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由 考拉看看 發表于 旅遊2021-06-04
簡介楊莉可說是天生做漆器的人,她第一次接觸生漆,就發現她不會過敏

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怎麼樣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1995年,迴應“換籠養鳥”的號召,地處市中心的成都漆器廠陷入糾紛。隨著它的大門合上插捎,上鎖後那一聲清脆的“咔嚓”,將沉澱了20餘年的廠房歲月拋在身後。

廠中漆器廠從蜀華街,最後搬至西門的農村小棚。當最後一批的訂單做完,廠裡的工人們也被拋下,成了下崗工人。專守崗位的他們,沒了廠裡的流水線配合,有些人下崗後只能以賣衣服和襪子等打零工為生。

但總有些人在離廠後仍在堅持,楊莉爾倩(下簡稱楊莉)就是其中一位。她在退崗後邊在廣告設計公司工作、邊做漆器,甚至在初期為了傳承還給徒弟包吃包住,而且傾囊相授、毫無保留。

她說,自己什麼事總做了再說,也沒想太多。老一輩的從來有個觀念,“幹一行,就要愛一行”,要做就是做一輩子。

|許藝丹

|受訪者提供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她說,在鄉間,有時候靜得可怕。

沒有直達的公交,沿著鄉間小路走至盡頭,一扇紅色大門緊閉。太陽自頭頂直瀉而下,蟬鳴未至,透過湛藍的天空,大門被照得緋紅,如漆器上沉著的硃色。這裡就是楊莉的漆藝工作室。

600平米的房子內,用鋼板搭建了一個三層樓高的棚子,作為楊莉制漆和裝飾所用的工作室。從市中心出發,拆遷的步伐追趕著她一路尋找安放愛好的新去處,而今年四月搬至的此處,已是楊莉的第四間工作室。

因為交通不便,她就吃家種的蔬菜,生活用品由愛人騎著小電驢外出買回,有時她好幾天都不出門。房子雖然簡陋,但楊莉臉上仍洋溢著幸福。

這處房子是她施展40年餘年漆藝手藝的地方。楊莉從1975年進入成都漆器廠學習漆藝裝飾,師從陳春和、餘書雲、張福清等漆藝老師,學習漆藝裝飾,如成都漆藝中最有名的裝飾工序“三雕一刻”——雕錫絲光暈彩、雕花填彩、雕填隱花和拉刀針刻。但實際上,爾倩從設計、制胎到雕刻等所有工藝都爛熟於心,甚至連制漆都會。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楊莉爾倩漆器工作室/

漆藝工序繁多。漆器中大件的工序多達七八十道,小件的約有二三十道,製作週期短則兩三月,長則七八月乃至數年。

《紅樓十二金釵圖》便是楊莉拉線針刻的代表作,這幅作品她前後斷斷續續做了近十年時間。從前她在廠裡忙著工作,只畫下草圖,只有留待退休後再完成自己的作品。據相關資料,這幅作品“以上等細木做胎,經過三灰三磨,以多層黑漆,經層層精細打磨、揩漆、拋光、清光後讓漆面光亮透水,再脫稿拉線,以粗、中、細三中拉倒,拉出人物線條,用針刻衣物紋飾及鬢髮,背景,最後新增白漆於線內,紅漆於印章內,搽淨黑漆部分,再清光。此畫是以線條的疏密、粗細表現圖案的黑白灰色調及透視關係”。

為了適應繁多的工序,這間簡陋的工作室也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陳列架上放著剛上灰後仍呈土黃色的原胎、木桌上有已刷上黑漆的漆盤,花瓣上堆漆晾乾後,等待貼金屬片再上色,桌上還有塑膠覆蓋著尚未用完的生漆。在房間陰涼處,放有溫度和溼度計的蔭幹室。在大棚內還分列了兩間設計室,楊莉和徒弟黃金紅各一間。

楊莉說自己對漆藝愛得痴迷,沉醉於它的不可捉摸和千變萬化,能駕馭得住它,才更有成就感。家裡的衛生間已被她的漆藝用具和作品佔滿。做漆藝所需要的空間在家中很難滿足。她曾經在家中樓頂搭建簡易棚作為製作室,後來被記者拍見,作為違規建築還引來各個部門幫她求情。

/漆器盒子/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漆器花瓶/

每年三四月份,楊莉能從大邑縣深山的漆農那裡得到一兩桶生漆。漆來之不易,往往百刀才可出一斤漆,每棵樹一次最多得漆二三兩。天然生漆呈乳白色,靜置之後又會分為三層,上層做透明漆,中間做黑漆,底層做灰漆。

漆器每刷一層漆,就要放置蔭幹。生漆遇雨天干得快,遇上乾燥的天氣,反而不容易幹。所以工作室內一般不吹風扇。天氣太熱了,楊莉的徒弟黃金紅就在腦袋上綁上頭巾吸汗。手上的生漆如果不小心曾在臉上,可是要長漆痱子的,奇癢無比,那感覺非常難受。

