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由 齊白石文化藝術中心 發表于 旅遊2023-01-10
簡介借山圖之一 齊白石 鏡心 紙本墨筆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星斗塘白石老屋《借山圖》創作於1910年,此時齊白石基本確定了自己山水畫的獨特風格,而當時的畫壇還盛行臨摹“四王”的風氣,齊白石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廣西三娘灣在什麼地方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世上曾有齊白石,餘墨尚存人世間。

若問餘墨哪裡求,白石山堂少白處!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齊白石是一位大寫意花鳥畫家,但是,綜觀齊白石一生的藝術創作,他的山水畫創作開始最早,也最先確立自我風格,最具獨創性和革新價值,受到的攻擊和誤解也最深,因此,存世作品相對較少,大多為師友知己所繪,少應酬而多精品。要全面理解齊白石的藝術歷程、創作思想和交遊,就必須深入研究齊白石山水畫的師承、發展脈絡和特色,並將其放入20世紀中國畫發展的歷史脈絡中,重新認識齊白石山水畫的特色、價值與意義。北京畫院策劃展覽“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筆下的山水意境(之二)”並編輯出版《胸中山水奇天下—齊白石山水畫精品集》,集中全國十餘家公家收藏單位的近兩百件齊白石山水畫精品(畫集中還收錄了數十件來自捷克、日本、美國的齊白石山水畫精品),加上北京畫院珍藏的50餘件山水畫稿,第一次較完整呈現齊白石山水畫發展的脈絡,充分展現其在山水畫創作上的獨創性和革新意義。我們將齊白石山水畫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來呈現:湘上青山好景光(1882—1902)、看山曾作天涯客(1902—1917)、卅年刪盡雷同法(1917—1929)、嶽雨湘煙夢往還(1930—1954)。

一、 湘上青山好景光(1882—1902)

齊白石學習山水畫是從臨摹《芥子園畫傳》入手,兼學湖湘名家之作,早期創作多表現湘潭本地風光。《石門二十四景》雖然作於“五出五歸”之間,因其描寫的是湘潭石門嶺一帶風光,而且創作於開始遠遊後不久,與早期山水畫有較多聯絡,故歸入第一階段。

1。《芥子園畫傳》的意義

齊白石學習山水畫的入門教科書是清代影響深遠的畫譜——《芥子園畫傳》。他自己回憶是1882年(20歲)時“在一個主顧家中,無意間見到一部乾隆年間翻刻的《芥子園畫譜》,五彩套印,初二三集,可惜中間短了一本”,便借回來用薄竹紙摹繪了一遍。這便是齊白石學習山水畫的第一口奶,可惜這套臨本現在不存。[1]胡橐回憶:“記得我小的時候開始學畫,白石老人要我首先學習《芥子園畫傳》,要我照樣子仔細臨摹一遍,最好也能像他那樣用油紙蒙在畫譜上摹繪,老人還開啟櫃子,在層層素材底稿裡,竟找到了幼年用油紙摹繪的《芥子園畫傳》小稿給我看……”[2]北京畫院收藏有一本《芥子園畫傳》臨本,封面落款為“大觀主人”,內頁用薄而透明的竹紙一絲不苟地摹繪而成,連譜中說明文字都一一用楷書工整謄抄,不知是否就是齊白石早年臨摹的畫稿。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25。5cm×15cm 北京畫院藏

有了這番苦功,齊白石對於山石的皴法,樹木、雲水、點景人物的繪製均有一定基礎,但因為《芥子園畫傳》為木刻本,為了木刻上版方便,皴擦多轉化為筆路分明的線條,缺乏側鋒皴擦的豐富感,對於積墨、渲染之法,更是難以展現。因此,齊白石30歲之前,還停留在《芥子園畫傳》和“四王”的技法,皴法、點染還不生動。

2。湖湘名家的影響

1889年,27歲的齊白石拜胡沁園為師,隨其學習工筆花鳥草蟲的同時,也隨胡家的家庭教師譚溥學畫山水。譚溥有詩集傳世,其山水畫風格近“四王”一路。[3]齊白石隨其學習,系統掌握了傳統山水的皴、擦、點、染等各種技法。胡沁園經常將家藏的書畫拿出來供齊白石欣賞和學習。那麼,齊白石早年可能看到的山水畫大概是什麼樣子呢?遼寧省博物館收藏有兩幅清代湖南地方名家的山水畫,上面都有齊白石的題跋。他在清人《山水》上題道:

