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由 南林澗 發表于 舞蹈2023-02-03
簡介例如北宋時期《營造法式》的頒佈,其中就詳細記載了脊飾各個構件的規格和作法,也完整地記錄了鴟尾、脊頭瓦、套獸、獸頭、蹲獸和嬪伽組成的具體“法式”,並且這一法則被後世所遵循,直至清代雍正時期才被更替

祭拜祖宗一碗清水有什麼用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這體現在各個方面,例如傳統建築的大門、圍牆瓦片上的雕刻都成為人們反映文化思想的載體,當然建築脊飾也不例外。

建築脊飾不只是為了增強建築的美感而存在,還在一定程度上是歷史、社會的縮影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正如唐宋時期的建築脊飾是屋頂的組成部分與裝飾成分,表達了民眾的吉祥寓意,同時也象徵了建築等級。是反映了唐宋時期文化道德、生活智慧、特殊的形象思維與封建禮制、社會風俗、結構特徵等相結合的產物。在唐宋之前,中國古代的建築脊飾就已存在並發展,每朝每代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良或新增,為唐宋建築脊飾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追本溯源,尋唐宋脊飾的起源及文化淵源

粱沈約在《宋記》32卷中記載:“

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正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卷33記:“安帝義熙五年六月丙寅,震太廟,,破東鴟尾,徹壁柱。

又加以隋時將作監宇文愷對隋帝帝的奏章中提及“

自晉之前,未有鴟尾”

。可看出建築脊飾最初源於東晉時期。

建築脊飾不僅有形式的起源,還具有文化淵源。

最初建築脊飾的文化淵源,是與圖騰文化密不可分

。圖騰文化的形式是對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一種以植物、動物為表面形式的崇拜,實則是對祖先的崇拜,因為當時的人民認為祖先往往與特定的動物植物具有相關性。例如,“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玄鳥便成為商族的圖騰,還有夏族的龍圖騰。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以此,人們對這些動物或植物賦予吉祥意義,廣泛應用於畫像石、畫像磚、陶瓷和最初的建築等。其次,宗教文化對建築脊飾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佛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大肆傳教吸引信徒,至唐朝時期成為中國本土佛教。

唐朝時期對“域外”文化很感興趣,無論在服飾、繪畫或建築方面都是如此。

因此,當時的宗教文化對唐朝建築脊飾具深遠影響,例如,印度摩羯魚飾的傳入。摩羯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主要造型為長鼻利齒,魚身魚尾,他主要透過佛教經典傳入我國,之後與龍吻相結合,基本造型為象鼻象齒龍角,正如承德外八廟之妙高莊嚴殿博脊的吻飾。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反映了佛教文化傳入對中國建築脊飾造型的改變

。還有藏族建築中法輪臥鹿、法輪常轉、法幢具有宗教意義的建築脊飾等表達了佛教昌運的祈願。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並且佛教的本土化傾向於世俗人情和浪漫情操,

這也使

唐朝時期南方建築更具有浪漫性,飛簷翹角,空靈通透更具有裝飾性。

宗教的大肆融合也表現出了唐朝時期文化的又一次大融合,又加以唐時期對外界文化的大包容,整個社會呈現一種向上蓬勃的氣勢。

正因如此唐朝時期的建築脊飾整體更呈現了莊重雄渾的氣勢

。宋代的經濟的高速發展,整個社會對物品的精細程度有一定的追求,

所以宋代的建築脊飾又多為輕盈秀麗

察今知古,看唐宋脊飾的型別演變

建築脊飾並不是一種,它是多種建築構件組成的統一名稱,它們按所屬的位置不同,具有不同的名稱和定義。

用於正脊兩端的脊飾叫鴟尾,

主要在流行至中唐時期,中唐之後鴟吻出現,形式主要是與正脊連線處為張口獸形即“咬殺正脊”。鴟尾在中唐之前整體形象像側立之靴,頂部有時有小孔插入拒鵲(以防鳥類停落),左右側面裝飾有連珠紋圈;鴟尾還有一個附加部分,為凸稜狀裝飾,形似鳥羽。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中唐後,鴟吻除了“咬殺正脊”這一變化,凸稜狀裝飾轉變為“魚鰭形”並且部分背稜頂部由原來的舌形變為鳥頭。一直到北宋初年都是鴟尾向鴟吻轉變的過渡時期,在此過程中雖大體變化為此,但細節方面仍有各種不同。

