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傳承長征精神】奶奶殿供奉的是誰?記奶奶殿供奉的爐神姑李娥

由 心語拉呱 發表于 旅遊2021-07-18
簡介此後,在冶裡村西(今爐神姑陵園以南)另建有一座爐神姑廟,立碑曰“商山寶障”

奶奶殿供奉的是誰

在鐵山腳下的中埠地區流傳著一個關於爐神姑的傳說。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在黑鐵山北麓臥著一頭碩大的鐵牛,每到晚上便會蠶食莊稼、禍害百姓,百姓苦不堪言,便聯名上書地方官府,請求為民除害。官府貼出告示,廣招技藝高超的冶工,限期七七四十九天,必須將鐵牛熔化,否則問罪斬首。

冶煉工匠圍著鐵牛壘砌火爐,四周架起八八六十四個大風箱,點火鼓風,日夜不停地冶煉。轉眼間已到第四十八天,鐵牛仍完好無損。工匠們愁眉不展,惶恐不已。

翌日,一個叫李娥(也有傳為孟家莊丁氏女)的姑娘,為父親送飯來到冶煉工地上。她盛上一碗飯,端到父親面前。父親擺擺手讓她把飯放到一邊,仍蹲在那裡呆呆地低頭不語。

李娥再看看別的工匠,也都像父親一樣愁眉不展。她便問:“爹爹,怎麼了,大家都不高興?”爹爹說:“期限已到,鐵牛未化。今日正當午時就是我和眾工匠們的被斬之期。”

李娥聽後,悲痛萬分,禁不住沛然淚下。李娥抱起一捆乾柴投入爐內想加快鐵牛融化,不慎將一隻耳環掉在爐內,沒想到這時鐵牛的一隻耳朵竟慢慢融化。又驚又喜的李娥趕忙將身上的首飾、鞋子投進爐內,鐵牛便不斷融化。

李娥暗想:我要是跳進爐裡,鐵牛不就全化了嗎?這樣,既能救父親和工匠們的性命,也能熔化鐵牛,為鄉親們除掉這一禍害!

想到這裡,她便乘人不備縱身躍入烈火熊熊的冶爐之中。

鐵牛頃刻間癱倒熔化為鐵水。

在鐵牛熔化之時,雷鳴電閃伴隨著暴風雨而至,冶女化作一縷青煙從爐中飄然升空而去,直衝雲霄。

天空隨即由陰轉晴,太陽高照。

傳說,冶工女兒的至孝至善壯舉感動了玉皇大帝,把她接入天宮敕封為義女。

眾工匠及鄉民見此,無不欽佩這位無私無畏、勇於獻身的冶工孝女,尊她為“爐神姑”。歷代多位帝王對爐神姑有敕封,唐高宗就曾敕封爐神姑為“商山孝女”。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傳說中的“鐵牛”源於一塊巨大的鐵礦石。在古代,人們的採礦技能也是很原始的。在鐵山,地表的鐵礦石撿拾完以後,鐵礦採場上就剩下了一塊碩大鐵礦體,裸露於地面。古人信奉神靈,面對這樣一塊巨大的鐵礦體,象一頭巨大的耕牛臥在鐵山的懷中,於是鐵牛的名字就產生了。也因為它的神奇,所以無人敢採,而留存至近代,上世紀四十年代竟被日本侵略者盜採毀滅。

鐵山也稱商山、西山、黑鐵山。爐神姑的傳說和信仰與鐵山地區自古發達的冶鐵業密切相關。據史載, 自春秋中期開始,古齊國在商山首開採礦冶鐵,歷代延續不斷。鐵山至今還保留著春秋時期開採鐵礦石的老礦洞和原露天礦石開採面等遺蹟。

清代以前,鐵山出產的鐵礦石往往被用來鑄造貨幣,“以廣軍國之用”。1898年,德國人為了掠奪鐵山鐵礦石,在修建膠濟鐵路時,專門修築了通往鐵山的支線。此後,日本奪取了德國在華權益,繼續大肆開採鐵山鐵礦。據《臨淄縣誌》記載:“此礦一奪於德,再攫於日,估計全量為10萬萬噸,無窮資源授之外人,殊為可惜” 。如今,鐵山上的露天鐵礦石已開採殆盡,但地下仍有豐富的鐵礦資源, 歷經兩千多年的開採而不絕。