餘嘗遊四方,閱畫多矣,然名家真跡絕少,鹹有不偽者,又不知作者為何許人也。乙巳(1905)秋,沁園師以此幅與觀,未著姓名,亦無印章。吾鄉常見陳竹林之畫,與此幅大略相似,筆情工穩,意匠深幽,於是屬為其記雲。齊璜時歸之廣西。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山水(清) 佚名 軸 紙本設色

151cm×43。4cm 無年款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乃胡沁園收藏的佚名畫家的山水畫,有點類似明代吳門畫派末流的山水風格。齊白石跋中的陳竹林不知為何許人,其風格“與此幅大略相似”,說明也是這類較為工緻的山水畫。

另一幅是沈翰1852年作《設色山水》,齊白石題:

吾湖南三百年以來畫山水者,吾獨推李雲根先生,譚荔仙老人次之。荔老只奇氣,雲翁有名家逸趣,二老乃同光間人也。後來何詩孫、沈潤生二君外無畫山水者。餘畫山水二十餘年,不喜平庸,前清以青藤、大滌子外,雖有好事者論王姓為畫聖,餘以為匠家作,然餘所畫山水絕無人稱許,中年僅自畫借山圖數十紙而已,老年絕筆………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設色山水 沈翰 軸 紙本設色

101。9cm×40。7cm 無年款 遼寧省博物館藏

齊白石在此提到的湖湘山水畫名家有李雲根、沈潤生(翰)、何詩孫(維樸)和譚溥。李雲根的畫不傳,生平亦不詳。沈翰字詠蓀,號醉白,浙江山陰人;山水宗倪、黃,氣勢雄壯,不作枯寂相,入王時敏室;清同光間候補湖南通判,不得意,居長沙鬻畫授徒為生,近代山水畫家蕭俊賢為其門徒。何維樸(1842—1922),字詩孫,晚號盤止,亦號盤叟,何紹基之孫,湖南道縣人;以山水畫著稱,宗婁東派,清遠高妙,書摹其祖何紹基亦得其形似。從這些畫家現存的畫作來看,皆是“四王”傳派畫家。此外,遼寧省博物館還藏有一套齊白石早年學畫人物畫的老師蕭傳鑫的《山水》四條屏,皴筆縱放,略類浙派風尚,墨色淋漓,又有吳石仙的影子。瀋陽故宮博物院藏有齊白石《墨筆山水圖軸》,款題:“仿蓬心太守法,白石草衣。”“蓬心太守”即王宸(1720—1797),字子凝,號蓬心,江蘇太倉人,為王時敏六世孫,王原祁曾孫,清乾隆進士,官永州知府;山水承家學,以元四家為宗,而深得黃公望法。可見,齊白石也學過曾在湖南產生重要影響的王宸的畫法。整體來說,齊白石早年受到清末湖南當地崇尚“四王”末流山水畫派的影響。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山水四條屏 蕭傳鑫 條屏 紙本設色

131。4cm×33。5cm×4 無年款 遼寧省博物館藏

畫吾自畫,齊白石山水畫的創作歷程及特點,齊白石傳人湯發周釋出

墨筆山水圖軸 齊白石 軸 紙本墨筆

121cm×32cm 無年款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3。早年創作

齊白石存世的早期山水畫多是為師友所作。第一件有具體年款的作品是《龍山七子圖》(藏地不詳),這是他1894年應龍山詩社的友人之約而作,表現他與友人悠遊于山間,山中一間開敞的屋舍大概就是龍山詩社所在地。雖然這是一件以實景和具體人物活動為基礎的山水畫,但如果對比龍山詩社所在的五龍山大傑寺一帶的地形地貌,仍難以找到明確的關聯,更接近“四王”山水的程式化造型。收藏在北京市文物公司的《山水四條屏》是1897年寄給好友黎薇蓀的作品,當時黎氏正在四川任職。四川博物院也收藏有一件《山水》立軸,未落年款和上款人,很可能也是當時為黎氏所繪。1898年為好友羅真吾、羅醒吾兄弟之父羅晉卿所作《蔬香老圃圖》,將羅晉卿置於山林村圃間,山水與人物結合,暗示主人公耽情山林的情志。同年又為羅氏兄弟二人作《烏巢圖》,繪二人廬墓守孝。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一套《山水》三條屏,是齊白石為恩師胡沁園所繪,同樣也是以筆路清晰的線皴為主,較少側鋒皴擦,雖有程式化的傾向,但用線靈活,還是可以看出齊白石的藝術天賦與靈性的。他為胡沁園所作《山水》團扇,以沒骨法作湖畔葦叢,野鳧群聚,用筆靈動,設色淡逸。總體來說,此時齊白石主要是學習傳統,還未建立個人風格。因此,正如郎紹君先生所言,齊白石早期的作品“大抵是套用畫譜程式,描繪細碎,筆力秀弱,缺乏生氣”[4]。

