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由 電影鋪子 發表于 影視2023-02-04
簡介謝素平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保姆

上海人北漂是什麼

北漂這個詞,大概出現在2001年左右。

那一年有一個調查,說北京海淀區有10萬沒有北京戶口的大學生在打工。

有些學生被分配到了外地,最後沒有去。

有些則是離開自己的工作單位,來北京尋找機會。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當時的說法是,這些學生儘管實現了就業,但他們就業地區與戶籍所在地相分離這種視角來看,他們仍然屬於“漂”的一族。

其實,說起來,這些大學生已經不是第一代在北京漂泊的人了。

早在8,90年代,就有不少年輕人陸續來京發展。

今天,鋪子說的是關於第一代北漂的紀錄片——

《遠在北京的家》

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16歲的張菊芳。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是安徽無為縣赫店鄉人。

說起無為縣,當時全國有這麼一句話——

天下保姆出安徽,安徽保姆出無為。

地少人多,加上工業不發達,很多年輕女性都會離開家鄉無為縣,去發達城市做保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1992年正月十五,張菊芳一家在村口的照相館照了一張全家福。

第二天,她就要離開家鄉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是為一位軍人家庭做保姆。

軍人的家寬敞明亮,和自己的家有著截然不同的光景。

書房有三個大書櫃,裡面擺滿了各種書籍、各色小擺件。

張菊芳沒有見過這些,不停地在書櫃前徘徊。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一會兒很興奮,一會兒又很失落。

等到軍人離開這個房間,她才悄悄躲到一旁,抹起眼淚鼻涕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第一份工作,並不順利。

她工作了三天,就被對方辭退,理由是「並不熟悉家務」。

沒有時間傷心,她立馬回到中介那裡等待新工作。

北京的漂泊,比想象中艱難。

有時候,僅僅是她的家鄉話口音,就會產生一些溝通上的不便。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有些僱主因為這些女性出身農村,乾的是保姆工作,便流露出不尊敬的態度。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一年半的時間,張菊芳換了6份工作。

90年代初,留給外鄉人的就業途徑實在是太少了。

他們只有在賣早點、賣菜、當保姆這幾個職業中進行選擇。

紀錄片最後關於張菊芳的畫面,是她在一家外貿鞋廠工作。

這份工作是熟人介紹才得到了,一個月四百,是她6份工作中月薪最高的一份工作。

節目組離開前,問了她一個問題「有沒有想過未來的打算?」

她回答:

反正我就看命運。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節目組反問:要是命運不好呢?

女孩回答,那就在家種田。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這是一部拍自92年的紀錄片,如今,時間已經過去20多年。

有意思的是,央視在2003年的時候,又去回訪了這幾位北漂。

女孩們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嗎?

人海茫茫,當年的張菊芳已經消失於人海,經過半年的尋人,節目組才找到了她。

她已經褪去十幾歲時的嬰兒肥,成為了一名母親,在上海的郊區租著一處農房,種著幾畝田地。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看到張菊芳的生活處境,節目組不免失望。

曾經盼望美好的女孩,還是沒有闖出來。

這樣的結局,相信很多人都會心塞吧。

那麼,讓時間再次回到1992年吧。

當年的安徽無為鎮,還有一名踏上北京的女孩,她叫謝素平。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她23歲,已經有了兩個寶寶,離開村子的決定讓婆婆分外不滿。

臨行前,婆婆一句祝福的話都沒有留下。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可能兩人在當時都沒想到,這是他們最後的一面。

此後十幾年,謝素平再也沒有回到村子。

謝素平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也是保姆。

和張菊芳不同,謝素平因為生過孩子,對孩子非常有經驗,也很有愛心。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僱主非常滿意謝素平,直稱對方是自己的貼心朋友。

在這一家的工作,是謝素平最快樂的時候。

但是,快樂都是短暫的。

僱主一家馬上就要移居香港了,他們捎上了謝素平。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那時候的她滿心以為,自己就要去香港了。

直到臨行前才被告知,這件事兒辦不了了。

謝素平成了無業遊民,一個人獨自回到北京。

火車上,她哭了好幾次。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不僅為自己失卻的願望,也為和僱主小孩分開而傷心。

對著鏡頭,她感嘆——

我想,我還是不幹這一行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十幾年後,節目再找到她時,她果然不再是一個保姆了。

她考取了廚師資格證,還在全國廚藝大賽中拿了獎。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那時候,她在房山一家三星級酒店當廚師。

雖然和丈夫離婚,要獨自撫養兩個孩子,她也覺得幸福。

她的孩子在私人開辦的農名工學校讀書,一個月有兩天假期。

這兩天假期,就是整個月最開心的日子,母子三人會搭公交外出玩耍。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玩耍後,謝素平會親自下廚,為兒子料理大魚大肉。

一個月只有這個時候,她才捨得買這麼多菜回家。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獨自撫養兒子,有苦也有樂。

但是,快樂總是過得很快。

非典風波來臨,北京很多飯店賓館關門,謝素平也遭到解僱,她決定自己開一家小飯店。

有憂慮嗎?

