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十一”假期,辣條“變味”了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美食2022-11-28
簡介在新標準的規範下,調味面製品中食品新增劑使用的品種數量減少了7成以上,鹽含量下降17

辣條變硬怎麼解決

這個假期,你吃到的辣條可能味道不太一樣了!

10月1日,《調味面製品》行業標準正式實施。在新標準的規範下,調味面製品中食品新增劑使用的品種數量減少了7成以上,鹽含量下降17。7%,油含量下降10%。

《調味面製品》行業標準對調味面製品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即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新增食品輔料和食品新增劑,經配料、擠壓熟化、成型、調味、包裝而成的即食型方便食品,俗稱“辣條”。

辣條作為一種土生土長的小零食,單獨出臺行業標準是否有必要?

據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孟素荷今年7月公佈的資料,辣條相關企業數量從10年前的4000餘家減少至150餘家,產值反而從50億元增長到500億元。

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末的辣條,陪伴了很多“80後”“90後”的童年,但卻始終沒有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

為規範行業發展,南北兩大辣條產地湖南、河南曾分別出臺各自地方標準。其中,湖南將其定義為“擠壓式糕點”;河南則以“調味面製品”制定地方標準,食品新增劑參照糕點、膨化食品類執行。

2016年11月24日,因檢出甜蜜素,“衛龍”調味面製品被寧夏食藥監局認定為“不合格產品”。因為按照寧夏的地方標準,辣條為方便食品,不得新增甜蜜素。但依據河南省地方標準,辣條執行糕點類標準,允許限量新增甜蜜素。

標準不同,不僅導致監管出現矛盾,也不利於行業的規範發展。

2019年1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出公告,對“辣條”類食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製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雖然標準得到了統一,但辣條行業始終沒有自己的行業標準。直至此次新行標出臺。

高油、高鹽的辣條,在行業標準規範下,能否撕下“垃圾食品”的標籤,躋身健康食品?

對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總工程師李宇表示,這還要參照標準中對成分指標的具體規定。

在《調味面製品》行業標準的理化指標方面,脂肪超出的限定是小於或等於27,氯化物小於或等於4%。李宇稱:“這就意味著100g辣條裡超過四分之一都是油,鹽至少有6。6g。依然是油、鹽含量相當高的食品。”

“十一”假期,辣條“變味”了

責編 王雅菡

檢校 劉姝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