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由 歷史沉澱的理性 發表于 舞蹈2021-06-28
簡介楚人簡單質樸的思想和處事方式已落後於那個時代,這種落後,使得楚國在與秦國的博弈中屢屢失敗,直至滅亡

楚腰纖細掌中輕什麼意思

《韓非子》雲:“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歷來有騷人墨客解讀為楚靈王喜愛細腰女子,如李商隱詩句“虛減宮廚為細腰”,杜牧詩句“楚腰纖細掌中輕”。其實,楚靈王喜愛的細腰,既為女子,亦為男子。

樂舞是巫術的表現形式,而樂舞者乃覡巫也。楚國大巫觀射父說:“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慧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郎,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巫有大小之分,小巫在民間,多為女性;大巫在朝廷,多為男性。而那時巫與伶合二為一。覡巫既要負責神事,又有取悅國王的職責。在國王身邊的巫師,無論娛神娛王,都透過樂舞的形式而表現的。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靈王好細腰,是因為楚人好樂舞。樂舞是英雄時代的文化內涵。楚國受中原文化影響不深,周初樂舞已成為禮樂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被賦予了重大的人文主義使命,與禮相融合,發揮禮樂“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功能,樂舞不再是人們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失去了娛神的虔誠與神秘,失去了狂歌勁舞的野性;而楚人依然保持著原始的風俗,用樂舞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與衝動,不飾不偽,更無文治教化之功能,他們對自然之美、藝術之美有著率真而直透的欣喜和體悟,由衷地熱愛藝術,酷愛歌舞。擅長歌舞者必為細腰,歌舞之美亦必由細腰為之。故《墨子。兼愛中》雲:“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肱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其年,朝有黧黑之色。”

鄭州市黃淮藝術博物館有古代長袖折腰舞群舞陶俑,其頎長和細腰的體型特徵十分明顯。長袖折腰舞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曾風靡兩漢,直至魏晉。漢雖承秦制,但在文化上卻帶有濃重的楚風。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人能歌善舞,有著發達的歌舞藝術。春秋至戰國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楚國樂器,有鍾、磬、鼓、瑟、竽、箏、築、簫等。河南淅川下寺二號墓楚國令尹子馮墓中出土的一套二十六件的編鐘,已具備七聲音階,可以旋宮轉調。楊匡民、李幼平在《荊楚歌樂舞》說:“這種音樂結構的變化,使青銅鐘從中原傳統演奏於郊廟之中、祭祀之時以渲染氣氛的宗教性樂器,發展為獨立演奏樂器,成為先秦鍾類樂器發展史中的重要里程碑。”

從史書記載來看,楚王室樂隊規模很大:“晉郤至如楚聘,且蒞盟。楚子享之,子反相。為地室而縣焉。郤至將登,金奏於下,驚而走出。”(《左傳·成公十二年》)郤至率領使節從晉國到楚國參加盟會,楚共王款待他,當楚國地下室中的樂隊鼓樂齊鳴時,他竟然被巨大的聲響嚇得逃到門外。

劉勰認為“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文心雕龍·時序》),是指楚國戰國後期誕生了精彩絕豔、百世無匹的楚辭,而楚辭正是在楚國悠久的歌舞藝術傳統基礎上誕生的。

春秋戰國時代,一些著名的音樂大師,均出自楚國,如鍾子期和伯牙。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人樂舞之盛,與巫風之盛密切相關。西周建立後,由於從自然宗教發展到倫理宗教,巫術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中的比重大大下降,人們的主觀作用被重視。雖然巫術與祭祀還有所聯絡,但巫術已與許多禮樂相分離,如饗禮、射禮、鄉飲、燕居等等,都同巫術沒有直接的聯絡。而楚國仍處於自然宗教崇拜階段,天人合一,天人不分,人與自然直接同一。在楚國巫之樂舞在其文化中佔據極其重要的地位,與巫術密切相關的祭祀、占卜瀰漫於楚國和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楚國的文化仍是巫文化。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那個時代,各國都很重視祭祀,但楚國相比中原,祭祀更為重要,幾乎無事不祭祀,被中原各國稱為“淫祀”。《新論。言體》載:

昔楚靈王驕逸輕下,簡賢務鬼,信巫祝之道,齋戒潔鮮,以祀上帝,禮群神,躬執羽紱,起舞壇前。吳人來攻,其國人告急,而靈王鼓舞自若,顧應之曰:“寡人方祭上帝,樂明神,當蒙福佑焉,不敢赴救。””而吳兵遂至,俘獲其太子及後姬以下,甚可傷。

