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由 壹讀 發表于 美食2023-01-15
簡介《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現在購買,可參加預售活動:預售價 148 元(定價 198 元)預售時間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23:59色與空的美學千百份研究共築一冊敦煌色圖源網路回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角敦煌,那麼到底何為“敦煌色”

敦煌土是礦物質顏料嗎

凡是與視覺享受相關的內容,都逃不開對色彩的考量與研究:

比如大眾耳熟能詳的“克萊因藍色”“卡普爾黑色”“莫蘭迪色”“故宮色”等等。

專業領域裡,藝術家們有著各自獨特的顏料盤,設計師們有著一年一換的潘通色卡。

注:潘通色目前服務費用為每月49。9元,或每年支付599元的訂閱費用。

若不付費訂閱,Adobe旗下的軟體使用者檔案中的潘通色都將顯示為黑色,只有付費後才能再次使用。

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於色彩美學的認知也愈發豐滿立體起來:

從一支口紅的包裝到全套服裝的配色,從細細觀賞一隻杯子的色澤,到挑選一塊與沙發配色和諧的地毯……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故宮中的文物配色

《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

正如你所見,色彩幾乎從不孤立存在。

無論是“故宮色”還是“莫蘭迪色”,似乎都沒有一種具體的色彩可以指代它們。

它們不僅不孤立,甚至當離開誕生背景與時間沉澱時,光彩亦會驟減幾分,放於中國人的色彩,更是如此。

時光的記載、人物的故事、物質的變遷與文化的傳承共同構築的“中國傳統色彩美學”,值得我們為之囊螢映雪,深稽博考。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提到這幾年引導文化潮流的色彩書籍,首推當屬“中國傳統色”系列。

2020年的《中國傳統色:故宮裡的色彩美學》集中展現故宮文物之美,出版即熱賣。

緊隨其後2021年出版的《中國傳統色:色彩通識100講》,挖掘自然風光與衣食住行中的中國色彩,再次引得讀者熱捧。僅是這兩本書,目前已發行超過50萬冊!

資料來源:中信出版集團,時間截止至2022年11月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今天,我將為你介紹的,是這一系列的重磅新作《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

它將嶄新發布敦煌色彩的考據,呈現千載敦煌的色彩變遷與美術幻想。

點選影片,看郭浩解讀新作

37座洞窟裡的108幅敦煌壁畫彩塑摹繪,為你展現72段歷史與藝術的時空交集。

它不僅是顏料的科學與史學,更是被凝固的昔日永恆時光,是不斷傳承的審美理念與力量。

《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

現在購買,可參加預售活動:預售價 148 元(定價 198 元)

預售時間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23:59

色與空的美學

千百份研究共築一冊敦煌色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圖源網路

回到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角敦煌,那麼到底何為“敦煌色”?

從古印度到阿旃陀、粟特、龜茲,從北涼至隋唐、西夏。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圖源網路

石青、石綠、土紅、氯銅礦、青金石——礦石與泥土,在風蝕塵剝的佛窟中,描繪出紅消綠冷的飛天、紺發翠眉的菩薩、衣紫旋襴的供養人、顏如渥丹的馭獅者、高綠下赬的山水、五色雜陳的仙禽……

顏料與線條繪製了交纏千年的天人與花雨、黃沙淹沒的傳說與史蹟。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虛構、觀念、意象構成了敦煌的“空”;真實、物質、具象則是它的“色”。

何為“色與空的美學”?

