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由 老高趣事 發表于 綜藝2022-12-20
簡介結語儘管人們對於黃河鐵牛的保護工作猜疑不斷,但這也只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國人對於前面文物的關心

鐵牛為什麼不能用了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句詩出自於我國唐代大詩人李白之口,讚頌的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黃河作為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一直以來被我國人民奉為心中的搖籃,可見其重要的歷史意義。

歷史上,關於黃河的傳說久久都未消失,為何?黃河作為我國水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會帶來巨大的泥沙和水流,有時候這些沙土可以沖積上岸成為農民們耕耘的肥田,有時候黃河就像一頭兇猛的吊睛白額大蟲,貪婪地衝刷著一切,後患不窮。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面對這樣一條桀驁不馴的大河,歷朝歷代都會想方設法將黃河控制住,為我所用,這樣一來,既可以幫助黃河人民安居樂業,為國家繳納更多的稅收,二來可以有效減少黃河氾濫帶來的人民生活問題,國庫也不需要支出太多財富進行賑災。

根據《易經》中關於“牛像坤,坤為土,土生水”的五行相剋學說,封建統治者們紛紛萌生了熔鑄大牛作為神獸以鎮壓黃河水災氾濫,這一結論並非空穴來風,而是根據黃河出土的“鐵牛”推測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然而,照理說古代的鐵牛留存到如今,無論如何也算是一種文物了,為何至今還能在黃河邊的露天場所看到鐵牛呢?難道是因為其研究價值不大嗎?專家道出原因,只因這頭“鐵牛”太過“嬌貴”。那麼,鐵做的“牛”有什麼嬌貴的呢?

鐵牛若隱若現,歷經滄桑出土

文物是承載過去歲月的物體,於後世而言,一切來自於舊時的種種具有研究價值的器物都是文物。顧名思義,文物最開始的含義就是“文化之物”、“文明之物”,這些厚重的文物沒有嘴巴,卻將過去歷史的苦難輝煌一一訴與我們。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1989年,一則“考古人員在黃河邊上勘探出四座鐵牛”的訊息登上了中國報紙,一時間激起了不少人的好奇心,不少人因此連忙趕往山西,希望能夠一睹鐵牛尊容。這說明中國人民對於民族文物還是用情至深的,這是民族認同感的體現。

實際上,1989年的出土時間並不等同於文物的發現時間。早在20世紀40年代,山西黃河段沿岸的民眾就已經覺察到了河中的異樣,但當時礙於時代條件的限制,政府並沒有條件進行挖掘,當地村民也不敢對鐵牛動歪腦筋。

由於黃河頻頻改道,鐵牛的挖掘難度無法增大,在河水和泥沙的作用下,鐵牛正在向人們呼救:他們要被淹沒了。時間調到20世紀50年代,那是建國之初,屆時,全國人民懷著極大的熱情和信心建設新中國,黃河水患自然不能成為眼裡的沙子。

於是,在上級的領導下,當地政府在黃河之上架起了三門大峽,後來隨著庫區蓄水的需要,鐵牛所處的河段泥沙淤積更為嚴重,人們幾乎已經無法看到鐵牛的牛角。一代文物,大有沉寂於滔滔史浪之下,只得在河中低吟。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所幸,當地政府應廣大人民和學者的要求,於1988年開始聯合永濟縣博物館對黃河進行勘探,歷經漫長的1年摸索後,終於在1989年8月份將鐵牛的全貌展現在了國人面前。黃河鐵牛終於掙脫了黃河的束縛,準備將它的故事娓娓道來了。

鐵牛生自開元年,堅守戰亂河患中

經專家考古分析,這四座鐵牛的年齡已達千年之久,是名副其實的千歲老人。鐵牛出生於令人神往的大唐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為抵禦黃河洪水所下令鑄造的。據歷史記載,唐代中都蒲州常年罹患水災,百姓苦不堪言。

杜甫在其作品《憶昔》中這樣寫道:“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這兩句詩描述的就是唐玄宗統治時期的盛況。我們不妨設想,這樣一位有著宏圖大略之大帝豈會容忍自己的統治範圍內存在受苦之民?因此,鐵牛既是拯救人民,也是彰顯國力。

