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舞蹈2023-02-05
簡介從左至右分別是方相氏、儺王、雷公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的三個儺面具為表演類,分別是方相氏、儺王、雷公,由恩施市三岔鎮鴉沐羽村儺面具製作傳承人汪儒斌製作

什麼是儺文化與儺面具

“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在儺文化中,一個儺面具能讓表演者在人和神的角色間自如地轉換。那麼,你知道這樣一個面具是如何製作出來的嗎?一起跟著“儺面汪”走進神秘的“儺世界”。

儺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多元宗教(包括原始自然崇拜和宗教)、多種民俗和多種藝術相融合的文化形態,包括儺儀、儺俗、儺歌、儺舞、儺戲、儺藝等專案,是中國最古老、生命力最頑強、歷史積澱最深厚的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

它起源於遠古狩獵時代對付野獸的驅逐法術和巫術,根植於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靈崇拜、神鬼崇拜和巫術崇拜的沃土,發端於上古的夏商,形成於周而規範於“禮”。2006年,儺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恩施儺面具

俗話說,無面不成儺。儺面具作為儺舞、儺祭、儺戲中使用的道具,是儺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戴上面具是神,摘下面具是人。”在儺戲中,或莊嚴、或狂傲、或猙獰的儺面具幫助表演者完成了從人到神的角色轉化。如今,隨著三個極具代表性的恩施儺面具入庫世界技能博物館,我們也能透過造型迥異的“神靈假面”,走進神秘的“儺世界”一探究竟。

據瞭解,恩施儺面具主要分為表演類、供奉類和裝飾類三大類別,其中,表演類儺面具主要用於儺戲中,隨著劇目從娛神到娛人的轉變,面具既有傳統的開山、二郎神、吞口等形象,也有孟姜女、關公等形象。供奉類儺面具主要以恩施當地土家族供奉的儺公、儺母為主,而裝飾類儺面具則對傳統儺面具進行了藝術誇張,更具觀賞性。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從左至右分別是方相氏、儺王、雷公

世界技能博物館收藏的三個儺面具為表演類,分別是方相氏、儺王、雷公,由恩施市三岔鎮鴉沐羽村儺面具製作傳承人汪儒斌製作。“選擇這三個儺面具進行捐贈,是因為他們在恩施儺文化中都具代表性。”

方相氏是商周時期主持驅疫避邪儀式的神祇,掌蒙熊皮、黃金四目是其特點,這也是面具上有2雙眼睛的原因。可以說,方相氏是儺戲起源開始就存在的典型形象。綠面的雷公就是雷震子,在儺戲中用途廣泛,而面目更為猙獰的儺王則很好地表現出了傳統恩施儺面具“以惡制惡”的特色。除了世界技能博物館外,方相氏和雷公兩個造型的儺面具,也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汪儒斌

一般來說,製作一個儺面具需要花3天的時間。而要製作出這樣形象鮮明、古樸大氣的儺面具並不容易,既要求製作者同時具備繪畫、木雕的基礎,又需要製作者具備很強的造型能力。“其實儺面具屬於深浮雕、鏤空雕,既要雕刻面具的正面,還需要雕刻反面,讓面具和人的臉部貼合。”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製作儺面具中的汪儒斌

汪儒斌還在實踐中歸納出儺面具製作的十大主要工序,分別是:畫稿子、選材、鑿粗胚、鑿細胚、鏤空、修光、打磨、彩繪、上光油、裝配飾。

“恩施儺面具主要以本地盛產的白楊木為原料,就地取材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白楊木具有材質細膩、不易變形的特性,很適合用來製作儺面具。此外,我們當地還有白楊木能驅邪的說法。”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汪儒斌儺面具作品

選材之後是“鑿初胚”,汪儒斌表示,這個環節是整個工藝流程中的難點。“這個環節需要做到‘胸有成竹’,雖然已經把稿子畫到木頭上去了,但如果對‘該切除多少木料、在什麼位置切除木料’沒有概念的話,可能一下手面具就作廢了。”

大致的輪廓出來後,再透過鑿細胚、鏤空、修光完成面具反面的雕刻並處理好面部的細節,而若想加強面具的裝飾性,汪儒斌也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打磨。接下來的彩繪、上光油的環節為面具添上“色彩”,最後裝上鬍鬚、眉毛等配飾,一個儺面具就新鮮出爐了。

其中,儺面具上的“光油”也頗有講究。據瞭解,汪儒斌捐贈給世界技能博物館的儺面具並未採用現代化學顏料,而是用了從漆樹上採割的純天然液體塗料——生漆。“生漆剛刷上去的時候是全黑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面具的顏色會越來越亮,而且它還有防腐的作用。”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汪儒斌給青少年授課

從1993年拜恩施州民間藝術大師、儺面具製作大師譚學朝為師開始,汪儒斌已經堅定地在儺面具製作的道路上走了近30年了。與他一同拜師的一共8人,學成的有4人,而現在還在製作儺面具的,僅剩下汪儒斌一人。在提到自己為什麼能一直堅守在這個小眾、市場有限的傳統手工藝行當時,汪儒斌表示,“當然是因為熱愛。”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汪儒斌(中)與師父(左)、師兄合影

在跟著譚學朝學藝時,汪儒斌就很喜歡和師父一起喝酒一邊聊儺面具,“很多技巧就是在這樣的閒聊裡面學到的。”現在,更是因為他痴迷於儺面具的製作,做出來的面具工藝精湛,當地很多人稱他為“儺面王”。因為他的姓發音和“王”很相似,又被稱為“儺面汪”。

為了更好的傳承這門傳統技藝,汪儒斌一直致力於創新儺面具表現形式、傳播儺面具和儺文化:他曾前往福建學習彩繪、去東陽學習木雕,將自己的所學所感融入到儺面具製作中;他響應“非遺進校園”的號召,應邀去恩施職業技術學院授課,現在每個學期都有為期一個月的儺面具製作課程;他還跟旅行社合作,設計了儺面具製作技藝體驗活動並開發系列文創產品;辦一個系統展示儺面具和儺文化的傳習所,更是他一直以來的心願……

戴上是神,摘下是人:3張“神靈假面”帶你走近神秘儺文化

儺面具文創產品

而這也是他選擇將作品捐贈給世界技能博物館的初衷:“希望它們成為開啟世界各地青少年們走進儺文化殿堂的一把鑰匙”。

展品提供人寄語

對世界技能博物館的寄語是……

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館越辦越好,成為世界瞭解和感受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的視窗。——汪儒斌

【來源:周到客戶端】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