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由 大智金復 發表于 動漫2022-12-10
簡介12世界文化遺產)——良渚古城遺址(浙江,2019年7月6日世界文化遺產)三、仰韶文化100週年仰韶文化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代表,尤其以彩陶最為有名

釒字頭與什麼有關

2022年度

文化大事件

①三星堆考古發掘;②世界遺產大會在泉州召開;③仰韶文化一百週年;④春晚中涉及的文化。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一、三星堆

2021

3

20

日,國家文物局、四川文物局在成都召開“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進展工作會,介紹三星堆遺址考古和研究最新進展,以及十四五期間即將開展的巴蜀文明程序研究專案的情況。

春晚,《國家寶藏》

001

號講解員張國立攜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現場釋出了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銅大面具,再現了“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古蜀風采。

①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成都平原北江、沱江支流。三星堆得名於清代嘉慶年間,由於遺址範圍內馬牧河南岸臺地上分佈三個起伏相連的黃土堆,故名三星堆(跟韓國的那個“三星”沒有關係)。

②完善了成都平原從新石器時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編年體系和從寶敦文化到三星堆文化,再到十二橋文化的考古文化發展序列,確立了三星堆遺址是長江上游延續時間最長的先秦時期遺址的地位。

③三星堆遺址以青銅圓雕像、金面具、金杖等為典型器物。三星堆與金沙(四川成都,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二里頭(夏朝

-

河南洛陽偃師)、安陽殷墟(商朝

-

河南安陽)、三星堆寶山都有相關聯絡(覺悟對應:三星堆文化肯定不是外來文化,更不是外星人文化,是和中原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文化密切相連的)

④青銅大立人像,

1986

年於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是距今已有

3000

多年的歷史的青銅器,是現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被譽為“世界銅像之王”。

⑤以縱目面具(縱目的意思,就是眼睛是凸出來的)為代表的青銅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時最具精神文化內涵的文物之一,它們是中國時代最早和出土規模最大的面具群體。

⑥商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其中修復完整的一棵高達

395

釐米,是全世界已發現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被命名為一號神樹。青銅神樹反映了古蜀先民對太陽及太陽神的崇拜。

⑦號稱“邊璋之王”的玉邊璋,在中國內現有的考古發現中僅發現這一件。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二、世界遺產大會

1

、世界遺產大會

44

屆世界遺產大會於

7

16

日—

31

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專案,順利透過第

44

屆世界遺產大會評審,成為我國第

56

處世界遺產,居世界第一。

泉州市,別稱鯉城、溫陵、刺桐城、光明之城,福建省地級市,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條件優越。宋元時期,泉州一度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是聯合國唯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

1271

年,在馬可波羅遠行之前,一位名叫雅各的義大利商人抵達了東方,他的目的地是一座偉大的中國都市,被他稱為光明之城。

市舶司是宋元國家政權設定在泉州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這個國考剛考)。

南外宗正司遺址。南外宗正司是南宋建炎年間(

1127

1130

年)對遷居泉州的南外皇族群體進行管理的機構。

磁灶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傑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為顯著特點的產業結構。德化窯是中國陶瓷文化發祥地之一,在中國陶瓷史上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2

、中國的主要世界遺產

①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4

項)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分別為:黃山、泰山、峨眉山

-

樂山大佛、武夷山。

——泰山是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然文化雙遺產。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境內。古稱黟山,唐改黃山。由花崗岩構成。風景秀麗,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著名,並稱“黃山四絕”。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西南,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譽。傳為普賢菩薩說法道場,是著名的佛教聖地。樂山大佛唐開元元年(公元

713

年)至貞元十九年(

803

年)完成,又名凌雲大佛,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

——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位於江西與福建西北部兩省交界處。紅色砂岩構成的低山,為丹霞地貌靜觀集中地。

②世界自然遺產(

14

項)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湖南省張家界市,主要景觀為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以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五絕”而聞名於世。

——“三江並流”自然景觀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青藏高原南部橫斷山脈的縱谷地區,由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及其流域內的山脈組成。

——江西三清山國家公園遺產在一個相對較小的區域內展示了獨特的花崗岩石柱與山峰,豐富的花崗岩造型石與多種植被、遠近變化的景觀及震撼人心的氣候奇觀相結合,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美學效果。

——南方喀斯特:雲南石林、貴州荔波縣、重慶武隆,

2007。6

。重慶金佛山、貴州施秉、廣西桂林、環江,

2014。6。23

。雲南石林素以“雄、奇、險、秀、幽、奧、曠”著稱,被稱為“天下第一奇觀”、“世界喀斯特的精華”。

——中國丹霞世界自然遺產,包括江西鷹潭龍虎山風景區、廣東丹霞山風景區,貴州赤水風景區,福建泰寧風景區,浙江江郎山風景區,湖南崀山風景區。由陸相紅色砂礫岩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

——澄江化石地位於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境內,完整展示了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是中國首個化石類世界遺產。

③世界文化遺產(

37

項)、

——莫高窟(甘肅敦煌,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陝西,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北京,

1987。12

世界文化遺產)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河北,

1994。12

世界文化遺產)

——蘇州古典園林(江蘇,

1997。12

世界文化遺產)

——良渚古城遺址(浙江,

2019

7

6

日世界文化遺產)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三、仰韶文化100週年

仰韶文化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代表,尤其以彩陶最為有名。

——第一次宣告了中國蘊藏著豐富的新石器文化遺存。證實了中國在階級社會之前存在著較為發達的新石器時代,破除了“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謬論,仰韶文化成為中國考古史上第一個被正式命名的遠古文化體系,標誌著中國史前考古學及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