有,因為害怕賠本。

但是,路已經被堵死,她決定放手一搏。

新接手了飯店,卻沒能找到足夠的人手,她不得不身兼數職,淘米洗菜,點菜上菜。。。。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好在餐廳的生意不錯,一天能收入500元左右。

刨去水電租金人工等成本,她還能賺到一些。

直到,命運又一次扣響她的門——

一家北京正規小學,願意接受謝素平的兒子入學了,但是學校遠在豐臺。

為了小孩的教育,謝素平只有轉手自己才開沒幾天的飯店。

這次搬家,她把家裡唯一值錢的彩電都賣了。

十幾年了,謝素平再次回到剛來北京的狀態——

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手上的錢也嘩啦啦地用盡。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無論是接受命運的張菊芳,還是反抗命運的謝素平,都有著相似的歸途。

人生確實不像電視劇,有時候你氣喘吁吁跑到終點,結果發現沒有任何獎品。

歷史的程序裡,有千千萬萬這樣的人。

他們是輸家嗎?

不見得。

有時候,看到這群北漂,會讓人不自覺的想到過去百年裡,國人一次次的大遷徙。

清初乾隆時期之後,全國人口激增,地區人地矛盾尖銳。

大量內地貧民迫於生活壓力,開始往外遷徙——走西口、闖關東、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

這五股力量,都是以貧民謀生為特點的非官方指導的大型遷徙行為。

電視劇《闖關東》裡,曾描述朱開山淘金的故事。

當時流傳一句話“

老金溝淘金,滿族人不幹,本地人不幹,山東人幹!

”。

淘金既要受到官兵的監控,還要遭受來自土匪的威脅,艱辛程度可想而知。

朱開山是遷徙而來的山東人中的佼佼者,淘金之後,帶領眾人躲過了官兵和土匪的阻擊,得到了成家立業的本錢。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而這些近代遷徙行為,將農耕技法帶到了更遠的地區,促進了當地的農業發展,同時也將傳播了漢族文化。

從闖關東,到北漂,都是貧困地區的人民勇敢開拓人生的方式。

不可否認,這些人中很多會面臨失敗。

就像謝素平,辛勤一生,卻發現自己成了浮萍,哪兒都不是自己的家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之前,鋪子看過一本書——道格桑德斯的《落腳城市》。

這是一本關於貧困地區人民遷徙城市的書籍。

書中有一個觀念:

城市的窮人雖然必須忍受擁擠的居住環境與各種羞辱,卻還是優於鄉下窮人的生活,而且落腳城市的居民都認為貧窮只是一種暫時的狀況。不過,建立落腳城市只是鄉下移民的在這段籌劃旅程當中的第一步。他們投注了自己的一生,犧牲一整個時代的收入與平靜生活,絕不只是為了從一種形態的貧窮換到另一種形態的貧窮。

落腳城市的居民不認為自己是窮人,而是成功的都市人,只是必須先經歷這個貧窮的階段,時間也許長達一個世代。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是印度還是中國,遷徙的完成不是短短几十年能完成的,有時候它需要一輩子的努力。

有些努力,是有回報的。

比如,北京城南的城中村,有大量外來務工的浙江人,後來甚至發展出了浙江村服裝產業帶。

被人稱為髒亂差的城中村,反而像充滿活力的水泵,把本屬於底層的人吸納到中產、甚至上流社會中。

後來,即使浙江村被取締,他們中的不少人也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開始走向正規化經營。

……

寫到最後,鋪子還是想再把時間撥到1992年正月。

鏡頭轉向15歲的女孩劉紅春。

當年,她和謝素平、劉菊芳同一天踏上前往北京的道路。

工作沒多久,她因為不適應生活而返回了村子。

記者回訪時,問了她一個問題:你現在是打算留在家還是繼續出去。

劉紅春說:我要出去。

記者再問:要是你又想家了怎麼辦?

她微微一笑:

現在,我不會再想家了。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11年後,攝製組尋找劉菊芳的時候,碰巧遇到了她。

曾經那個決定不再想家的女孩,燙著一頭時下流行的髮型。

並且,她已經在上海買車買房了。

記者問她,你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嗎?

她說,不滿意,我覺得(生活水平)應該還要高一點。

關於北漂,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歷史上所有漂泊的人都懷著這樣的夢。

也正是這樣的夢,創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