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寵物首頁寵物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由 字說心與 發表于 寵物2023-01-16
簡介甲骨文中的“聽”字這是甲骨文中的“聽”字,我們根據字形,將它們分成了三類,第一類,從口從耳,這個很好理解,一人說話,一人在聽其聲音

繁體字寫字怎麼寫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看到一個影片,寫字的,寫的是一個繁體的“聽”字,即“聽”。寫字者一邊寫還一邊配音,大意是說,繁體字包含著巨大的智慧。看這個聽字,用耳為王,十目一心。而現在的簡化字,噘著個嘴,只顧斤斤計較。連耳朵都沒有了,還拿什麼聽。這樣的解說,網上似乎非常流行,並多以弘揚傳統文化為旗號,也頗有些市場,點贊者往往不少。若以過去,三家村課童蒙的冬烘先生們,在兒童散學之後,約二三“知己”,酒盡燈枯之際,發些個自以為樂的議論,也是長有的事。比如,民國時期,有人提倡規範漢字、簡化漢字時,於是立刻便出來“愛無心、親不見”之高論。冬烘先生們,手捧館閣體的法帖,甚是悲哀了若許次,若許年。解放後,簡化漢字被政府定為了規範字,他們所奉的法帖中的繁體字被規定為異體、非規範字了,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大的反映。不知近些年,如此之言論又大行其道,大有甚囂塵上之勢。對於這些,我是沒有態度的。反正,若是真正恢復了繁體字,那些“繁吹”們所遇到的困難,可能會遠大於我。最起碼,我不會像一些書法家們那樣,簡轉繁時,常用字中都出現大量“白字”。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這上面都是字

閒言碎語不用鳴,今天咱單表一表那個漢字“聽”。

聽的繁體字確如發影片的書法家所寫的那樣:“聽”。但是,他只錯了三個地方:字左下角的偏旁不是“王”而是“壬”;右上部分“十”下不是“目”,而是和上面的“十”及下面的“一”共同構成一個字“直”;所以,右下不是“一心”,而是一個“心”。這個字按漢代的許慎《說文解字》上說:“聽,聆也。從耳、惪,壬聲。他定切。”惪,就是得字。所以清代的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解說道:“凡目所及者雲視,如視朝、視事是也。凡目不能徧而耳所及其雲聽,如聽天下、聽事是也。會意,耳惪者,耳有所得也。古音在十三部。”可見,無論是漢代的文字學家許叔重先生,還是龔自珍的外祖父清代的樸學家段懋堂

先生,都沒有發現“聽”中的“大智慧”,但終於還是被我們的書法家們給發現並公之於天下了。或許又是一件如當年倉頡造字之初的“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但會不會“天雨粟,鬼夜哭”,那卻不得而知了,但我想,至少倉老先生頡是會大哭的。

發現“大智慧”功德,自非我這樣的菲薄之人所能理解的。我們且看看漢字“聽”的演變吧。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甲骨文中的“聽”字

這是甲骨文中的“聽”字,我們根據字形,將它們分成了三類,第一類,從口從耳,這個很好理解,一人說話,一人在聽其聲音;第二類是從耳從二口,這便符合段玉裁解釋的“聽事”,即處理事務的意思了,兩人或多人在說話,一人在聽;第三類是從人從耳從口,口所處位置略低,象一人在說話一人在聽。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金文中的“聽”字

金文中的“聽”字,基本上沿用了甲骨文的字形,有些字加上了表示讀音的符號“坫”,“聽”由會意字演變成了形聲字。

下面我們再看一看小篆中的“聽”,我們今天所用的這個繁體字,就是直接來自於小篆。前面我們已經引述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這個字的字形的解說。就小篆而言,許慎的解釋是完全正確的。但“聽”顯然是一個後起字,造字方法遠比甲骨文和金文複雜。這裡大家要注意的是“惪”是“德”的本字,或者說是古字,古文字中惪還有一個異體字“憄”,就是我們今天用的德字,只是我們現在把“直”中間的“目”給橫寫了。得字出現較晚,所以古代常借“惪”作“得”字。所以,這個聽字從耳從惪,即耳朵感受到了聲音的意思。這些沒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也很容易從字形上看出來。關鍵是左下角的“王”字。其實“聽”的左下角不是“王”字,而是一個“壬”字,它是這個字的聲符。聲符居於字一角的例子非常多,這裡我們不再舉例了。那麼“壬”怎麼能作“聽”字的聲符呢?它的讀音與“聽”的字音相差甚遠呀?”下面我們附了一張圖對“壬”字作了分析,這樣大家就明白,原來“聽”是用的“挺”作的聲符。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聽、聽、欠等字

那麼,“聽”是怎麼變成“聽”的呢?其實聽這個字早已有之,只是不太常用罷了。它就是“欣”的異體字,大家看下面圖中的分析,就明白了。它無論讀音、字形,還是字義,都與“聽”字是毫無關係的。“聽”的本義是聽到聲音,特別是聽到說話的聲音。人與人說話,就是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某件事,特別是百姓向官員、下級向上級報告某件事,上級聽到後必然要處理這些事。所以“聽”引申為處理事務的意思。如“聽朝”是處理朝政,“聽政”處理政務,“垂簾聽政”就是龜縮在簾子後面處理政務。所以人們又把處理政務的地方叫“聽事”或者就叫“聽”,後來又單獨創造一個字“廳”表示這個意思。“廳”字或從廣(yǎn)或從廠(hǎn),廣和廠的意思很接近,廣為依山而建的房子,廠為山崖有洞穴可居人者。所以從廣或廠的字多與建築物有關,如廈、廠(工廠的廠的繁體字)等。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壬”其實是兩個字

這兩個字筆畫實在太多,聽字22畫,廳字25畫,並且它們還都比較常用。到了明代,或者更早,民間就出現“廳”的俗體字——廳。這樣的字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尤其科舉考試,這是不能用的,所以叫俗體。之後,又出現了“聽”字的俗體字(這個字電腦字型檔沒有,見下圖),大家看出來沒有,它與原有的“聽”字字形十分接近,漸漸地就寫成了聽字。所以我們看明清時的一些手抄本的書籍時,會遇到許多今天通用的“簡化字”!這沒有什麼奇怪的,因為我們的簡化字多數都是早已在民間流行,所謂的簡化字,只是把這部分字規範一下,把它們當作正體字使用罷了,真正“創造”的簡化字幾乎沒有。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說文解字》

末了,我奉勸一下那些個“繁吹”們,好好了解一下我們漢字的發展歷史,弄清楚每個字,不論是繁體字還是簡化字它們的來龍去脈,再去分析、評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絕非“傳承”、“弘揚”!以知道幾個繁體字為能事,認為自己就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只能說明你對傳統文化一竅不通。沒事,自己回家噘嘴去吧。

“聽”字真有那麼不堪嗎?

他正噘著嘴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