“在中國畫色彩的昂揚與失落之間,在色彩的光影實相與概念體系之間,在現實世界的顏料科學和佛國世界的美術幻想之間,在色相離合與美學大義之間,找尋更高的愉悅。”

——郭浩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作者 郭浩

要想將讀者引向這間“空與色的愉悅庫房”,並非易事。

本書的作者郭浩,文化學者,前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訪問學者,現從事中國傳統色彩美學的研究和普及,正於中國美學的新創作中不斷探索。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開啟這本書,我們將跟隨郭浩的研究,聽他講解礦物顏料、分析設色方法;

也將有機會再探千百年前古人的思緒,追根溯源的同時,啟迪美術幻想。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本書包含《如是我見》《如是我聞》兩大篇章

以及四個詳細、實用的附錄

研究敦煌色彩,首先要面臨一個重要的選擇:“著眼當下”或是“追溯當初”。

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對比觀賞機會,將全書分為《如是我見》《如是我聞》兩個篇章。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如是我見》部分內頁

前者忠於“客觀摹寫”,表現的是當下敦煌色彩的光影實相,捕捉到的是在時間、光線的變化下,瞬間的色彩。

同時,作者為讀者悉心解讀、分析顏料的使用,壁畫創作的歷史淵源、佛教故事,以及後世文人學者評價。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如是我聞》部分內頁

而後者意在“復原摹繪”,以作者總結的敦煌壁畫概念色彩體系,來抵消時間、光線對色彩的侵蝕,復現當初的敦煌色彩。

這部分以大量修復後的精美摹繪圖片為主,作者與諸位學者在史料與想象力之間反覆推敲,為你還原當年的壁畫勝景。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同一幅壁畫在兩部分中的不同表現

左,《如是我見》;右,《如是我聞》

在兩種色彩的交相輝映下,我們將深刻體會“人為萬物之最靈者也。”

中國畫的取色之妙,也在其間得以展露:“色也好墨也好,不過是概念色彩體系的表象。”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附錄一,從原石到顏料

既有科學研究,又有歷史淵源

隱藏在兩大篇章背後的,則是以礦物顏料變遷推進章節的暗線。

作者為了適應專業讀者的需求,將主要礦物顏料的具體說明,置於本書附錄。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顏料總表拉頁

待你來挖掘其中細節

附錄四中的顏料樣本總表,採用長拉頁設計,約1。4米長。

可一圖全覽敦煌洞窟所屬朝代、窟號、該窟號中的色彩使用情況,以及研究文獻出處,以圖表的直觀形式,展示了歷代敦煌洞窟中色彩的運用情況。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畫師名錄

所謂的“概念色彩體系”,考驗的更多的,還是人:畫家是否有著“高概念”與“大氣場”。

這說的,不僅僅是那些壁畫的創作者,也是一輩輩敦煌人的付出:“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不只是工作,而更像是修行。”

附錄中的《敦煌畫師名錄》將湮沒在洞窟裡、文獻裡的敦煌畫師們打撈了出來以示尊敬。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參考文獻中乾貨滿滿

在本書的撰稿過程中,作者數次尋訪敦煌,研讀了上千份論文,研讀過百本專著,古今中外學者前輩的研究雲集於此,它們都是敦煌學術的精華:

既有《敦煌石窟內容總錄》《敦煌莫高窟供養人題記》這類手邊常備的工具書,也有《敦煌研究》《敦煌學輯刊》等學術期刊,還有數不盡的中外論文集。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對於敦煌色的研究,涉及內容甚廣:從基礎的文物考古、石窟藝術、美術研究,到佛教文化、西域歷史、邊疆地裡,甚至是語言文學、科技保護等等。

如果你也對其中的專題感興趣,那麼這裡詳實的史料、名錄等都將為你提供豐富的參考。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異於後世主流的宮廷畫風,這些充滿信仰、富有生命力的壁畫和雕塑,是敦煌歷代畫師們的智慧結晶。

如果你是純粹的“色彩粉”,想要把它當作一本珍藏級的敦煌色工具書,那它也將是你的不二之選——從顏色的變遷中感受時代美學。

《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

現在購買,可參加預售活動:

預售價 148 元(定價 198 元)

預售時間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23:59

選色有其法,用色有其道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藉由色彩,我們來到敦煌。

“從空之愉悅到色之愉悅,是本書的美學大義。”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如是我見》部分,對如今壁畫顏色的客觀摹寫

北涼 莫高窟第275窟南壁東側交腳菩薩

“流赭浮生”——紅:

