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由 潼關古城 發表于 影視2021-08-14
簡介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技術限制,稀有的黃金資源一度成為皇家御用金屬,歷代官府屢禁庶民開採利用,明潼關衛兵憲視礦民為“礦寇”,一經抓獲“立斃丈命”,嘉靖年間盜礦者至萬餘人

河金是什麼金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主講人:郭倩

九曲黃河第一灣,天下雄關在此間。提及潼關,腦海裡浮現的是踞天險而築的城池與金戈鐵馬的烽火狼煙。。。如今的潼關城早已遠去了戰火的紛擾,緊跟時代步伐,邁向綠水青山的新徵程。新時代也重新賦予了潼關新的內涵,今天由我帶大家一起了解新潼關的‘金’字名片——潼關黃金。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潼關地處小秦嶺區域,小秦嶺屬於秦嶺華山山脈的東延部分,橫跨陝西與河南兩省,東據崤函,西臨潼關,埋藏有金、銀、鉛等多種礦物,尤其金礦分佈廣而藏量豐富,是我國重要產金地之一。黃金作為一種貴金屬,自古即為人民所珍視,而我國採金活動最早開始於奴隸社會早期,當時淘洗的砂金是從含金的砂礫層中得到的,古稱“河金”或“麩金”。唐朝著名詩人劉禹錫《浪淘沙》有云:“日照澄州江霧開,淘金女伴滿江隗。美人首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就是對當時淘金者艱辛勞作的真實反應。而脈金的開採時代遠遠晚於砂金,大約起於唐宋年間。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黃金開採也逐漸形成了較為規範的工藝流程和提取技藝。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據考證,古代鍊金術一般採用的是“灰吹法”,又叫“火試金法”,利用化學/物理原理,經過磨礦、淘洗、制團燒結等流程得到含金的鉛塊,然後將含金鉛塊放在草木灰上熔鍊,不斷鼓風通氣去鉛後得到進一步提純的銀鉛合金。這種辦法在唐代之前就有使用,而這種工藝對於研究古代礦業也具有非常重要參考價值。還有另外一種方法——“鉗鍋熔鍊法”,在今潼關東桐峪北衙庭、南衙庭(古代官府選煉黃金遺址)一帶均發現爐場、鉗鍋、石臼(搗金盆)、杵(搗金錘)等器具,據考證它們就是古人用來提煉黃金的工具。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據相關資料記載,潼關金礦的開採歷史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境內最早發現有“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的礦洞石刻,清代楊端本所撰寫的《潼關衛志》中就有關於潼關唐代開採礦產的記錄,到了明代,古潼關黃金開採已經初具規模。由於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技術限制,稀有的黃金資源一度成為皇家御用金屬,歷代官府屢禁庶民開採利用,明潼關衛兵憲視礦民為“礦寇”,一經抓獲“立斃丈命”,嘉靖年間盜礦者至萬餘人。同時在桐峪、蒿岔峪等峪道都發現有不同朝代的礦洞遺址,僅麻峪就有72孔。由此可見,當時的採金活動已達到相當規模。

閃耀的歷史——潼關黃金

改革開放後,1980年-1989年十年間,在國家“有水快流,強化開採”礦產開發政策鼓勵下,潼關金礦產業得到蓬勃發展,曾躍居“全國產金萬兩縣”第三位。2005年3月,中國黃金協會授予潼關“華夏金城”的稱號。自黨的十九大以來,在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時代號召下,潼關縣積極促進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並在潼關西南部小秦嶺地區建有陝西省唯一的一處國家礦山公園——-潼關小秦嶺金礦國家礦山公園,透過‘旅遊+’強力推進潼關黃金文化,樹立“潼關黃金”品牌,打造地域特色,透過山與河,城與關,古與今的交融,實現生態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撰稿:郭倩 編輯:曹欣 審稿:鄒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