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由 白羊座只羊 發表于 舞蹈2021-06-16
簡介胡樂的盛行,與當時絲綢之路的暢通以及唐王朝的開放有著莫大的關係,道路的通暢使得西域的優秀音樂家能夠來到長安,統治者華夷一家的幵明政治使得音樂家能夠登上大雅之堂,如比較著名的白明達、曹氏士家等等,他們既是傳遞音樂的文化使者也是演奏者,因此胡樂

唐代三大樂舞是什麼

上回說到唐朝胡化現象之服飾妝容,這回來說說樂舞技藝。

王克芬在《中國舞蹈發展史》中言“西域胡人天性擅長舞蹈,他們帶入唐朝的健舞如胡旋、胡騰、柘枝以及軟舞如涼州、綠腰都風行一時” 。胡樂胡舞在唐代樂舞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胡樂

沈括《夢溪筆談》載:“自唐天寶十三載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雖然是三樂並列,但事實上卻是如杜佑在《通典》中描述的“自周隋以來,管絃雜曲多將數百首,多用西涼樂,鼓舞曲多用龜茲樂,其曲度皆時俗所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樂壇情形是胡樂一枝獨秀。胡樂的盛行,與當時絲綢之路的暢通以及唐王朝的開放有著莫大的關係,道路的通暢使得西域的優秀音樂家能夠來到長安,統治者華夷一家的幵明政治使得音樂家能夠登上大雅之堂,如比較著名的白明達、曹氏士家等等,他們既是傳遞音樂的文化使者也是演奏者,因此胡樂在唐代的盛行首先得益於他們。但是,這些異族的優秀音樂家畢竟是少數,而且他們的傳播範圍也有侷限性,這就限制了胡樂首先只能是在皇族顯貴之間流行。而最終胡樂在唐代的廣泛流行,則要得益於眾多遊走於民間的異域人物,胡姬就是貢獻較大的一類,特別是專門從事樂舞表演的胡姬。她們的到來,給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帶來了新奇獨特的異域音樂,而且還在潛移默化<影響著當吋的樂舞藝術。最主要的便是使樂器_種類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琵琶、羌管、橫笛、胡笳、角、胡琴、蘆管等異族管絃樂器漸漸取代了打擊樂佔統治地位的中原音樂,越來越多的出現在日常演奏中。這在很多描寫胡姬從事樂舞表演、詩歌中多有體現,例如“四座無言皆瞠目,橫笛琵琶遍頭促”(劉言史《王中丞夜觀舞胡騰》),“胡姬春酒店,管絃夜鏗鏘”(賀朝《贈酒店胡姬》),“落日胡姬樓上飲,風吹蕭管滿樓聞”(章孝標《少年行》)。這些西域傳來》樂器以其繁音急節恰好迎合了唐人奔放昂揚贈情緒,深受歡迎。據王說《唐語林》卷四載:“玄宗性俊邁,不好琴,會聽琴,正弄未畢,叱琴者曰:‘待詔出!’謂內官曰:‘速令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詩人王建在其詩《涼州行》中描述“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可見,胡樂在大唐受到了自上而下的一致歡迎。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胡舞

傳統的中原舞蹈傳達出的是女性特存的細膩及柔制的陰柔之美。而胡舞表現的則是西域遊牧民族特有的豪放、健朗,風格矯健、舞姿諷爽,散發著陽剛的氣息,自上而下強勢地影響著唐代的舞蹈藝術,使得唐代舞蹈呈現出剛柔並濟、風格多樣的特點。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種舞蹈的廣泛流行和深受民眾的喜愛上。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胡旋舞

唐朝胡化現象之樂舞技藝

柘枝舞

胡姬的樂器演奏以其獨特的繁音急節,配以胡舞疾速、健朗的舞姿,被唐代朝野上下所喜愛。胡姬樂舞在大唐的廣泛流行,也間接反映了唐代當時熱情開放,昂揚包容的時代精神,同時也不難看出唐人的審美趣味、審美追求。更為重要的是胡姬帶來的樂舞藝術豐富了唐代的樂舞藝術,為中原樂舞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