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人間詞話》:王國維文學批評代表作,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由 迷妹八卦日常 發表于 音樂2021-08-19
簡介在《人間詞話》的開篇中,王國維即提出了詞的“境界”問題,原話是這樣說的:“詞以境界為最上

賟波曲是什麼文學作品

王國維的文學批評代表作《人間詞話》,是中國近代最負盛名的一部詞話著作,在中國近代文學批評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堪稱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

《人間詞話》正式發表是在《國粹學報》上,但是,事實上王國維寫詞話,並非只寫64則。從今藏於北京圖書館的王國維《人間詞話》手稿看,最初的詞話有125則。王國維在125則手稿中親自刪去12則。1908年從刪節後的113則中節選63則,外添一則,共64則,予以發表。發表時,文字上又有較大的刪改,這就是如今通行版本的《人間詞話》。整部《人間詞話》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則至第9則詞話,對詞學理論“境界”說的具體內涵作理論性闡述。是全文的綱。第二部分是第10則至第52則,按時代先後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具體的審美經驗的層次上說明,詞的境界是如何創設的,詞的境界是如何展示藝術魅力的。第三部分是第53則至第64則,分別論及歷代文學體裁的演進,詩中敘事,詩人與外界的關係,遊詞等問題,對“境界”說理論作了拓展和補充。從《人間詞話》的內容與各部分之間的關聯來看,這64則詞話渾然一體,強調論證的邏輯力量,是王國維對詞學理論的建樹之作。在《人間詞話》的開篇中,王國維即提出了詞的“境界”問題,原話是這樣說的:“詞以境界為最上。與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王國維認為,“有境界”才能“成高格”,立“境界”才是詩詞的核心內涵。在王國維看來,文辭華美只是詞的表象,詞必須體現內涵,而且內在的體現應該是詞人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地堆砌辭藻、追求華美。王國維在此處主要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對於詞作者應將境界作為最高的出發點,而作為讀者在理解詞的時候也要具有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否則難以體現詞的神韻和風采。王國維注重詞的境界,認為詞的境界是一種思想的昇華,更是一種情感的展示,應注重境界的體現。王國維提出“境界說”之後,對其進行深化,提高對境界的認識,展現出一種新的思維模式,使“境界”定位有所提升。王國維以藝術審美的角度和觀點剖析“境界”,認為藝術創作必須注重境界,形成境界,提高境界,這樣才能體現作品的價值和美感。所以,王國維將境界作為作品評定的最高標準,具有代表性的則為“三境界”說法。這一說法在《人間詞話》第二十六則開篇,王國維原話是這樣說的: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這三重境界,王國維分別引用了北宋詞人晏殊《蝶戀花》、北宋詞人柳永《蝶戀花》與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在這三種境界之中,第一種境界更多地表現缺少知己,缺少理解,孤寂的情懷,但卻有一種大徹大悟,登高懷遠的境界;第二種境界則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眷戀和情感,痴心而執著;第三種境界是一種頓悟,經過思考、追求之後,終於有所得,這種所得是一種境界,是自己的一種超脫和覺悟。這三重境界是王國維對事業、學問之追求、奮鬥、成功過程的高度概括與形象展示,但他又是從藝術層面、並藉助古典詩詞的意境來闡釋的,是從詩詞、藝術的意境來表達對人生、生命境界的認識與理解。王國維的詩詞鑑賞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與審美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種生命與人生的存在方式。藝術成為生命的寫照,藝術的美境正是生命追求的終極目標。所以,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又提出:“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何謂“大詞人”?其實這就是王國維對藝術家(詩人、詞人、文學家)的一種標準與要求。