根據中國古代風水學者的說法,牛表面作為耕種之物,其身上已經沾有了“土氣”,牛本身已經超越了動物的侷限,成為了土地的象徵。根據五行相生相剋原理,土克水,水來則土掩,因此統治者採用的動物形象是牛而不是其他。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起初,黃河兩岸的鐵牛一共有8只,如今僅存4個,而且每隻都重量不一。儘管我們無法得知當年的重量,卻可以從出土後的情況稍加推測。經過前面的侵蝕後,這4頭重者達72噸,輕者也有45噸。瘦身之後尚且如此,更何況其原先的噸位呢。

長久以來,黃河鐵牛並未隨著朝代的更迭而失去光輝,反而在歷史的磨鍊之中增生了一股韌勁,它們就像是永濟縣的保護神一般,為當地一座蒲津浮橋作基底,且雷打不動,風雨不移,像是一個遵守命令計程車兵。

然而,宋元交替之際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混戰時期,當戰火燃燒至永濟縣,浮橋在兵荒馬亂之中被摧毀了,鐵牛守護的東西消失了,鐵牛的作用也就消失了。漸漸地,像過去沉沒的歷史一樣,鐵牛不僅被泥沙淹沒,也慢慢被人們所遺忘。

鐵牛在無盡的黑暗中等待著救贖,曙光終於在1989年照在了它的身上。鐵牛活了過來。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千辛萬苦出河來,身嬌肉貴原地居

一般來說文物只有兩種歸宿。要麼由國家接手,將之安定在某某博物館之中,配上編號,供前來觀賞的遊客欣賞學習;要麼由收藏家接手,在古香古色的收藏室裡同其他文物一起平靜地等待時間的流逝。然而,黃河鐵牛卻一直在露天環境下待了三十多年。

為何?難道是因為鐵牛的研究價值不足?恰恰相反,真是因為鐵牛的研究價值極高,專家們更加不敢輕舉妄動,因為任何一次搬運和移動都有可能對鐵牛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考古界對於文物的保管難度有所分級,而鐵質文物恰恰是最難處理的型別之一。黃河鐵牛經過長期的浸泡,其表面已經產生了些許鐵鏽,此時對鐵牛進行保護工作的難度尚且很大,更何況要將鐵牛的空間位置發生移動。

為了減少更嚴重的破壞,專家統一採取“就地保護”的方式,直接將黃河鐵牛置於岸邊,為其打造一個專屬的“棲息地”,待文物保護技術更加完善之後,再來商討黃河鐵牛的後續處理工作,目前我國考古人員仍在為此事絞盡腦汁。由此我們知道,將黃河鐵牛進行露天放置並不是無心之失,而是考慮到鐵牛本來的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耐腐性及其脆弱性。既然露天放置不會造成進一步的破壞,為何還要匆匆將其運走呢?另外,人們擔心的偷盜問題是不存在的,最輕的鐵牛重量也有幾十噸,偷走鐵牛是一項大工程。

如今,人們前往黃河之邊,仍然可以見到四隻黃河鐵牛。在黃河邊上看大浪滾滾,俯首輕撫龐然大牛,盛唐之氣儼然拂面而來。

結語

儘管人們對於黃河鐵牛的保護工作猜疑不斷,但這也只是因為資訊的不對稱,我們並不能因此而否定國人對於前面文物的關心。

黃河鐵牛的一生是坎坷無比的,它享受過萬人稱讚,守護過一方平安,也曾經被世間風雨所侵,如今的它已經褪去了曾經的青澀,成了黃河千年歷史的見證者。既然鐵牛暫時無法離開黃河,那就讓它繼續鎮守黃河,守護地方安寧。

黃河“鐵牛”被挖掘出土後,為何一直露天放置不管專家太嬌貴

未來,我們既期待剩餘的四隻鐵牛重新問世,也等待鐵質文物處理技術提高的好訊息。文物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情懷,也是歷史責任。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