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

由 流浪的北齋 發表于 攝影2021-11-02
簡介身材瘦小的王國維迸發出驚人的求學治學的精神,王氏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最終成為利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對宋元戲曲的研究更是獨樹一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縮微圖書的優點是什麼?

作為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帝師”,曾任清宣統朝五品銜南書房行走職的王國維,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同時也建立了一個高維度的一生。

王氏經歷了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辛亥革命、緊接著目睹了清王朝的滅亡;又見證了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發動的著名的“北京政變”,1924年11月5日下午溥儀被驅趕出紫禁城,搬到後海甘水橋生父的居處醇王府。

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溥儀被逐出紫禁城,王國維的南書房行走差事自然也化為泡影,王氏只好在家著書度日。

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

王國維與羅振玉合影

1

雖然上天把這位晚清遺老的清王朝這扇大門關了,但是卻關不住他那江河湖海、高瀚無涯的學問。憑藉晚清時期在國學界積累的名氣,時任清華大學的校長曹雲祥十分賞識王氏的學問與才華,決定聘請王國維國學研究院院長一職位。曹雲祥託胡適向王國維轉交一封非正式是的印刷體聘書,並讓胡適對王國維就研究院性質與教授程式做一番解釋。王氏深怕機關中人事關係複雜,就沒有就聘的意願,後經胡適親力親為的說和,王國維才有了進清華的意願。此後吳宓再次登門拜訪,提前做了功課針對這位晚清遺老的生活、思想習性做了一番研究,吳採用入鄉隨俗的策略,先進行三拜如儀大禮,然後再提聘請教授之事。王國維對吳宓如此方法的登門拜訪深受感動,王氏“事後語人,彼以為來者必系西服革履,握手對坐之少年。至是乃知不同,乃決就聘”。但最後王國維堅持不就院長一職,執意專任教授。

此時的王國維內心還有一絲顧慮,那就是自己的重大工作調動,應該呈報給“皇上”,於是王偷偷找到溥儀,在“面奉諭旨就清華學校研究院之聘”後,才肯放下心來去學校就職。直至1925年6月15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員正式整編問世,這就是令天下學界為之震動,被後世廣為流傳並影響深遠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演恪。

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

國學研究院教師合影

2

1877年王國維出生於浙江海寧,王氏家族世代書香,其父親對王國維的思想成長和人生道路產生了深遠影響。他七歲起,先後入鄰塾從師潘紫貴及陳壽田先生就讀,接受過塾師的啟蒙教育,並在父親王乃譽的指導下博覽群書,涉獵了傳統文化的許多領域,並初步接觸到近代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維新思想,逐步形成了讀書的志向和興趣。

王國維早年立志學習哲學、美學,繼而詞曲,透過自己的勤奮學習再加上自己的天才,精通德文、英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和“晚清怪才”辜鴻銘有得相提並論

,王氏對西方哲學、美學、文學的思想理論有著獨特的研究和深刻得見解。身材瘦小的王國維迸發出驚人的求學治學的精神,王氏經過多年的苦心鑽研,最終成為利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對宋元戲曲的研究更是獨樹一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

不觀王國維之學問,不知大師之大,高山之高

王國維

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提倡“美育”並舉的教育理念。

1906年,王國維所著《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次提出“美育”一詞,在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倡導德、智、體、美四育並舉的教育理念。明確提出教育之宗旨為培養“完全之人物”,

何謂完全之人物?謂人之能力無不發達且調和是也。人之能力分為內外二者:一曰身體之能力,一曰精神之能力。發達其身體而萎縮其精神,或發達其精神而罷敝其身體,皆非所謂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與身體必不可不為調和之發達,為中國現代理論教育的建立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更是在早年關於治校也提出了一針見血論述“

一校之中實行教授之人多,而名為管理之人少,則一校之成績必可觀矣”。

大家在看看如今的全國教育界,一個完全被龐大的官僚體制和管理隊伍控制的大學,其日後的成績自行腦補想象,王氏此言被無情拋棄丟棄至垃圾桶裡,是教育界的一大損失。

甲骨學的鼻祖和“新史學的開山”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跟隨自己亦師亦友的清朝遺老、古文學家羅振玉去了日本隱居五年。但是王氏並沒有停下求學的腳步,開始跟隨羅振玉專治經史、考古學、古文字學,對古文器具、漢魏碑刻等研究頗深,以及對殷朝、周朝、秦朝、漢朝古史的考察研究領域取得了驚人的成就。王國維透過對殷虛出土的甲骨文研究,藉助積累的思想學術上的浩然銳氣,轟然撞開了神秘面紗隱遁幾千年的殷商王朝的大門,使中國有文字可考察的歷史,將中國的歷史又向前延續了一千年,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劃時代的學術貢獻,一舉成為甲骨學的鼻祖。郭沫若稱這是“新史學的開山”。

王國維在史學上成就,為後來者梁思成、梁思永兄弟倆提供了關鍵性的指導方向。陳寅恪對王國維學問之博大精深,有“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的高度讚美。

一代大師遠去。

王國維在清華大學職教的兩年,生活雖然趨於平靜,但是學問越發深沉和精進,但是他始終沒有擺脫“有君無臣”的憂愁,每逢佳節心裡還惦念遠在天津的已經遜位的“皇上”。1927年6月1日王國維參加完國學研究院第二屆學生畢業典禮後,還在討論為教育界努力奮鬥,開創新歷史先河。王國維與陳寅恪暢談至傍晚。6月2日早晨,王國維用完早餐,8時去研究院辦公,料理日常事物後,隨後像事務員侯厚培借了五元錢,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清華園,花了六角錢買了頤和園的門票,在園內王國維徘徊長廊之間。11時有園丁聽到有落水聲,爭往救援,但是王的頭顱已經插入淤泥,搶救上來王早已氣絕身亡離開人世。懷揣著剩餘的四元四角和一張紙寫有“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藁葬於清華塋地”等字樣的簡短遺書,縱身一躍,沉入湖底

。一代國學大師由此告別了凡塵滾滾,充滿血腥、苦痛與悲傷的世界,時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