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張國華 由板栗香到致富路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美食2023-01-29
簡介在遷西採訪時,當地的慄農還激動地給記者講起當年大鬍子帶領他們致富的故事:“他收購的板栗一斤就比其它地方高出一塊錢,大鬍子說這是俺們按照他的方法搞的有機農業標準種植,合作社對社員實行保護價收購”

炒板栗一斤能賺多少錢

本文轉自:綠色中國

張國華 由板栗香到致富路

“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治山、植綠、致富,這個夢是綠色的,也是陽光的。”一把大鬍子的張國華這樣對我們說。他是河北省遷西縣喜峰口板栗專業合作社的當家人。

遷西在河北算是富裕縣,得益於鋼鐵。有人說有鐵礦石的地方長板慄好吃,百年沉澱,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京東板栗”這個品牌。

在市場熱銷的京東板栗品牌中,“張大鬍子”這個品牌叫得最響,他的創始人就是張國華。

“對每一顆板栗負責,用道德血液鑄就品牌”,一身儒商打扮的大鬍子張國華出口皆成名句。

作為一個農民,他是一個最有眼光的開拓者。

初次見到張國華的時候,還是在2000年,時任遷西縣林業局局長的劉寶華帶著記者採訪了張國華。那時他還在壯年,鬍子遠沒有今天這樣花白。風趣幽默的張國華這樣說起了他鐘愛的板栗“一個板栗一個蛋,一捧板栗一碗麵,一袋板栗一臺彩電,我們慄鄉人就是要靠這個小乾果富起來”。

張國華是土生土長的遷西人,他的家就在長城腳下的灤陽鎮喜峰口。

從小生在深山中,與樹和大山有著特殊的感情,張國華走到哪裡,都喜歡說他是喜峰口人。喜峰口這個有著紅色背景的地方,也是冀東地區通往塞外的交通要道。

大鬍子說起家鄉時總想把幾十年前“砍樹燒柴、山禿林疏”變成“草香遮細路、樹老臥清煙”的樂園,他說這是他的綠色夢。

改革開放之年,二十多歲的張國華把目光盯住了荒山,這一年,喜逢三北防護林工程在遷西落戶。

“我從小就愛樹,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們這有創業隊。我和村裡的鄉親們響應國家植樹造林、綠化家園的號召,每天天剛亮,就扛起鐵鎬上山,刨坑栽樹,在俺們村前村後栽了大量的松樹和楊樹。1979年,我還被評為唐山地區新長征突擊手。”張國華說起對樹的熱愛如數家珍。

“俺們那時是‘人多地少缺口糧,砍樹開荒當柴燒’,總渴望啥時候用滿目青山、花果飄香來擺脫貧窮和落後呀!機會來了,有林業工程到俺們這來了。”

1986年,國家“三北”防護林二期工程實施,遷西是河北省的專案實施重點縣之一,喜峰口鄉成立了青年造林突擊隊,張國華被聘為指導員。

有樹才有希望

在與老鄉的聊天中,張國華經常聽到這樣的話,“栽樹是好事,如果總是種些松呀、柏樹呀,長得慢,也沒啥收成!”“我們既要長葉子,更需要掙票子。”有沒有一種辦法,讓樹林既能防風固沙,保護生態,又能年年見效益,致富增收?

在林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們實施了“山頂青松帶帽、山間板栗纏腰、山腳瓜果梨桃”的“圍山轉”人工造林新模式。

“圍山轉”就是圍繞山坡做文章,“這是一種基於山區優勢,以山地綜合治理模式為主的工程造林方法。”時任唐山市林業局長,後來調任河北省林業廳副廳長的曲憲忠仔細地講解,“圍山轉建成了以林為主,長短結合、迴圈利用、多級生產、穩定高效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

張國華帶著他的創業隊在遷西的大山中開始了“山頂封、山腰挖、溝裡閘”的治理。他們在坡度25度以上的山頂部開展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山腰挖“圍山轉”,溝谷閘溝壘壩。在25度以上的高山陡坡主栽松槐,25度以下的山腰栽板栗,山腳坡地主栽蘋果、梨、桃等,河系兩岸則以速生楊樹為主,實現了多林種多樹種結合、農林牧結合和喬灌草結合。“我們山裡的人都知道,板栗500多年仍有結果能力,絕對是長期效益。”張國華說。

他們採取“一樹一庫”、連年修剪、生物滅蟲等新技術,使慄農的收益大大提高。鄉親們治山植樹,護綠管理的主動性、積極性被充分激發了。經過十幾年奮戰,張國華家鄉周邊十里八村的荒山全部綠化,栽植以遷西板栗為主的各種林木20多萬畝。

從1986年到2012年,遷西縣累計完成“三北”工程造林面積58。38萬畝,其中“圍山轉”造林47。18萬畝,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了133。6萬畝。2011年,遷西全縣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8。16億元,其中以板栗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突破6。78億元。

張國華 由板栗香到致富路

△板栗花開

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是綱與目的關係

從改革開放開始,張國華種樹致富的腳步與改革同行。他一邊栽樹,一邊用300元本金開起了苗木供應站,逐漸發展成當地第一家生產資料供銷公司。

不論多忙,他都要時不時地跑到山崗上看一看當年栽下的林木。

“我是一個農民,我對樹木有著特殊的感情!”

