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由 文化與體育 發表于 舞蹈2021-08-11
簡介(三)豐富多彩的戲曲武打藝術中國戲曲的舞蹈藝術成為儲存至今的古典舞的寶庫,它的醇美和豐富就得益於武術,沒有那系統的武功基礎和十八般兵器的多彩的戰器舞,就沒有今天的戲曲藝術

軟舞與健舞代表什麼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一、中國武術的藝術特色

中國武術是以中國傳統哲理、 倫理為理論基礎,以內外兼修、術道並重為鮮明特點的人體文化。它的表現形式為徒手與器械的攻防動作。作為體育運動,它有一般體育專案的共性:即以身體運動為特徵,以增強體質為價值。但中國武術又有區別於其他運動專案鮮明的藝術特色,這主要表現在下列三方面:

(一) 、武術是功法、套路演練、技擊術三位一體的運動。

功法或稱內功,是套路演練和技擊術的基礎,也是修身養性的健身之道。技擊意識是各派拳法共通的屬性,技擊意識使以表演為特徵的套路演練有著一種獨特的美質。而不同風格的徒手或器械的套路演練又使武術便於傳授和積累。正是這種寓技擊、養生、表演於一體的特色,使其受到不同年齡的中國人和外國朋友的喜愛。

(二) 、武術是在中國陰陽、八 卦、太極、五行等古典哲理、尊師重道的仁義倫理和中醫理論與古典兵學戰略戰術指導下,建立自己的技術理論的。同時武術與舞蹈、雜 技等傳統表演藝術有著血肉相連的共生關係。

武術對戲曲、文學都有深遠影響。武戲是中國戲曲藝術重要內容,而武俠小說又是中國文學中的深受大眾喜愛的一支,這也是武術被奉為體悟東方哲理的一種道術的原因。

(三)、武術作為民間歷史悠久的民俗文化,內容極其龐雜,各種民間拳法,近千種,特別是各種象形拳法,如龍行拳、金獅拳、蛇拳、黑虎拳、螳螂拳等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皆成其模擬物件,使其具有豐富多彩的藝術魅力,又成為舞蹈、戲劇創作者取之不盡的動作表現力的資源。

由於武術成為不少宗教民俗活動的重要內容,使其具有超越世界上任何國家的體育的博大精深的特點。正由於此,在很長的時期裡,武術被稱為國術(至今在臺灣和東南亞一些地區仍被稱為國術)。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二、中國傳統舞蹈的武技

性特徵

中國傳統舞蹈包括三個方面:

古代宮廷的國家慶典和祭祀天地的禮儀舞蹈;

民間流傳久遠的民俗舞蹈(又稱民間舞);

宋元明清以來經過歷代藝人精雕細琢的戲曲舞蹈(亦可稱古典舞蹈)。

在這三類舞蹈中,武技性成為它們共同的特徵。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一)宮廷禮儀舞蹈中的武舞

西周時代(公元前11世紀制禮作樂,曾集中整理了前代遺留的 《雲門》、《大章》、《大韶》、《大夏》、《大護》等五部樂舞,同時又創作了歌頌周武王伐紂武功的樂舞《大武》並稱“六代舞”,用以祭祀天地祖先,教育貴族子弟,形成中國文化史上雅樂舞蹈的高峰。這六部樂舞,就分文武兩類,前四種是文舞, 後兩種《大護》、《大武》是武舞,以武象動,成為宮廷慶典舞蹈的傳統。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是中國俗樂舞文化的高峰,漢高祖劉邦以巴渝軍中的民間勇武之舞,定名《已渝舞》,引入宮廷,作為武舞象功;《巴渝舞》在魏代(公元220—280年)改名為《昭武舞》;至晉代(公元281— 420年)改名為 《宣武舞》;都明確標出“武”字。該舞直傳至隋代(公元589— 619 年)。晉帝曾命傅玄作歌詞,內中有《短兵篇》,描寫集體劍舞的形姿,素被武術史家引敘:“劍為短兵,其勢險危,疾逾飛電,迴旋應規,武節齊聲,或合或離,電發星騖,若景若差,兵法攸象,軍容是儀。”飛掣電閃,驚險動人。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燕樂舞文化的髙峰。有名的《秦王破陳樂》就是歌頌唐太宗李世民武功的大型武舞,一百二十位披甲執戟的舞者,在戰車引導表現戰陣的宏大威武,影響深遠。唐代教坊樂舞分健舞、軟舞兩大類,大多來自民間,用於宴享,健舞中不少舞蹈就是來自武術,如有名的《劍器》、《達摩支》等。

劍舞自漢代始興,唐代大盛,著名的詩人李白、杜甫、辛棄疾都有許多吟詠劍舞的詩篇,至今雅俗共賞,受到大眾喜愛,成為亦舞亦武的一種雅好。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二)民俗舞蹈中的武技特色。

民俗舞蹈,或稱民間舞蹈,主要是流傳在農村的舞蹈,許多舞技直源於武技,不管是“秧歌”、“高蹺”,還是“龍舞”、“獅舞”都與武術有著密切的關係。

民間傳舊時代“舞獅”就是作為老百姓暗中習武的掩護,中國廣東省的獅舞就直稱 “武獅”。有名的“晈州秋歌”,就被稱為“武花鼓”,舞中的角色行當也都以武藝高超的梁山泊好漢命名。武術的撲跌滾翻技巧多被吸收到舞姿中。

河北省的扇舞,就有一種名為“武術扇”。不少民間舞蹈的主要角色都是由精通武術的演員 表演。武術興盛之鄉,往往是民俗舞蹈繁榮的地方,由此可以看出它們之間互為滋哺的關係。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

(三)豐富多彩的戲曲武打藝術

中國戲曲的舞蹈藝術成為儲存至今的古典舞的寶庫,它的醇美和豐富就得益於武術,沒有那系統的武功基礎和十八般兵器的多彩的戰器舞,就沒有今天的戲曲藝術。

京劇的武打藝術,是把武術套路演練藝術化最成功的典範。

京劇的前身徵班中雖有不少武戲,但在行當的分工上卻無專工的武行。到了京劇鼎盛之時,才分出了文武兩套劇目,並有了武生、 武旦、武淨、武丑等行當。由於廣大觀眾對武戲的喜愛,武生表演藝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和豐富。許多戲班在戲報中以“全武行”為號召。

武行演員學習武術,自不待言,以唱功做工見長的青衣旦角藝術飲譽世界的梅蘭芳也終生精研武術,幾十年不斷從武術中吸取滋養,創造了醇美的梅舞。梅蘭芳曾拜過幾位武師學習形意拳和太極拳。他的“虞姬舞劍”就吸收了形意拳和太極劍的招法氣韻。他被世界藝壇譽為舞蹈家、歌唱家和武術家三位一體的藝術大師。“

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先生也是終生習武不輟,並將武藝化入他的舞步和有名的水袖舞姿中。他向髙子云學楊式太極拳,拜醉鬼張三習黑門炮錘,從張斌如練太極五行錘。他甚至受聘於日內瓦世界學校做過武術教師,教外固學生太極拳。為傳播和發揚中華武術文明做了不 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劉峻驤)

中國武術和傳統舞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