“大”不僅僅是擁有高超的藝術技能,還要具有某種生命的境界。因此“大詞人”就超越了一般的詞人,超越了只懂技巧的詞人,也超越了缺失境界的詞人。由此可見,王國維的詩詞鑑賞已經超越了簡單的詩詞格律欣賞,逐漸上升為藝術層面和美學層面,更注重詩詞內涵和境界高度,探究其生命和人生的高度、價值和存在。王國維《人間詞話》中對於詩詞的評價注重“自然”的品評。在其思想認識之中,詩詞來自自然和生活,經過詩人的創作,成為具體的作品。從表面上進行分析,詩詞經過雕琢,並非“自然的產物”。但是,從其意蘊和境界的角度分析,屬於從無到有,詩人自然地流露內在情感,妙筆生花,讀者能夠自然地感受到一種情感和意蘊,這便是自然。在闡釋這一觀點時。王國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其中蘊含的審美觀念即是“真”,這“真”既指對作者而言的“真景物、真感情”,又指對作品而言的發自內心的情感流露。其強調的就是詞人對情和景的真實感受和真實再現。王國維這種強調作者寫作時要有真情實感且要對“景”真實再現的態度,既有對中國傳統詩學的繼承因素,也有西方哲學和美學思想的影響因素。這種對傳統詩學的繼承來源於莊子“精誠之至”“本真狀態”的觀點,但中國傳統的感情態度往往只注重主觀感情的真,而忽略了對景對情再現的真。所以,王國維《人間詞話》在對“真感情”的重視中又藉助並引用了西方文學的理論,比如“自然”和“觀”這兩個概念,獨具創意地在提出“真感情”的同時,又提出了“真景物”,從而使“真”在具有真實感受和表現主體主觀感情的意思之外,還具有真實描寫和再現客觀外物的意思。在王國維看來,“真感情”和“真景物”是並重的,這正是王國維融會貫通中西美學和詩學的結果,從而為中國詩詞創作理論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比如在《人間詞話》第十五則,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李煜)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從中可以看出,王國維對李煜的詞是很欣賞的,他認為李煜的詞是真情實感的自然而然地流露。於是他在第十六則中強調:“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接著,王國維又在十八則中又說: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從這個角度看,王國維對創作的標準劃定,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國文化批評家尼采創作論的觀點啟示。尼采在《閱讀與寫作》一文開篇便提出這樣的觀點:“對於一切作品,我只愛那作者以他的心血寫出來的。以心血寫作,你將發現心血便是精神。”根據王國維的“境界說”,形成了“有我”“無我”之差別,評價“主觀詩人”“客觀詩人”,建立文學審美標準,形成中國文學審美的新理論。這是一種創新和拓展,更是一種繼承和發揚,為我國美學、審美等研究奠定了基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正是對這一文學審美新理論的闡釋。在《人間詞話》第三則中,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王國維主張在詩歌中詩人與物件(情感與景物)的關係表現為“有我”與“無我”兩種型別,這個觀念來自於席勒關於詩人對現實的兩種關係的思想。王國維能將中國詩詞審美傳統和西方文學理論觀點相融合,可謂是中國文論承前啟後的一大轉折與過渡,是繼承和創新同在的體現。王國維認為文學“描寫自然及人生”,但必須是內容及形式上的“真”而不是偽善的求名利之作。他認為詞人是有著赤子之心的人,他們創作也應該是赤子情懷的再現,而反對那種失去真實性的矯揉造作的“遊詞”。這種“真”的審美觀貫穿了王國維對文學本身的看法及文學的發展觀,既是王國維的文藝批評標準,也是他的文藝創作標準。從“真”的創作標準出發,王國維提出了作品創作應力求真率自然、少用典故、少用替代字、反對堆砌詞句、反對矯揉造作文風等一系列語言文字表達方面的創作主張。《人間詞話》不僅透過境界描述了藝術的本體,還透過境界描述和揭示人生的精神境界,將情、景、人融合在一起,將藝術、審美、人生結合在一處,注重真實、自然、人品、精神和情思,更加真切地表現中國美學。《人間詞話》其整體思想裡充分透露出王國維相容西學的開放心態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可謂是為中西文學思想融匯而成的經典產物。《人間詞話》作為王國維文學批評的代表作,堪稱中國古典意境理論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理論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