在楚靈王看來,祭祀比戰爭重要,人家都打到家門了,靈王還祭祀不止,寄希望於自己的虔誠感動上帝,使上帝保佑楚國,結果損失慘重。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人篤信祭祀、占卜,自然巫風盛行,巫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大巫被看作是國寶。據《國語。楚語下》載:

楚國的王孫圉出使晉國,趙簡子問他:“楚國有一塊叫做“白珩””的玉佩被看做是國寶,有多少世代了?王孫圉回答說:“楚國從來不把一塊玉當做國寶,楚國的國寶第一是觀射父,第二是左史倚相,第三是一片叫做‘雲連徒洲‘的廣野。”觀射父被看做第一國寶,就在於他是一位大巫。楚王許多有關祭祀的事情都得向觀射父請教。巫之所以在楚國備受重視,原因是楚國人認為巫師智慧超群的人。

楚國巫風盛行,表明楚國仍處於自然崇拜時期,其特點是好武尚力,直率質樸。比如,春秋時期,中原大國都在爭奪霸權,且試圖統一天下,但也都打著“尊王攘夷”所謂幌子,以爭取其他諸侯國的支援和人心歸附,然而楚國不一樣,楚國追求武力擴張,不飾偽,不找藉口,率性而為。《史記。楚世家》載: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有蔽甲,欲以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隨人為之周,請尊楚,王室不聽,還報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武王。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錢穆在談到春秋會盟時說,楚國則僻在江、漢之間,與北方諸侯相隔亦遠,在今湖北襄陽、宜城一帶。楚國志在兼併,亦不願意加入同盟,自受拘束。後來北方諸戎狄,經同盟國壓制,漸不為患。獨剩南方楚國,乘機吞併漢水、淮水一帶的小諸侯,變成一特別大的國家,與北方國際聯盟雙方對峙,時起爭鬥。到後來,楚國亦漸受北方諸夏的文化薰染,漸知專靠武力,無法併吞北方諸夏諸侯國,遂亦要求加入同盟集團,以得任盟主為條件。一方面可得同盟國每年貢賦,有經濟上的實利,一方面亦可滿足他在國際上光榮地位之野心。於是,南楚北晉,更番迭主中原諸侯之盟會。

啟良指出,楚人還保留著英雄時代的“英雄性”,其“英雄性”不僅體現在好戰而尚力,重要的是一種天人未分的精神面貌。如同人的童年時代,一切都感到好奇,一切都以自己的童心來度測。

戰國時代,諸侯之間的競爭,已由霸天下轉變為王天下,這不僅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而且也是一個智力比拼和詭詐盛行的時代。楚人所尊崇的巫師及其智慧,與東方列國君王、遊士及其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已不在一個層級。楚人簡單質樸的思想和處事方式已落後於那個時代,這種落後,使得楚國在與秦國的博弈中屢屢失敗,直至滅亡。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懷王兩次被騙,就很說明問題。

《史記·張儀列傳》:“秦欲伐齊,齊楚從親,於是張儀往相楚。楚懷王聞張儀來,虛上舍而自館之。曰:‘此僻陋之國,子何以教之?’儀說楚王曰:‘大王誠能聽臣,閉關絕約於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婦嫁女,長為兄弟之國,此北弱齊而西益秦也,計無便此者。’楚王大說而許之。……乃以相印授張儀,厚賂之。於是遂閉關絕約於齊。……齊王大怒,折節而下秦。秦齊之交合,張儀乃朝,謂楚使者曰:‘臣有奉邑六里,願以獻大王左右。’楚使者曰:‘臣受令於王,以商、於之地六百里,不聞六里。’還報楚王,楚王大怒,發兵而攻秦。”

公元前312年,秦國張儀欺騙懷王要其以斷絕齊國之交換取秦國割讓六百里商於之地,懷王中計,與齊國斷交後只得六里地。懷王惱怒不已,發兵進攻秦國,被魏章大破于丹陽,懷王再召集全國的部隊,發動進攻,再慘敗於藍田,其後前311年秦國攻取召陵,三戰皆敗,韓魏趁機進攻楚國在中原的領土,楚國大國地位瓦解,從此走向沒落。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最愚蠢的人是在同一個地方被絆倒過兩次。楚懷王天真幼稚不吸取教訓,被張儀欺騙後,又被秦昭襄王所騙,迂腐之極。

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大敗楚軍於垂沙,與此同時,秦也出兵大敗楚國。楚國進一步沉淪。