漆性如此難以把握,但蔭幹後的漆器又十分穩定,耐潮、耐高溫、耐腐蝕。

一遍遍上漆,又一遍遍打磨,手藝人手指的指紋也變得淺淡,它們都被藏在了漆藝的每道紋路里。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楊莉可說是天生做漆器的人,她第一次接觸生漆,就發現她不會過敏。

一切故事的緣起都來自於1975年的那天。知青楊莉因病回成都,得知成都市工藝美術公司正在舉辦美術專業考試,從小習畫、繪畫功底紮實的楊莉順利通過了考試。在選擇方向時,她選擇了成都漆器工藝廠。

漆器廠的二十年時光,成了她最懷念的一段歲月,也成就了她和師傅、師兄妹共同合作的無數佳作。

那時的漆器廠還很大,跨過如今大門前的蜀華街,對面仍立有廠裡的平房。那時的廠房沒有屋頂,夏季的午後,陽光透過鏤空的鋼筋結構照射在房屋正中央的空地上,烤得地面冒煙。但廠裡的近300號工人,仍刮灰、磨胎、上漆照做不誤。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漆器作品/

剛進廠後,楊莉被分配至裝飾組做學徒,一開始就學習磨刀。將一塊鋸片切割成無數把雕刀,雕刀上纏繞紙片和透明膠保護手指,雕刀用於在漆器表面刻出陰紋和陽紋,再填漆;鋸片還需要切割成粗中細三種拉刀,拉刀用於拉線,拉刀如筆就要從頭到尾勾勒出人物線條,再用中、細兩種拉刀修飾髮髻、衣飾紋路。

當時廠裡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學徒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談戀愛。有段資料這麼寫道,幾位剛進廠的學徒被師傅叫至面前,“你們耍朋友沒有啊?沒耍,好!耍了,如果不方便推掉,組織上可以幫你推掉。這三年不許耍朋友啊。”

技工都是三年轉正、四年定級。正值青春年少,三年的時間難熬,廠裡大有偷偷談戀愛的人在。

但楊莉當知青回來後自認年紀不小,於是便申請換為一年轉正、兩年定級的普工。普工在當時是打雜的。可沒過多久,資質聰穎的楊莉就成為廠裡的先進員工。廠裡單獨安排抽調出各項工序中技藝拔尖的技工,如做漆的餘書雲和做漆工的張福清老師傅等組成新工藝組,兩位師傅指導大家的工作,楊莉作為組長,大家一同接收廠裡的訂單。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成都漆器廠/

幾位同伴一起趕訂單的時光過得很快,也很幸福。廠裡的產品經過蔭幹之後,才能走到下一個工序。而在這個裝飾組裡,大家因手藝嫻熟便可懸腕雕刻做裝飾,器物不用等待蔭幹就可以傳給下一位同伴。雕刀要始終保持尖端的鋒利。楊莉在桌旁備著無數把雕刀,用鈍後就立馬換,都用完後又重新制刀,將刀尖剪去後即可。

他們常常是,幾個人同時忙著手裡的事,兩三月才能完成的漆器訂單,他們一個月就能超前完成。

也是在這個組內,在老師傅對技藝言傳身教的傳授下,除了裝飾技藝,楊莉對磨胎和制漆都有涉獵。制漆也是門學問,即使是黑漆也會有顏色的差異。楊莉感嘆地說,餘書雲制的黑漆是深不見底的那種烏黑色。

楊莉回憶道,在上世紀80年代,是成都漆器的黃金時代。漆器走入了家家戶戶,如家中的常有的漆制碗筷。廠裡也會接收製作鋼琴的訂單,大漆為黑白琴鍵間流淌的音樂增添一份古樸沉著的感覺。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楊莉正在指導徒弟/

在廠裡二十年的歲月裡,《珙桐白鷳》的製作讓楊莉最為記憶深刻。

這幅漆畫由楊莉和師妹王紅共同合作而成,是對李瓊久一幅國畫的再創作。兩米乘以三米的面積,過於沉重的漆畫板讓兩個女孩子難以抬起作畫,堆漆等各種工藝需要將漆畫板平放。於是,她和師妹兩人跪在畫板上創作了近十個月。畫中有珙桐樹,岩石邊有珙桐花,白鷳信步走在其間。將銀片置於最底層,再做撕金處理,塗上一層透明色後再打磨。白鷳的羽毛也要經過同樣步驟做出紋理和立體感。

兩人跪了近十個月,跪到雙腳紅腫,最終這幅漆畫入選至人民大會堂四川廳。只可惜,這幅作品在楊莉都沒來得及回味拍照時就被送走了。至今這幅漆畫的模樣也只能留在她的記憶中。

廠房裡單純的時光總過得很快。有的老師傅們住在廠裡,每到開年上班的第一天,他們總要去拜神,祈求他們做漆器順利。老師傅們淳樸的心願終究抵擋不了廠房大門外天翻地覆的變化,較為便宜的化學漆在逐步侵入市場,政策也在悄然改變。

一晃眼,幾十年過去,偌大無比的漆器廠隨著陷入糾紛,也在無聲中陷落。後來的漆器廠即使在工人們的努力搶救下,也只保留下最後一棟廠房。

漆器的黃金歲月,也隨著千禧年的日曆,翻過新的一頁。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成都漆藝為四川工藝品的“銀、漆、繡、竹”四大名旦之一,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已經有7000多年的歷史。成都漆器也與北京、福州、揚州、平遙四地的漆器,並稱為中國的五大漆器。