275窟的菩薩,修建於北涼。動盪的邊緣地帶,人們將內心希望寄託於佛教夢想。

正中的菩薩被土紅色所包圍,翼形身光與其身後侍者的衣著色彩相近,如今看來構成一片迷濛的藍色。

《山海經》裡說:“灌水出焉,而北流注於禺水,其中有流赭,以塗牛馬無病。”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上古之人淘洗赤鐵礦土,將分出的土紅色顏料稱為“流赭”,巫醫認為將這種顏料塗抹到牛馬身上可避疾。

這種對土紅色的認知,流傳至北涼人,自然而然地將其用於救贖之地。

“他們建立起一個土紅色的世界,將從古印度傳來的交腳菩薩安放在中原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匯處,自此浮生有託。”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如是我聞》部分,對壁畫最初顏色的還原

北涼 莫高窟第275窟南壁東側交腳菩薩

“想要還原失去的塑像顏色,需要想象力,更需要想象力的是文字描述的顏色。”

“我們無法回到 275 窟落成的年代,我們今天所見的顏色是歲月消磨的色彩沉澱。既見之,又聞之,當下的顏色、當初的顏色, 所見的顏色、所聞的顏色,構成真實與虛構的色彩世界,這是敦煌色彩的魅力。”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初唐 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淨土變》區域性

“碧波盪漾”與“青綠山水”——綠:

石綠色的池水,青蓮遍佈其上,主尊阿彌陀佛和二脅侍菩薩居中,青綠相間的絲帛玉珞與背後的光環相映成趣。

仰觀碧波盪漾的蓮池,觀者跟著想象開啟通往極樂世界的大門。

“八法功德,波動青蓮之池;七寶香花,光映黃金之地。”

——李白

《金銀泥畫西方淨土變相贊(並序)》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至於為什麼是青綠色,也許依然仰賴古人的想象與“本土化”:

若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按照梵語翻譯過來,原本的蓮池應是 “藍蓮花、紅蓮花、黃蓮花、白蓮花覆蓋其上,水如白雪,銀光閃閃。”

而古漢語中化繁為簡,稱其“眾妙蓮花,彌覆其上。”

“如果說從物質到觀念的昇華,漢譯佛經可謂開天闢地,西域壁畫也融入西天路上的敦煌這一站風情,碧波盪漾終是觀念想象。”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上,李思訓《江帆樓閣圖》(區域性)

下,王維《輞川圖》(區域性)

“青綠山水,發軔於六朝,成熟於隋唐,復興於宋元。”

除了“青綠山水”,中國畫自古還有著“大小青綠”之說。

所謂“大青綠”,指濃墨重彩、繁複工整的青綠山水,如李思訓的《江帆樓閣圖》;

“小青綠”,則是由濃豔轉淡雅的表現,如王維的《輞川圖》。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盛唐 莫高窟第103窟南壁西側《法華經變》區域性

這種由濃轉淡,由豔轉雅的趨勢,在壁畫中亦有所表現。

前者可在《西方淨土變》中有所感受,後者則可以稍加參考上面這幅《法華經變》。

“經過佛學、玄學的浸染,中國藝術的哲學意味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由滿實而為空靈,由繁複而為簡淡,由火熱的情感奔流而為幽靜、抽象的哲學沉思。”

——李澤厚,《從“有”的實像到“無” 的空靈》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晚唐 莫高窟第156窟南壁西側《張議潮統軍出行》區域性

由此可見,對於色彩的應用與賞析,一方面隨著顏料製作技術革新,另一方面與人的觀念變化密不可分。

用料上的多樣,帶來了石青、石綠、氯銅礦、水氯銅礦等單色或多色的不同搭配。

思想的變化,帶來了大青綠、小青綠、淺絳、水墨等繪畫上的變革。

畫紙上的丹青與石窟中的彩繪,從觀念到色彩,互為映照。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附錄中的色譜按時代排列