——仰韶文化的發現標誌著中國近代考古學的誕生。

——仰韶文化上承舊石器文化下接龍山文化,使中國石器時代有了大致軌跡。

1921

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

——早期分三段。典型遺址有陝西省臨潼零口遺存、河南省長葛石固遺址、河北省易縣北福地遺址、河南省方城大張莊遺址、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陝西省渭南史家遺址、河南省安陽後崗遺址、河南省浙川下王崗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石虎山遺存等;

——中期典型遺址有河南省陝縣廟底溝遺址(其型別分佈範圍在仰韶文化諸型別中最廣泛)、河北省曲陽縣釣魚臺遺址、河南省鄧州八里崗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涼城王墓山遺址;

——晚期典型遺址有山西省芮城西王村遺址、甘肅省武山石嶺下遺址、河南省榮陽秦王寨遺址、河南安陽大司空村遺址、河南省鎮平趙灣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海生不浪遺址。

①半坡型別

代表:西安半坡村和臨潼姜寨遺址出土的彩陶

器型:圓底或平底的盆、小口長頸大腹壺、圓唇直口鼓腹罐

風格:樸實厚重彩繪紋樣:動物紋(人面紋、魚紋、魚鳥結合紋、鹿紋)幾何紋(寫實紋飾-抽象幾何紋)編織紋

作品:

1

、人面魚紋彩陶盆;

2

、彩陶船形壺。

②廟底溝型別

代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廟底溝和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泉護村出土的彩陶器型: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風格:挺秀飽滿、輕盈而穩重。

代表作品:彩陶花瓣紋盆、勾葉紋彩陶盆、植物紋彩陶盆、魚鳥紋彩陶盆、彩陶鯢魚紋瓶、漩渦紋曲腹盆、鸛魚石斧缸。

2020

9

月,研究人員對河南澠池丁村等

6

處仰韶文化遺址採集的小口尖底瓶陶片樣本進行分析檢測,在陶片內側發現了平紋織物印痕,以及手紋,為仰韶時代紡織技術及製陶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物證。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四、春晚中的文化常識

1

、《只此青綠》與《千里江山圖》

“青山綠水,自與今朝長是醉。”《千里江山圖》卷以青綠設色,描繪出祖國的錦繡山河,春晚舞臺的舞蹈《只此青綠》跟《千里江山圖》就是演繹《千里江山圖》的創作過程。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北宋政和年間(公元

1111

1117

年)王希孟為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當時是圖畫院的老師,親授其法。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後,藝精進。徽宗政和三年(

1113

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繪成《千里江山圖》卷,時年

18

歲。不久英年早逝。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緻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畫中具有突出藝術成就的代表作。該畫卷中的“青綠山水”,是用礦物質的石青、石綠上色,使山石顯得厚重、蒼翠,畫面爽朗、富麗,色澤強烈、燦爛。有時山石輪廓加泥金勾勒,增加金碧輝煌效果,被稱為“金碧山水”。

2

、《憶江南》與《富春山居圖》

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將曠世名作《富春山居圖》合璧團圓,展現出

“長川不是春來綠,千峰倒影落其間”的江南風光,《富春山居圖》身份特殊,是常識中特別愛考的一個考點。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

1350

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初音,無用師)所繪,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畫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墨色濃淡乾溼並用,極富於變化。富春山居圖被譽為

“畫中之蘭亭”,屬國寶級文物。

《富春山居圖》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展卷觀覽,人隨景移,引人入勝。應用了

“長披麻皴”的畫法,

《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前段畫幅雖小,但比較完整,被後人命名為

“剩山圖”;後段畫幅較長,但損壞嚴重,修補較多,被稱為“無用師卷”。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五、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可以結合熟悉的清明、夏至、冬至來對應。一年之中,清明在

4

月初(

4-6

號),夏至在

6

月末(

21-23

),冬至在

12

月末(

21-23

)。再結合節氣歌,就能對應大致的時間,比如:小滿是夏至後面的節氣,那對應就是

7

月初。

西漢漢武帝時期將

“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

依據

“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

2016

11

30

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立”即開始的意思,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這裡需要注意的,後面的夏至,並不是夏天到了,而是夏天的極致;冬至也是類似的對應。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秋,表示自此進入了秋季。立秋並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氣(處暑)才出暑。

分、至對應的是太陽高度。春分、秋分太陽都是直射赤道,夏至直射北迴歸線(我國在北半球,所以夏至時候白天最長),冬至直射南迴歸線(比如,我們現在的冬天,南極就是夏天,適合科考的時間)。

春分又稱為

“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升分”等。春分的意義,一是指一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

12

小時;夏至,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穀雨是

“雨生百穀”的意思,此時降水明顯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種,最需要雨水的滋潤,正所謂“春雨貴如油”。

小滿,是夏季的第二個節氣。小滿節氣意味著進入了大幅降水的雨季,雨水開始增多,往往會出現持續大範圍的強降水。小滿反映了降雨量大的氣候特徵:

“小滿小滿,江河漸滿”。另有解釋是指北方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只是小滿,還未完全飽滿——小滿南北差異,兩個理解對應都可以。

驚蟄,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標誌著仲春卯月的開始。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

清明,是氣清景明的意思。它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自然界呈現生機勃勃的景象。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

本文從幾個角度對近一年來的文化大事件進行了梳理,是很好的知識積累,生活處處做一個有心人,什麼都知道一點,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精彩。也祝願在藝考路上的夥伴們,能披荊斬棘,學有所成。歷經了一個春秋冬夏的輪迴,相信你們已經體味到這條路上的艱辛與不易;但是這種磨礪將會成為你學習生活中的強大力量!

2022年度文化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