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腦海中的念頭,不能作為好壞的評判標準

由 喜讀分享 發表于 攝影2023-01-28
簡介正念:此刻是一枝花¥45京東購買所以,迴歸主題,無論一個人產生多麼邪惡的念頭,都不能證明他是壞人

服務差如何形容

原創文章,歡迎指教。

腦海中的念頭,不能作為好壞的評判標準

有人問,腦海中總是冒出邪惡的想法,是不是證明自己是壞人。

先來說結論,

邪惡的念頭、卑鄙的想法,不應當成為判斷人品如何的依據。如果因此產生精神內耗,那就更無必要了。

清代名臣曾國藩有句名言,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關於這句話的解釋很多,有人說這句話裡描述的是達成目標的兩種手段。我卻覺得,這是曾國藩的自我要求。在他看來,如果不以聖賢的標準要求自己,可能就會朝向 “禽獸”的方向墮落下去。

所以,而立之年的曾國藩開始每天寫反省日記,反省的內容除了每天發生的事情,也包括自己的起心動念。

比如,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二,他在日記中說

“有一語極失檢,由‘忿’字伏根根甚深,故有觸即發耳

”。這句話是他感到自己說話不合適,反省自己是由於內心有憤怒,所以導致如此。

試想,連“半個聖人”的曾國藩也得每日三省,才能剋制內心的各種念頭,作為普通人的我們,有各種心猿意馬,不是十分正常嗎?

所以,

《圍爐夜話》中說,“論跡不論心,論心世上少完人

”。

腦海中的念頭,不能作為好壞的評判標準

另外,我們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在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關於意識的

“本我”、“自我”、“超我”理論中

,“本我”是代表了

慾望的我,

是人性的本能,攜帶了獸性的特點,遵循著快樂原則。

所以,我們有很多基於“本我”產生的念頭,這些念頭更多的是生物本能,無關對錯,無關道德,可能有攻擊、有貪婪、有肉慾,甚至是邪惡的。

而“超我”恰恰相反,遵循著道德原則,以倫理道德、完美理想的“我”為目標。

當我們為這個問題感到困擾時,那是

遵循著現實原則的“自我”,

在調和對立的“超我”與“本我”過程中,產生了內耗。

有些完美主義者,或者道德感較強的人,往往對於“本我”的念頭不能接受,

在壓抑它們的過程中感到痛苦。

腦海中的念頭,不能作為好壞的評判標準

所以,

我們還是要先接納。

“本我”是一種能量,壓抑會導致反彈,接納,才可能釋放。

認識到“念頭”出現是正常現象。

然後,我們看著這些念頭,問問它是來自哪裡?

潛意識中,

有什麼未被滿足的需要,有哪些需要釋放的憤怒,或者是來自哪部分的衝動?

看到,即是療愈。

最後,

我們允許它們離開,假如念頭還停滯在那裡,就允許它們存在。

讓它們存在於腦海中,而不是出現在行為裡。

當你停止壓抑和譴責,這些念頭就失去了作用力,它們終將慢慢消失。當然,還會有新的念頭出現,念頭只是念頭,它們來來去去。

最好的方法,就是關注當下,帶著正念工作和生活。

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相關的書。

腦海中的念頭,不能作為好壞的評判標準

正念:此刻是一枝花

¥

45

京東

購買

所以,

迴歸主題,無論一個人產生多麼邪惡的念頭,都不能證明他是壞人。

您覺得評判人的標準,是“論跡”還是“論心”呢?

看到文末的您發表下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