細心標註CMYK與RGB色值

用色比例一眼便知

以時代排布的“敦煌色譜”,其中的顏色依據書中臨摹的敦煌影象提取,大可直觀地感受敦煌色的變遷。

共計72例敦煌傳統色搭配正規化,每一種顏色標註CMYK與RGB色值,並示意用色比例。

既能欣賞美學傳承,也讓敦煌色彩再度煥發活力,於今時為今人所應用。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這種形式也正為我們解答了本文開篇的疑慮:

色彩從不孤立存在。這裡的一幅幅色譜,都在為我們直觀解答“敦煌為什麼美”。

《中國傳統色:敦煌裡的色彩美學》▼

現在購買,可參加預售活動:

預售價 148 元(定價 198 元)

預售時間截止至:2022年12月9日23:59

精工細作,只為這本敦煌色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在一次次的探訪與閱讀中,我們將跟隨作者郭浩,發現敦煌色中諸多未知驚喜。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作者郭浩在印廠校色

多次惠譽印刷界奧斯卡獎的雅昌承印,專業色彩校對。出版團隊全程印廠盯印,確保色彩的微妙細節與工藝效果。

作者本人更親自前往,和同事們每天堅持24小時輪崗,不放鬆任何一版印刷的色彩校正,只為將更精確、更優質的畫面色彩呈現給讀者~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高階燙透紙裱白卡,模切佛窟,模擬敦煌岩層風蝕塵剝。

莫高窟第57窟被人稱為“美人窟”,裡面有一尊來自初唐的美麗菩薩壁畫。

本書側面的開口,正如同從洞窟中窺見壁畫菩薩的效果。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以壁畫菩薩的形象進行的刷邊上色,更與函套、封面上的色塊相呼應。

緩緩翻動,彷彿畫面中的色彩跟著一點點流落下來,精美且靈動。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後世評論家總是極盡華美辭藻去描述她的美,日本NHK紀錄片《敦煌莫高窟·美的全貌》就以“美人菩薩”開篇起首,介紹敦煌之美。

“你看她頭上戴著畫佛金冠,面龐秀麗,細細的眼眉下垂,鼻樑挺直,櫻桃小口,面部著一層淡淡的膚彩。好像畫過妝一樣,看上去白裡透紅。她的身材頎長,亭亭玉立,嫻雅文靜……”

——樊錦詩

據傳說,當年張大千在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時,驚歎此菩薩之美,遲遲不敢下筆臨摹。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燙印、燙金、模切、專金,一道道工序嚴格把關。

反覆打磨、修整,只為讀者獻上一部值得珍藏的“敦煌色”。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平脊精裝,可180度攤開,全面欣賞敦煌壁畫與色彩之美。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上,非限量版

下,限量版,數量有限,售完為止

為滿足不同的讀者的收藏喜好,編輯團隊特別推出限量版,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圖中上側為“非限量版”,將極具代表性的217窟千佛臨摹圖,以摺頁形式放於序言之前。

“佛衣、佛光的色彩規律性很容易辨識,斜向同色,光光相接,組成一道道斜向放射的光帶,光帶間不同色彩組合的輪替,像跳動的光斑,在忽明忽暗的變化中,造成夢幻般的‘頻閃’效果。”

—— 郭浩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限量版”序言前插入的,是巨幅畫卷《敦煌千佛寺全景》,全長1。06米。

這幅繪於20世紀40年代的莫高窟外貌寫生圖,原作長5。5米、寬0。233米,現如今完好保存於敦煌研究院。

該畫的創作者,是主張“客觀摹寫”的王子云,1921至1943年間,曾頻繁往返於敦煌和蘭州之間,工作艱辛異常,只為再現敦煌之美。

將此畫放於這裡,也是為致敬那些曾不辭辛勞守護敦煌之美的萬千學者。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你將有機會從這本出發,深度挖掘敦煌色的美學奧秘,再次點亮大漠明珠的光輝。

讓我們一起,發現、守護敦煌之美。

敦煌裡的色彩美學,“中國傳統色”系列新作,跨越千年的視覺盛筵

本文為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