十年樹木,昔日的荒山禿嶺披上了綠裝,昔日的板栗苗開始開花結果。

2000年,他關掉了家裡開的百貨商店,開始從鄉親們手中收購板栗,初步加工後進行外銷;為了讓身邊的鄉親們都有飯吃、有衣穿、有錢花,他牽頭組建了“鬍子工貿公司”,開始從事板栗營銷業務,既是慄農,也轉身成為一名慄商。張國華此時也成為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大鬍子”。

創業之路註定不會平坦,因各種市場因素影響,“慄賤傷農”等現象時有發生。

“如何能讓慄農的收入穩定下來,如何保住山上的樹不被砍?這是一篇可持續發展的大文章。”

2002年,張國華以石梯子村為試點,在全國板栗行業最早成立了一家板栗專業合作社,制定了有機板慄標準、生產流程,建立了《喜峰口農產品質量安全公約》。

在遷西採訪時,當地的慄農還激動地給記者講起當年大鬍子帶領他們致富的故事:“他收購的板栗一斤就比其它地方高出一塊錢,大鬍子說這是俺們按照他的方法搞的有機農業標準種植,合作社對社員實行保護價收購”。

這一年的秋天,入社的鄉親越來越多。

2006年,他們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科教+服務+品牌+市場的合作模式,與10多個村合作建設板栗生產基地,大力發展有機農業。

鬍子公司實行統一標準化生產,與10多個村合作建設“三北”造林板栗生產基地,指導慄農實行有機生產,2萬畝有機板慄基地透過有機認證。

他們有了市場意識,註冊了“張大鬍子”和“喜峰口”兩個河北省著名商標,提出“對每一顆板栗負責,用道德血液鑄就品牌”的承諾宣言,研製開發了真空包裝慄仁、慄蓉包、板栗粉、幹炒板栗、板栗酒等30多種深加工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他們統一連鎖銷售,推行加盟店連鎖經營和網上銷售模式,與山西等地客商建立戰略代銷聯盟,在全國各地開辦百餘家連鎖店。

2014年大鬍子的合作社被認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單位、河北省現代農業園區。

目前,合作社已擁有板栗基地3萬畝,輻射帶動農戶3萬餘人,年銷售板栗3000多噸,為社員增收3000多萬元。

旅遊是無煙工業

在當地,人們一提起大鬍子,都說他有眼光。特別是河北省開始“壓鋼鐵去產能”的政策出臺之後,當年對大鬍子賣礦山投資林果不以為然的人都對他伸出了大拇指。

“我始終堅信,人文融合久遠,做好綠色生態文章才是取之不盡的金山銀山。”張國華說。

2003年,礦山事業做的風生水起的張國華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震驚的決定,賣掉鐵礦,投資建景區。

起初,他的舉動受到了親友們的一致反對。親人們都說他腦子“進水了”,可他卻力排眾議,一步步摸索著前行。

他承包了喜峰口長城抗戰舊址東側上千畝山場。十幾年來,他將經商賺到的錢,幾乎全部投入到大山之中,投資建景區。

“樹多了,山綠了、水清了、民富了,但是我的頭腦中總覺得缺點啥。小時候我總聽村裡的老人們講述1933年喜峰口長城抗戰的故事,《大刀進行曲》是我兒時學會的第一首歌。正是這種情懷讓我決心把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有機結合,建景區吸引更多外地遊客。”張國華說。

“我們投資搞林業,不僅僅改善了生態環境,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大的方向說是推動了整個遷西經濟的發展,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程序,實在的話就是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吃生態飯、掙文化錢”。張國華用樸實的話說出了大道理。

15年來,他實行一、二、三產融合,先後完成了長城抗戰紀念林、紀念碑、博物館、百年慄林保護區、主題雕塑、大刀禮讚等15個景點建設。讓林區變成景區,讓長城抗戰遺址成為愛國主教育基地。

“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遷西縣因山而富,60多萬畝的森林每年以8萬立方米的林木蓄積增長;遷西成為了“中國板栗之鄉”,各種加工板栗的企業40多家,年加工銷售能力2。5萬噸以上,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洲市場。

如今,集休閒、賞花、採摘、紅色教育為一體的喜峰口板栗旅遊觀光產業園,已納入“河北遷西國家板栗公園”建設範圍,先後被評為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年接待國內外遊客30萬人次,為當地百姓又開闢了一條文化旅遊增收之路。

2018年12月初,63歲的大鬍子第一次來到人民大會堂,作為“三北”工程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我國改革開放歷史的見證人,作為個人代表做彙報。

“我永遠是一個山裡農民,每天我依然是離樹木最近的人,因為我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感情!山上的每棵樹既是我的師長、也是我的朋友,更像是我的孩子!”

一個農民,從組建青年突擊隊綠化家園,到賣掉礦山承包千畝荒山;從創辦全國首家板栗專業合作社帶富5300戶社員,到建起國家級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喜峰雄關大刀園……大鬍子用他的綠色之夢親歷了偉大祖國改革開放的40年。

採訪結束的時候,大鬍子說:“我們老家常說60不種樹,意思是說,人過60歲後,栽下的樹自己也看不到收穫了。我已經六十有三,但我的生命已經離不開樹,山上的每棵樹都是我的朋友,都是我的親人、我的孩子。生命之餘,我一定把樹栽好,就算自己看不到了,也要給子孫留下一份綠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