如此豐富的鐵礦源成就了冶鐵業的蓬勃發展,爐神、爐神姑等有關行業神話、傳說應運而生,足以說明先人對冶鐵人的崇拜和感恩之情。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鐵冶因生產優質鐵礦石而著名,千百年來被統治者視為寶地。歷朝歷代的地方官員們受利益驅使,為收稅斂糧,積聚財富,都企圖把鐵冶村劃入自己的縣域版圖。

鐵山東側有個冶裡村,當是齊國組織冶鐵的機構所在地。清朝年間,這裡曾經出現過多地爭管強制局面。一村屬二府,東南屬青州府,西北屬濟南府;歸四縣:東臨淄、南益都、西新城、北長山。清朝康熙十年的《臨淄縣誌》記有“南六約(或南六社)、冶裡”;清朝康熙三十二年的《新城縣誌》記有“永寧鄉南十禮字約、冶裡”;清嘉慶六年《重修長山縣誌》,也把鐵山西麓、北麓乃至東麓的於家莊(解於莊)、冶裡,標為轄屬。完整的一個村無奈地被分為東冶裡和西冶裡兩個村。

直至民國時期,桓、長、益三縣依然因為西冶裡這半個村子的管轄權而爭論不休,各不相讓。為此,共同妥協以村裡的一條衚衕為界,將西冶裡硬性切分為三塊,村人嘲諷為“三縣衚衕”。

去年底,中埠的於有存老師寫了一篇《鐵山腳下有條臥龍河》的散文,意在《心語拉呱》上發表。為了實地查探一下河流的走向,我從臥龍河源頭柳行村開始沿古河道向下遊實地察看。

當走到鐵冶村時,忽然發現鐵山路西側有座廟宇,看上去房屋院牆的硃紅漆是新刷的。

懷著好奇之心試探著進門觀望,門房裡的信者發現有生人進入,十分和藹迎面接待,並詳細地給以介紹了爐神姑的傳說,告訴我:這裡是鐵冶爐神姑陵園,內有爐神姑母親的墳冢。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陵園分為東西兩院,東院地勢低,西院在一高臺上。從東院南側進院門,右側是爐神姑陵園碑碣,碑碣北邊便是爐神姑母親的陵墓,人稱“奶奶墳”。墳冢一側是奶奶殿,門上懸掛的匾額上“榮光在斯”大字金光閃閃,裡面供奉的是老奶奶、泰山奶奶、送子娘娘。

西院的爐神姑大殿氣勢宏偉,大殿門楣懸掛的匾額上有“孝悌忠信”四個燙金字,門前立有奠基碑記,裡面供奉的是爐神姑,還有李三姑、齊姑、胡仙三姑、天姑等神仙。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該廟宇環境優雅,莊嚴肅穆,是祭奠神姑的好去處,現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敬拜“爐神姑”,鄉民遂修祠立廟,定時膜拜祭祀,成為信奉大事。

據載,元朝大德年間,商山東北麓建有一座“金火神廟”,主殿供奉的是金火神“從革侯”,東西偏殿各供“安期先生”和金火神的女兒。明清之際,金火神女兒的形象已被“爐神姑”所取代,“孝女投爐”的傳說在當地廣泛流傳,“爐神姑”成了當地廟宇中供奉的主要神靈。

此後,在冶裡村西(今爐神姑陵園以南)另建有一座爐神姑廟,立碑曰“商山寶障”。正殿長寬均近三十米,爐神姑像居其中,神姑塑像的頭部用紙板糊制,彩粉飾面,身軀、四肢皆為木雕,肩、肘、膝等關節用鐵環連線,故臂可舉,腿可盤,栩栩如生。