到北宋初年時“魚形鴟吻”佔據主流地位,至此鴟吻形式趨於統一。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在建築脊端封脊的脊頭瓦,在唐宋時期常用於宮殿、寺廟、陸墓、窯址等地

。它於南北朝時期就已存在,在唐代時進步發展與盛行,各類形式繁多,到北宋時期,脊頭瓦的形式逐漸被獸頭所取代。唐宋時期脊頭瓦外形大體分為兩大類:獸面紋和植物紋,但以獸面紋為主。按獸面紋類的脊頭瓦形式又可分為幾類,中唐之前脊頭瓦外圍有邊框,獸面凸出瓦板較低,有的有連珠紋圈有的則沒有;中唐之後至北宋早期左右,脊頭瓦外圍已經沒有邊框並且獸面凸出瓦板有的較高,有的較低。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用於仔角粱頭,起到保護和裝飾作用的套獸,最早見於唐朝時期的各類出土文物

。並於《營造法式》中也有說載。按時間算,唐朝時期套獸的形式長寬、長高小於二比一,其中盛行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有長方形套筒,張口並且有鬃毛雙角;另一種有鬃毛但閉口無明顯套筒且雙角為半環狀。

至北宋時期長方形套筒已經簡化並逐漸定型於無明顯套筒形式,整體造型窄瘦,雙角也已簡化,由鬃毛轉而改為魚鰭類裝飾。但也可細分為兩類,有的套獸為張口型,有的無明顯張口同時上唇向前伸出。但由此也可看出,套獸在北宋已有新的風格形式。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宮殿置鴟吻,臣庶不敢用,故作獸頭代之”出自《萍洲可談》,由此可得獸頭應是鴟吻的替代品,且應代表相應的等級制度

。在晚唐時期獸頭整體在板瓦上方,與板瓦相結合,且獸頭下方有板瓦露出,整個形制為板瓦為弧狀在其上方有一個獸頭,但北宋時期主要為龍首加板瓦,尤首的雙角呈現鉤狀。茌北宋時期也有獸頭和板瓦相融合,從正面看不出板瓦的存在。獸頭還有一種形式為獨立獸頭形式,擁有半環狀構件,從唐代時期一直延續到北宋時期,但北宋時期獸頭位於獸頂為雙角。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在建築中常用於垂脊或者戧脊的前面的建築脊飾稱作“蹲獸”,此稱呼為宋代建築構件名稱。蹲獸起源於五代時期,兩宋時期為其發展的重要階段。

從文獻《營造法式》中可得出蹲獸的使用等級限制,但對於蹲獸的具體使用樣式和組合型別並未過多描述。從至今出土的文物中,蹲獸刻畫簡陋,似為獅形。以山西博物館藏品為例,北宋時期蹲獸為海獅造型;在此之後南宋時期遺址發現有獅型蹲獸。

根據出土文物可推測獅類蹲獸較為常見

,使用頻率較高。但具體的使用蹲獸數量及組合型別仍難以確定。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營造法式》中還描寫一種建築脊式為人首鳥身站立狀,常用於建築物屋角角背之端,稱其為

嬪伽

,此形象隨佛教傳入中國,常見於佛教壁畫、建築壁畫和建築木構建等

。此類建築脊飾最早出於北宋時期

,出土的嬪伽也涵蓋兩宋、西夏等。雖在宋朝時期嬪伽主體形式相同,但細節各方面皆有差別,有的雙手合十、雙腿直立、雙翼扇形;有的頭戴高冠,眉心印白毫。

至南宋時期又出土了造型特別的嬪伽,也可看出嬪伽造型將會產生演變。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建築脊式作為特殊的建築構件,不僅型別多樣,也具有嚴格的使用等級差別。由《新唐書》和《宋史》記載不同的品秩起建築物等級決定使用建築脊的型別不同

