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

由 飛綠娛樂 發表于 音樂2021-06-23
簡介一、“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孔乙己每次去店裡大抵都點這兩樣東西,而後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著,但是他卻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什麼意思

《吶喊》文集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所做的的短篇小說合集,主要運用了現實主義手法,高舉理性旗幟,隱喻暗諷。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希望用“吶喊”喚醒“熟睡”的人民,意圖以筆為針治療國民的病苦,帶領他們在精神層面走出封閉的“鐵籠子”。其中,《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後第二篇諷刺批判封建禮教和文化的小說,文章利用主人公矛盾的性格和扭曲的心理來反映封建文化對人民靈魂的禁錮、對社會無形的壓迫。“茴香豆”作為貫穿全文的線索,每次的出現都恰到到好處、意義深遠,堪稱精彩。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

一、“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孔乙己每次去店裡大抵都點這兩樣東西,而後靠櫃外站著,熱熱的喝著,但是他卻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體現了孔乙己的窮困潦倒,他知道自己無法與那些地主、有錢人同坐包間雅座;“穿長衫的”說明孔乙己打心底裡還覺得自己是個讀書人,長衫是自己身份的象徵;“唯一”則說明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以讀書人自居,卻只有著和短衣幫一樣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他既不屬於上一級,也不願淪為下一級,成為了店裡不倫不類的存在。封建思想的毒害是造成他這種尷尬境地罪魁禍首,那件“又髒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成了他迂腐和死要面子的最強罪證。在解放戰爭之前直至解放戰爭過後的一段時間,穿長袍是讀書人的標誌,新文化運動發起之後,受到西方文化的衝擊,長袍逐漸被其他服飾所取代。但以孔乙己為代表的一群人,他們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改變自己被腐蝕到根的思想,受到周遭的嘲諷是必然的結果,同時也註定了他們被社會所淘汰得命運,真是既可憐又可悲。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

二、茴字的四種寫法

有一回孔乙己對“我”說道,“你讀過書麼?”“我”略略點一點頭。他說,“讀過書,……我便考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樣寫的?”他為什麼會主動問我這樣一個還是孩童的夥計此種問題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為了找到他一絲絲的存在感。作為唯一站著穿長衫喝酒得人,他內心的孤獨只有自己能懂且無處發洩,苦悶的他選擇在“我”這個看上去還算友善的孩童身上找到些存在感。所以當我表現出不想回答的不耐後,他顯得很失落,迫切的希望我能回答他的問題。在我出於應付的回答後,他顯出極為高興的樣子,將兩個指頭的長指甲敲著櫃檯,點頭說,“對呀對呀!……回字有四樣寫法,你知道麼?”我愈不耐煩了,努著嘴走遠。孔乙己剛用指蘸了酒,想在櫃上寫字,見我毫不熱心,便又嘆了口氣,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孔乙己已經深深地陶醉在洋洋得意的喜悅之中,覺得自己的才華有了用武之地,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透過對比,表現了在封建社會人們的夜郎自大,無論是“我”還是孔乙己,無論處於什麼階層,對周圍世事皆是冷漠,麻木到只關心自己的利益,毫無“溫度”可言。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

三、“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有幾回,鄰居孩子聽得笑聲,也趕熱鬧,圍住了孔乙己,孔乙己面對天真無邪的孩子,可能忘卻了寂寞與憂愁,出於內心的善良和本真,他便給他們一人一顆。可千萬不能小看這“一人一顆”,也許有的人會認為孔乙己吝嗇只給每人一顆,但殊不知一盤茴香豆本就沒有多少,能給到每人一顆恰恰體現了孔乙己的慷慨大方。譚彪喜說過一段看似直白卻飽含哲理的話

“一個有一萬塊錢的人為你花掉一百塊,你只佔了他的百分之一;而一個只有十塊錢的人為你花掉十塊,你就成了他的全部。”

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無論是吃完豆還繼續想要的孩子,還是著了慌、忙著伸手護住盤子的孔乙己,都體現了當時人性的自私,從側面對那個人人自危,毫無信任可言的社會進行了批判。

四、最後一次未點的“茴香豆”

中秋過後的一個下半天,我正合了眼坐著。忽然間聽得一個聲音,“溫一碗酒。”看時又全沒有人。站起來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櫃檯下對了門檻坐著。孔乙己沒有點茴香豆,但這次他是坐著喝酒的。他終是褪去了長衫,穿上了破夾襖,同時褪去的也是他內心的驕傲與堅持。面對老闆的嘲諷,他卻沒有十分辯解,他的腿在丁舉人家偷東西時被打折了,他死要面子的虛榮也被“打折”。但窮困到這種地步他還是不忘喝酒,即使只有四個錢,即使只能用雙手爬行,他還是選擇了喝一碗,充分體現了他的無藥可救,當時社會的無藥可救。老闆到頭來也只是關心孔乙己欠下的十九個錢,對他的死活從未過問,大約孔乙己已經趴著離開了人世。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

總的來說,《孔乙己》是一篇有幽默色彩的悲情小說,以“茴香豆”為線索展開了許多細節描寫,展現了孔乙己的善良和慷慨,更展現了他的無藥可救。魯迅先生想展現的無藥可救不單單是孔乙己,更是那個走向沒落、走向腐朽的封建社會,更大程度上是那個社會毀了像孔乙己這樣天真的人。孔乙己罩住的“茴香豆”也彷彿讓整篇文章帶有“茴香”,回味悠長,香攝人心。

重讀《孔乙己》:為何說沒有“茴香豆”,就沒有《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