爐神姑廟在破“四舊”時,遭到摧殘,加之風吹雨滌,當年那種“醮會尤為盛”的壯觀景象已不復存在,現僅剩原正殿之址的基石廢墟,原廟宇的碑石大部分已用作學校校舍的壁牆,經多年風雨沖刷碑文已模糊不清,少數碑刻依稀可辨。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上世紀九十年代,爐神姑廟遷建於鐵山南的孟家海莊,即現在的孟家村東。

隨著民族文化尤其是忠孝文化宣教的深入,爐神姑孝女之壯舉得以肯定。在政府和社會慈善界的支援幫助下,鄉民自發捐款捐物,積極修繕、擴建爐神姑廟,廟裡香火更加旺盛。

爐神姑不僅是冶鐵業的行業神,也成為祈福辟邪、驅病祈雨的吉祥女神,特別是每逢久旱不雨,附近群眾紛紛趕來焚香燒紙,祈求顯神靈,落甘雨,賜吉利。“冶工因廟爐神以祈福利”。

擇一日,欣然趕去孟家村拜觀爐神姑廟。廟宇由村裡的信者輪流值守看護,那天正逢值守者去張店市裡參加慈善活動,但在大門口留有聯絡電話。試著撥通電話,人家很客氣,馬上聯絡村裡在家的師妹前來接待,並充當嚮導和解說員。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孟家村的爐神姑廟,院落青牆黃瓦,十分壯觀。廟宇佔地四餘畝,僅大殿及建築物面積就有一畝地。

廟大門坐北朝南,上題有“爐神姑廟”四個鎦金大字,兩尊石獅分立兩邊,門上方有“孝道顯揚”四個大字。進門後廟前院內翠柳松柏,花紅草綠。東西兩邊各有一座涼亭,紅柱黃瓦,美觀大方。

進院迎面是後院的中門,門前石獅彰顯威嚴。門上方有書法家李耀東先生題寫的“格天佑民”四個大字。門兩旁分別聳立著十幾座古碑,最早的碑刻幾經戰亂或運動已殘存不全,自清乾隆十九年至民國十一年碑刻有九方。乾隆十九年碑略述爐神姑故事,道光十七年記新建鐘樓一座,民國十一年有《重修爐神廟碑記》。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進入中門,迎面便是爐神姑廟大殿,還有東大殿、西大殿。大殿採用磚木、水泥結構,黃色琉璃瓦蓋頂,大紅門柱,花脊龍頭翹角卷廈,多姿多彩。正殿內爐神姑坐在中央,兩壁有大型壁畫“爐神姑生平”和“爐神祭”,為大殿增光添色。

每逢久旱不雨或其它天災,遠近的鄉民紛紛趕來焚香燒紙,祈求神姑顯靈,落甘雨,賜福於民,代代相沿。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這裡逢元宵節、寒食、農曆的六月十九(爐姑生日)和十一月十七(彌陀聖誕)為廟會日。廟會期間,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隨著爐神姑事蹟的代代相傳和孝德精神的發揚光大,離鐵山不遠的桓臺索鎮也建有一座爐姑廟,它和索鎮大聖寺南北相望,院內蒼松翠柏遮天蔽日,一派帝王神殿的景象。到了宋、元兩朝,爐姑廟因戰事荒涼。

傳說,明朝天啟六年,天降大雨,洪水驟發,百姓紛紛跑到索鎮雲濤上避洪,洪水十幾天不退,鄉民們飢寒交迫,這時天上飄來一位手提竹籃的仙女,為困在雲濤上的百姓們送來饅頭,仙女手中所提的竹籃十分神奇,裡面裝的饅頭可供眾多人食用。當仙女駕祥雲離去時,有鄉民認出,這位美麗的仙女就是爐神姑。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民國某年夏天大旱,桓臺鄉官於崇敕帶鄉民抬著爐姑神像步行到商山祈雨。一路上烈日炎炎,眾人被曬得大汗淋漓、頭昏眼花。於崇敕因年齡大、體力不支,昏倒在地。他被救醒後,痛哭流涕地對天禱告:“爐神娘娘您顯顯靈啊,快給我們下點雨吧?莊稼快乾死了,這可讓老百姓們怎麼活啊?”話音剛落,就見天上飄來一片雨雲,大家明白,這是神姑顯靈了。”

