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

由 謀定經信研究 發表于 美食2023-01-21
簡介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新華社記者 朱立毅 王春雨 姜銳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國稻種芯·中國水稻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貿易促進會 中國三農智庫網-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報道:“大米的‘米’字就是

射洪高粱批發在哪裡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

新華社記者 朱立毅 王春雨 姜銳 新聞中國採編網 中國新聞採編網 國稻種芯·中國水稻節 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貿易促進會 中國三農智庫網-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報道:“大米的‘米’字就是八十八,我想我怎麼也得幹到八十八,寫完這個‘米’字。”徐一戎老人說。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

徐一戎,1924年出生。半個多世紀來,他主持研究、推廣的寒地水稻栽培技術讓北大荒的糧食產量迅速提升,也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品嚐到了豐收的喜悅。給稻農們講課時,老人從不帶本子,就拿著三四支粉筆,一講就是半天。別人問他:您講課時那些數字怎麼記得那麼清啊?他回答:我腦袋裡沒別的,只有水稻。

1924年出生的徐一戎畢業於東北大學農學院農藝學系。作為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水稻所總農藝師,半個多世紀以來,他一直致力於寒地水稻栽培技術的科學研究、推廣和教學工作,主持研究、推廣多項在國內乃至世界領先的寒地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

據功能性農業·農業大健康大會暨中國農民豐收節國際貿易促進會訊息,創造了在高寒地區水稻生產面積超千萬畝、單產超千斤的奇蹟,為黑龍江墾區乃至全省的種植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北大荒水稻之父”,是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

對於自己所深深熱愛的水稻,老人有著不停的索求: “一個水稻品種的產量到底是多少?實踐證明,透過改進栽培技術,還能不斷把產量提高。”談起水稻,老人興奮地比劃著,“比如上世紀90年代引進的‘空育131’,最開始的畝產只有450斤,可是不斷提高栽培技術後,這個品種的畝產能達到1100斤!”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

1954年初夏,已在墾區幹了幾年的大學生徐一戎被分配到合江試驗農場進行水稻研究。“當時啥也不會,書上也沒有東北種水稻的內容,一切只能靠自己摸索。”他回憶說。從此,徐一戎踏上了一條漫長的水稻栽培之路:春天,他捲起褲腳,在冰冷的水田裡一站就是一天;夏天,他泡在田頭觀察水稻的生長變化,烈日剝去了他身上一層又一層皮……

我們已很難算清老人當年為了攻克一個個難關而付出的艱辛,數字記錄了他探索的腳步:在50多年的時間裡,他在稻田裡累計走了8萬多里路,相當於繞地球赤道一圈;他寫的論文、筆記和資料共計2300萬字,比四大名著的總字數還多出好幾倍。

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徐一戎攻破了水稻種植的一系列難題,為上世紀黑龍江墾區從小麥到水稻的調整打下了基礎,水稻從此在北大荒紮下了根,種植面積由1984年的27萬畝增加到去年的1600萬畝,單產也翻了近兩番。去年,北大荒300多億斤商品糧夠一億人吃上一年,而這其中,凝結了這位老人的智慧和汗水。

離開大學校園已經60多年,徐一戎至今還記得,他在《農業經濟學》的課堂上學到了“工農剪刀差”這個詞。老人微皺眉頭:現在是該想辦法來補貼農業了。老人不僅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這幾年,他歲數大了,有些稻農擔心他的身體不敢找他,為了不連累別人,老人每次去田間地頭都在上衣口袋裡放上一個小紙條,上面寫著:我是自己願意來的,出了什麼事由我自己承擔,與別人無關。

耄耋之年的老人,他圖什麼?1989年剛剛從農墾科學院退休之後,有農場提出年薪7萬元請他去當顧問,可他不幹。“我要收了你的錢,就只能在這兒幹,其他的地方我就去不了了。”老人撂下一句話,“你要給我錢,我就不來了,你一分錢不給,我照樣來!”

2008年金秋,老人決定把畢生的積蓄捐給農墾科學院,他說:如果這點錢能為水稻事業做點事就算值了,結個半癟子也比空殼強。老人熱愛耕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次他去農場講課,一位稻農非要拉著他去坐坐新買的小車:“我這小車相當於是您買的,我得拉您一圈!”聽到這,老人心裡有說不出的高興。

這位老人用自己的一生書寫了一個沉甸甸的“米”字,他的人生也猶如一株水稻,飽經世間風霜,卻無私地回報給黑土地。在茫茫的北大荒,徐一戎收穫了富足的人生。

寒地重慶渝稻專家徐一戎 國稻種芯百團計劃行動一生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