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科技創新為勞動教育賦能

由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表于 音樂2023-01-28
簡介注重勞動教育實施的指導“勞動學習與實踐”一詞強調讓學生經歷有教育意義的勞動實踐,“教育意義”在上述實踐過程的五個方面展開,其發生以及科技與創新的有機融合離不開一定教育意圖下的指導

科學是一種實踐意義對嗎

編者按

勞動有不同的型別和表現形式,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新時代,如何將科技元素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勞動?如何透過科學技術手段提高勞動教育的效能?本期課程週刊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

科技、創新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的關鍵詞。報告提出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如何在中小學加強科技創新教育?勞動教育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路徑。從目前學校實施勞動教育的現狀來看,存在兩種現象:一是以清潔、烹飪、養護植物等勞動為主,創新的、技術含量高的勞動參與較少,二是積極倡導在勞動教育中實施科學教育,但一些學校只是簡單地將“科技實踐”“技術製作”等同於勞動實踐,勞動教育實施充滿“技術味”而缺少“勞動味”,沒有體現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的培養。

如何在勞動教育中有機融合科學教育,以下三個要點值得關注。

把握勞動與技術的關係

在勞動教育中融合科技創新,有必要探討勞動與技術的關係。回顧勞動教育的發展歷史,“勞動技術”“勞動與技術”都是重要的勞動教育課程形態。20世紀末,從勞動到勞動技術,就是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落實。《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等檔案都包含了技術的內容。然而,談到技術,人們往往只看到其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視了其在勞動教育中更大的價值。

技術具有豐富的內涵。技術作為人工物,表現為工具、產品,如生產勞動中所使用的工具、勞動形成的產品,又如勞動實踐中所涉及的多媒體、物聯網等;技術作為工藝、方法,如農業勞動中培土施肥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等;技術作為過程,包括製作、發明、設計、製造、操作和維修等;技術作為意志,表現為實踐中的“控制意志”“效率意志”。無論是哪種形態的技術,都與勞動密不可分。

分析勞動教育中勞動與技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技術作為勞動學習與實踐的內容,是勞動實踐的基礎。例如,不掌握基本的烹飪方法,就無法燒出可口的菜餚,往往也難以深刻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傳統工藝剪紙中,離開對剪刀的熟練使用,精益求精精神的培育就無從談起。二是技術作為勞動學習與實踐的載體。例如在家用器具的使用與維護中,使用與維護是素養髮展的基本要求,各種家用器具就是勞動實踐的載體。三是技術作為勞動學習與實踐的手段。例如在傳統工藝中,與掌握製作的基本技能與方法相比,讓學生感受傳統工藝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與工匠精神,透過工藝製作培育精益求精、追求品質的勞動精神更為重要,在此過程中技術作為手段的作用大於其作為內容的作用。四是技術作為勞動學習與實踐的支援。其中一個重要體現是對資訊科技的充分利用,例如建設勞動教育數字化資源,為勞動學習與實踐提供資源支援;建設數字化管理平臺,為勞動過程管理、成果釋出、勞動評價提供支援。勞動教育中勞動與技術的四種關係為勞動教育有機融合科技與創新奠定了基礎。

理解勞動教育中的實踐

從目前已有的勞動教育融合科學教育的現狀來看,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實施者往往只關注了勞動實踐的操作性。這種現象一方面源自對技術本身的狹隘理解,只看到其工具性一面而未看到其人文性和創造性的一面,另一方面源自只重視“作為勞動的實踐”,而忽視“作為教育的實踐”。

中小學學生參加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體現為對人、物、環境的處理及由此形成的行為、認知與情感方面的學習與實踐。勞動學習與實踐過程可以理解為由五個方面構成的複雜活動。

一是操作過程。對人、物、環境的處理,就是採用一定的手段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流程進行操作的過程。在日常生活勞動中體現為清潔、打掃、洗滌、規劃、整理、收納、設計、製作、加工、烹飪、使用、保養、維修等活動,在生產勞動中體現為設計、探究、製作、加工、組裝、試驗、淬鍊、種植、養護、飼養等活動,在服務性勞動中體現為規劃、調查、參與、體驗等活動。這也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最直接的體現。