只可惜,成都漆藝正在迅速地淡出民眾視野,成為歷史般的存在,它的傳承也岌岌可危。隨著漆器廠內那批老手藝人逝去,許多漆器手藝也後繼無人。

楊莉看著那些只會某道工序技藝的老手藝人,離開工廠就再也無法以此謀生。而她在裝飾組的特殊經歷,讓她各項工序都瞭解和精通。她決心要教就要從頭到尾地教,將從制漆至拋光的所有工序都教給徒弟。

一般來說,徒弟拜師都要交學費。但楊莉最初教徒弟還包吃包住。2002年,楊莉在人才市場找了一個樂山來的小女孩做徒弟,小女孩就住在家中,不僅包吃包住,還自掏腰包為徒弟補貼生活費。“女孩繪畫功底好”,在楊莉眼裡是個可栽培的好苗子。

楊莉的300元退休工資全部給了徒弟。但除了生活,生漆的價格仍在翻倍上漲,從90年代的30元,漲到60元、120元。為了負擔做漆器的費用,楊莉每天有半天要去廣告公司做設計和裝飾補充零用。

漆器廠女工下崗後:她自費教徒弟傳承漆藝,還帶出三位省大師

/漆器作品《黛玉葬花》/

她說,“我做事從來不會考慮這麼多,也沒想過虧錢這類的事”。而生活就在這麼一拉一扯中飛逝而去。2004年,楊莉正式招收徒弟,每三年一個學習期。五批徒弟中出了三位省大師,她感到很欣慰。徒弟黃金紅評價師傅,“她沒有心機,什麼都是傾囊相授”。

楊莉對手藝不外傳這件事毫不在意,傳承下去就是好的。如今她的兒子和兒媳也在做漆器,甚至自己的愛人也幫著將設計圖匯入電腦,出外買生漆。“幾乎全家人都在圍著我轉”,從前楊莉打算帶完這批徒弟後可安心做大件漆藝,或出外旅遊。但如今,她感到肩上的擔子愈加有分量。

楊莉始終是那個痴迷於漆藝的人,看見新的材質就總忍不住就嘗試。錫片、鋁片和銀片,不同材質亦有不同的光澤,貼在堆漆上,表現出花瓣不同部位的景深。她還將掐絲工藝引進了成都漆藝之中,為漆器增加立體的邊框,再以細碎蛋殼鑲嵌在邊緣。她更在開拋光漆中加入某種試劑,讓丟擲的漆器更加光亮透水。

除了傳統的漆制擺飾,楊莉現在也會製作漆制吊墜等裝飾用品,她認為,一件漆器要有人用,它才是活的。

她語氣堅定地說,她所做的這一切,只是想讓年輕人知道,漆器曾有過的黃金歲月。

人物簡介:

楊莉(伊爾根覺羅。爾倩)滿族,大學專科。從事漆器事業四十四年。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第一屆工美行業藝術大師,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藝美術學會常務理事、四川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副理事長,四川省開明書畫院藝術顧問,國家智慧財產權局聘為“中國智慧財產權文化大使”,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漆藝”傳習所所長,傳承人,四川省民進文化專業委員會委員,許燎原現代設計藝術博物館院士專家工作站的專家導師,國家藝術基金漆藝培訓導師,深圳市工美文化創意研究院高階研究員,深圳公益學院國際非遺傳承研究中心專家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委員會委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漆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亞洲經濟發展協會文化藝術金融委員會副會長及特聘專家。

作品工藝精湛,風格獨特,精美絕倫,榮獲數十項省及國家級以上大獎。許多作品被中外博物館收藏,或作為國家禮品贈送外國貴賓。

蓉漂問卷調查

96編輯器

楊莉爾倩

漆器工藝美術大師

Q:你最喜歡的成都的一道菜是什麼?

A:滷菜還可以

Q:你最喜歡去成都的哪個地方?

A:以前喜歡去人民公園

Q:你最欽佩的人是誰?

A:明星裡欽佩陳道明,很認真,也很顧家,也比較欽佩自己的愛人,知識淵博,為人品德很正,很真誠

Q:你你最希望擁有哪種才華?

A:現在就做漆藝,本來喜歡唱歌跳舞,但是發現自己太容易迷上一件事情,現在就專心做漆藝就好

Q: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A:還是適應西河了,最開始在這個年紀過來這邊喂蚊子,還是有點不習慣

Q:你最喜歡的一本書或是一部電影是什麼?

A:以前很喜歡看書,只要是名著都看,以前經常拿糧票去換書

Q:你的業餘愛好是什麼?

A:看書,聽歌,看錶演

Q: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A:真誠

Q:如果重選一次,你會選擇做什麼?

A:還是做這個,或者堅持畫工筆畫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成都?

A:廣泛的包容性,活在這個城市的人確實是很幸運的

Q:如何用一句話形容自己?

A:傻乎乎地一直在堅持做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