見微知著,悟唐宋脊飾反映的社會風貌

建築脊式的存在與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文化及人們的美好祈願

。正如鴟尾與鴟吻的形象模仿於印度的摩羯魚,因為印度的摩羯魚有水之精的意義且文獻記載其形象“目如太陽,巨型大口……口噴海水”,

以此對於鴟尾或鴟吻賦予以避火災的寓意

但也有學者認為鴟尾(含鴟吻)的形象更似鳥形,由敦煌莫高窟壁畫和忻州九原崗壁畫得出隋唐的形制呈現著強烈的鳥形因素。也有文獻記載,例如《大唐新語》、《水經注》中描寫“飛簷”、“翼”、“鐵鳳凰”之類的詞句,也可看出當時的建築脊飾外形更偏向為鳥形,並且鳳凰自中國古代時期一直代表著祥瑞之意。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因此鴟尾(含鴟吻)也含祥瑞之意

。就其外形是鳥形還是魚形,或許是文化的交融讓人們瞭解到了摩羯魚的形象並結合當時唐代木結構技術的發展,對防火有了新的要求,促使了人們將鴟尾的形象由鳥形向魚形轉變,總之對其的寓意都含有美好向往。

脊頭瓦和獸頭二者由《萍洲可談》中可知由於等級不同二者的適用範圍也相應不同。唐朝時期

脊頭瓦多為獸形

,且具有明顯的虎形特徵,而虎的形象在中國古代也代表了王權,並與政治權力相關。在宋代時期的龍首形的脊頭瓦、獸頭象徵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王權形象。

這兩種建築脊式反映了一種震懾的功能

各類建築脊飾的呈現形式反映了唐宋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

初唐時期的建築脊飾主要沿用隋制

,也展現了隋到唐的過度期間;

盛唐

時期的建築脊飾在初唐基礎上發展,追求碩大和得體同時富麗又統一,

當時的建築脊飾呈現了一種恢宏雄渾、富麗多彩的氣勢

,這體現了當時生活穩定、經濟繁榮、文化大融合的景象,可以說是“稻米流脂慄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的寫照。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安史之亂之後唐朝進入

晚唐

時期,雖然說生活仍然維持著穩定和繁榮,但是當時的整個社會結構已經出現了鬆動,而且半獨立式的藩鎮形式也為之後的農民起義和少數民族入侵埋下伏筆。

這個時期的建築脊飾不再追求宏偉碩大的形式,轉而更專注於纖巧、精緻

,例如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大殿的鴟尾出現了龍口含脊的新形象,整個形式更加註重細節。而且晚唐時期鴟尾上出現了丁字形附件—槍鐵,並沿用於宋代。

五代結束之後,社會雖不是大一統局面,但宋代的的文化發展程度比周邊國家教完善,尤其體現在文學、雕刻、繪畫和建築等方面。這也形成了周邊國家文化像宋靠齊形勢,

因此宋朝時期對於文化方面有較強的總結能力

。這種總結性在建築脊飾方面的具體體現為脊飾的種類、名稱、位於何種位置以及具體樣式和不同。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建築所需要的脊飾型別規範、數量都有大體規定。

可見宋朝時期建築脊飾已初見整體風格,走向了完整時期

。例如北宋時期《營造法式》的頒佈,其中就詳細記載了脊飾各個構件的規格和作法,也完整地記錄了鴟尾、脊頭瓦、套獸、獸頭、蹲獸和嬪伽組成的具體“法式”,並且這一法則被後世所遵循,直至清代雍正時期才被更替。

脊獸登高祈安泰,亭臺樓閣國精粹——展現盛世風采的唐宋脊飾

結語

社會文化的載體有多種多樣,建築就是其中之一。

建築形式、材料和建築各個部位的構件都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資訊。

唐宋時期的建築脊飾演變,清晰的向我們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建築脊飾的構造,形式和種類的不同之處。

唐宋建築脊飾的演變本質上是文化的融合,可見為建築脊飾的創新注入新的能量,需要相應的借鑑外來文化,積極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對於現代社會事物的創新也應如唐宋脊飾演變一樣,積極與不同文化,不同事物交流,做到去糟存精。當然唐宋建築脊飾文化的創新成功也根據當時社會風貌和文化環境進行相應的變化,凡事的改變應不脫離根本,正如老子所言“魚不可脫於淵”同時要學會因地制宜,達到最符合現實情況的變化。

參考資料:

《宋記》

《營造法式》

《萍洲可談》

《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