於崇敕四面一看,發現這裡是索鎮的最高點,俗稱魚頭頂子,視野開闊,風水極佳。於是,萌想了重建離這裡不遠的西鎮爐姑廟之念頭。方圓百里的人們十分敬仰這位為父殉身的驚世孝女,聽說要重建爐姑廟,紛紛捐資捐物,並冒著大雪趕來建造廟宇,塑造神像。重修後的廟宇,取名為“爐姑祠”,以弘揚爐姑的孝德精神。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2002年,西鎮村再次投資維修擴建,大殿翻頂,東殿拆建,西殿、山廳及耳房為重建,增建石廊,廟外新建“至孝堂”,廣場立漢白玉爐姑雕像,佔地2100平方米。正殿供鑄銅貼金爐姑、侍女像,其他殿為泥塑繪金像。整體建築為明清風格,古樸典雅。爐姑廟香火鼎盛,香客不絕。

為弘揚孝德文化,桓臺縣確定每年的重陽節舉辦“爐姑文化廟會”。期間香客雲集,遊人如織。

在博山也有爐神姑廟。不過,西寺的爐神廟是主祀女媧。女媧系遠古傳說中的歷史人物,是一位女性神祗,女媧煉石補天,世人皆知,琉璃業冶煉“五色石”。於是,博山爐行就把女媧氏認作琉璃行業的“祖師”,廟為“祖師爐神廟”。古顏神人所塑的女媧當然是鳳冠冕旒,手執玉圭,垂裳端坐的娘娘相。博山人的歷史知識和遐遠的思緒能力令人佩服。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每年的上巳節為祭祀祖師的日子。每到這一天,博山全爐行都到爐神廟舉行祭祀活動,由此產生了三月三的“爐神廟會”。

《博山區志》有記載,石馬焦家峪附近有鐵礦,在大躍進時期曾有開採,後來又成立了石馬鍊鐵廠。

石馬的冶鐵歷史悠久,百姓也感恩和信奉爐姑。在蘆家臺村西的西廟裡就有爐姑廟。

西廟是一組略顯破敗與凌亂的建築群,沒有圍牆,建築也並不高大。它是由觀音殿、白衣娘娘殿、爐姑廟等建築組成。白衣娘娘殿基本保持原樣,殿房樑上有“嘉慶二十五年”的字樣。觀音殿、爐姑廟為近年所重建。院內有殘碑數幢,其中的《重修觀音大士大殿碑記》的落款為乾隆八年,爐姑廟作為配殿應為清初之後所建。

石馬爐姑廟的香火很旺。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中華文明以孝文化為核心,孝文化是整個民族精神的血脈。爐神姑的傳說於2006年被市政府列入淄博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並於2010年成功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爐神姑的傳說在淄博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她的影響並不侷限於淄博地區,供奉爐神姑的廟宇遍及齊魯大地——廣饒、鄒平、博興、濰坊、肥城、益都、臨朐、濟南,甚至遠至安徽、黑龍江等省和臺北市。相鄰的青州市邵莊、王墳、五里、鄭母等村鎮都建有爐姑廟。

爐神姑的傳說流傳很廣,不同的地方版本不一。在青州市鄭母香山上的爐姑廟前曾有一石碑,乃前清臨淄進士王克讓(清康熙四十四年進士,授於潛縣知縣)所撰。民國時高密周貴德遊此,記載如下:

“昔時山中有物夜出,食人田禾數十頃,繞山而居者,不勝其苦。官令尋跡於此,得鐵牛一隻,為之聚工銷鑠,堅不可化。時有爐役丁姓者,將被刑戮,其女奮不顧身,躍入爐中,而鐵牛以消。一方之人皆奇之,遂鴆工修祠,奉為爐神……”

淄博有個美麗的傳說

這段鐫刻於清乾隆十九年的碑文和商山爐神姑的傳說相差無幾,可見爐神姑傳說深入人心,位置地點、姓氏名字各不相同。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傳承忠孝潔惠仁風。爐神姑的故事不僅僅是對“孝”文化的傳承與延續,它更是古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齊魯地域的民間文學和民俗文化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