二是認知過程。勞動實踐中的認知過程包括對勞動實踐所需要的基礎知識的認知,如清潔、烹飪、家居美化相關的家政知識,種植、養殖、手工製作等生產勞動中的材料和工具、技術和方法,還包括對勞動、勞動者、勞動成果的認知,如對勞動與人類生活、勞動與社會發展、勞動與個人成長之間關係的認識,對人人都要勞動、勞動創造財富、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等基本道理的認識。

三是創造過程。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這個概念本身就意味著勞動實踐是一種創造性實踐。勞動實踐的創造性與科技密不可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提出,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徵,“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和社會服務新變化。培養科學精神,提高創造性勞動能力”。創造性勞動體現為勞動行為的創造性、勞動成果的創造性以及勞動知識的創造性。科學教育中的創意、設計、實踐、產品等重要屬性和要素成為實踐過程的重要組成。

四是社會過程。勞動實踐的社會過程一方面體現為勞動教育的實施要走出校門,加強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絡,另一方面體現為透過實踐促使個體社會責任、合作交往、自我調節等社會性發展。社會性發展就是人的社會屬性系統的不斷完善和社會參與能力的逐步提高。勞動實踐過程正是促使個體理解社會、參與社會的重要的社會化過程,不僅促進人的心智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發展,而且促進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統一和全面發展。

五是反思過程。要使實踐活動或經驗具有意義,必須有目的地規劃、反思和轉換。勞動實踐作為一種反思性實踐,不僅是對實踐本身的反思,而且是對自我與他人關係、自我與勞動關係的反思。這種反思是學生個體自我探究、重建自我的過程,是學生形成勞動意識、樹立勞動觀念、養成勞動習慣和塑造勞動品質的基礎。

注重勞動教育實施的指導

“勞動學習與實踐”一詞強調讓學生經歷有教育意義的勞動實踐,“教育意義”在上述實踐過程的五個方面展開,其發生以及科技與創新的有機融合離不開一定教育意圖下的指導。為此,需要把握以下四點。

一是價值選擇。勞動教育的實施需要有價值的指導。指導可以分為有效的指導和有價值的指導。有效的指導強調的是工具性,採用有益於結果達成的方法,而有價值的指導既強調工具性,又強調目的性,關注的是本身就有益的方法。有效的指導在勞動教育實施中體現為關注對問題解決的指導,例如指導如何用美工刀裁出光滑的邊緣,有價值的指導是在傳授使用方法的同時,注重引導裁剪時專心致志、安全規範等勞動習慣與品質的養成。

二是目標引導。勞動教育實施的有效指導需要從作品導向轉向素養導向。科技實踐活動在實施中容易出現以作品為導向的現象,將實施的難點重點放在技能的掌握上,重在工具使用、操作的指導,最後形成物化成果。素養導向則將重點放在勞動觀念、勞動習慣與品質的培養上,特別是創造性勞動能力發展和創新精神培育的指導。例如,汽車模型拆解,不僅要教會學生使用螺絲刀等工具,還要指導學生學會合理規劃拆解流程,細緻操作,有序擺放零部件,體會產品的設計與裝配,感悟創新設計。

三是過程指導。勞動教育實施強調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的真實需求出發,親歷情境、親手操作、親身體驗,經歷完整的勞動實踐過程。親歷情境,探析勞動需求與問題、勞動場景、勞動物件等,其中蘊含著價值判斷與選擇。親歷操作、親身參與,能在動手實踐、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親身體驗的過程就是價值體認的過程。指導應貫穿整個過程,並予以及時反饋。

四是反思指導。勞動實踐的反思交流過程是圍繞勞動過程體驗、價值體認進行交流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成果評價的過程,更不是評比、評獎的過程。為此,需要提供圍繞勞動素養制定的評價量規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指導學生對勞動實踐過程以及過程中的認識、過程中的體會進行反思。

(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勞動教研員,教育部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研製組核心成員)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25日第9版

作者:管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