公元前29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昭睢、屈原勸告,決定前往武關,結果被秦國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被仍肩負國家責任感的楚懷王嚴詞拒絕。秦無法達成挾持楚懷王輕鬆拿到楚國領地的夙願,無奈下只能一直囚禁楚懷王。懷王被扣留期間,楚人立太子為王,是為楚頃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逃走,秦人封鎖通往楚地的道路。懷王逃到趙境,趙國不敢收留他,懷王企圖逃往魏國,但被秦國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

秦國在諸侯國中是最不講信譽的,各國國君視其為虎狼之國,楚懷王卻缺少底線思維,冒然前往,結果被秦國劫持,客死異國。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國本應該利用有利條件佔有巴蜀,取得對秦國的經濟優勢和地緣優勢,迫使秦國對楚國處於守勢,但楚國智慧遠不及秦國,巴蜀反而為秦國所奪,使秦國完成了滅楚的戰略安排。

秦國不僅有開疆拓土的戰略定力,而且在戰略步驟安排和戰略時機把握上也頗顯智慧。秦國在東方取得初步勝利後,就將注意力轉向西南,於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國趁巴蜀內亂,一舉消滅了巴、蜀國。秦取巴蜀意義重大,這使得秦國不僅“擅巴蜀之饒”,為以後的發展準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也為伐楚佔據了地緣優勢。

此時,楚國仍是強盛之國,但沉浸於虛無世界的楚人,昧於大勢,預見性和把握時機的能力很差,對秦國奪取巴蜀地區等閒視之。楚國雖然覬覦巴蜀之地,也曾以武力征伐,但最後並沒有徹底吞併巴蜀,這是楚國的重大失策。

公元前280年,秦派司馬錯從隴西出發,經由蜀郡,向楚黔中進攻。司馬錯除了從隴西帶來的軍隊外,又在蜀和巴郡,補充了十萬人馬和一萬艘大船,米六百萬斛。由於兵多糧足,秦軍取得勝利。這次戰後,秦佔領了黔中地,並迫使楚割上庸、漢北地,又攻取鄧(河南鄧縣)。

蜀郡守張若曾多次帶蜀郡之兵配合司馬錯及白起攻楚,對統一中國起了直接作用。秦與趙結盟,穩定側翼後,秦就大舉攻楚。攻楚大軍分兩路出擊:一路由白起率領向楚的鄢進攻;一路由蜀守張若率領向巫、笮、黔中進攻,然後沿長江順流而下,使楚國首尾不能相顧。鄢距楚都郢很近,所以楚國在這裡集中了主力,與秦軍進行決戰。白起攻城不下,就是使出了慘無人道的手段——聚水灌城,導致“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楚軍在鄢城一戰,就損失數十萬之眾,主力受到慘重打擊。這時,張若所率領的軍隊在長江上游也取得了不小的勝利,牽制了楚軍,使楚無力在大別山以南作戰。次年,公元前278年,白起又乘勝攻楚,取安陸(湖北雲夢、安陸一帶),並攻下楚都郢。當秦兵進西陵(宜昌縣)後,就將楚先王墓夷陵燒燬,更進兵至洞庭湖邊。楚國倉皇遷都於陳(河南淮陽)。從此,秦以郢為南郡,並封白起為武安侯。

秦攻破郢都,給楚國以沉重打擊,這是秦在戰國時期的重大勝利之一。公元前277年,張若所率的一支軍隊,攻佔了楚國的黔中郡、巫郡。雖然次年楚國又奪回黔中十五邑,但畢竟已失去昔日之強勢。在秦看來,它已無足輕重。因此,在以後的一個時期內,秦國不再以主力同楚軍較量了。

面對楚國遭受的嚴重損失和巨大屈辱,有著深厚家國情懷的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巴蜀素蠻烈地,秦初有巴蜀,張若能順而主之,治而使其理之,修三城,遷入秦民,變異其風,興其華夏文明禮儀,使其地逐漸繁榮,成為秦並天下之堅強後盾,其功尚不可不知記矣”。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調張若為黔中郡守,蜀守一職交水利專家李冰接替。李冰父子修築都江堰,大力發展巴蜀經濟,巴蜀成了天府之國。秦取巴蜀,為秦國統一天下,起到了重要作用。

楚國最後為秦將王翦率六十萬秦軍所滅。

從“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這個細節可以匯出楚國覆亡之因

楚國曾經比秦國強大,但秦國後來居上,最終滅掉了楚國。楚國覆亡的原因很多,如淫祀、占卜浪費了大量的國家財力物力,也難以集中精力變法圖強,等等。但從根本上說,是因為楚國巫風盛行,導致智慧不發達。楚國與秦國的差距是智慧上的差距,智慧上的差距源於秦國受中原文明影響較深,已由自然崇拜過渡至倫理崇拜,而楚國尚處於自然崇拜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