龍山七子圖 齊白石 軸 紙本設色

179cm×96cm 1894年 藏地不詳

五龍山大傑寺一帶的地形地貌

4。《石門二十四景》

齊白石早年的山水畫除了學習《芥子園畫傳》和受晚清湖南流行山水畫風的影響之外,還受到湘潭本地山光水景的滋養。

湘潭地處湘中,位於衡山山脈的小丘陵地帶,地貌以平原、崗地、丘陵為主,齊白石早年生活的星斗塘、梅公祠、寄萍堂一帶,散落著曉霞山、石門嶺、筆架山、蓮花山等衡山餘脈,雖然缺少險峻的山峰,但山中植被豐茂,時有飛瀑清泉,雲霧縈繞。山間的平地阡陌縱橫,翠竹掩映民居,屋前多有水塘,山水相間,靈秀清幽,充滿詩情畫意,為齊白石的早期山水畫提供了煙雲供養。1900年,齊白石為一個江西籍的鹽商畫過六尺中堂十二條屏的《南嶽全圖》。此畫雖不存世,但作為壽山的南嶽衡山離齊白石家鄉不足百里,湘潭民眾自古就有去衡山朝拜的傳統,齊白石很可能到過衡山,《南嶽全圖》應該不是臆造之物。最重要的是,與存世的其他齊白石早期山水畫不同的是,它是一套青綠山水,為了迎合鹽商的欣賞品位,“著色特別濃重:十二幅畫,光是石綠一色,足足地用了兩斤”[5]。雖然原作可能比較豔俗,但為他創作《石門二十四景》積累了色彩基礎。

湘潭蓮花山一帶風光

《石門二十四景》(遼寧省博物館藏)是一套描繪家鄉石門嶺一帶風光的重要的山水冊頁,齊白石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自述中回憶此畫作於1910年:

朋友胡廉石把他自己住在石門附近的景色,請王仲言擬了二十四個題目,叫我畫《石門二十四景圖》。我精心構思,換了幾次稿,費了三個多月的時間,才把它畫成。廉石和仲言,都說我遠遊歸來,畫的境界,比以前擴充套件得多了。

但是齊白石在《甘吉藏書圖》一頁上題跋道:

石門山人以石門一帶近景擬目二十有四,屬餘畫為圖冊。此十餘年前事也,並索題句,遷延未應。蓋餘自壬寅後不敢言詩。不意黎鯨公先我為之。今冬石門復攜此冊過我,見之不禁技癢,遂補題並記。乙卯十月,齊璜。

乙卯是1915年,10年前即1905年之前,這就和齊白石晚年回憶的時間不同。從常理來說,人們對於事情的記憶越遠越模糊,1915年對於10年前的記憶當比30年後記得更清楚。最近,筆者發現《石門二十四景》與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套山水四條屏有很多相似之處,而此畫是1902年齊白石遠遊前告別友人樸弟所畫。如《石門臥雲圖》與《蒿嶺臥雲圖》不論是山石的形態、皴法,勾雲的筆法,甚至連設色的方法都相似。

石門臥雲圖(石門二十四景之一) 齊白石 冊頁 紙本設色

34cm×45cm 1910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蒿嶺臥雲圖 齊白石 軸 紙本設色

73。8cm×34。3cm 1902年 故宮博物院藏

《吟江話月圖》與《湖橋泛月圖》的柳樹、坡岸的畫法相似。

吟江話月圖 齊白石 軸 紙本設色

73。8cm×40。2cm 1902年 故宮博物院藏

湖橋泛月圖(石門二十四景之二) 齊白石 冊頁 紙本設色

34cm×45cm 1910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老屋秋聲圖》的房屋與《香畹吟樽圖》的房屋相似。

老屋秋聲圖 齊白石 軸 紙本設色

78。8cm×40。2cm 1902年 故宮博物院藏

香畹吟樽圖(石門二十四景之十一) 齊白石 冊頁 紙本設色

34cm×45cm 1910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老屋聽鸝圖》的稻田與《巴湖春水圖》的稻田相似,當然兩者都脫胎於齊白石早年臨摹的《芥子園畫傳》。

老屋聽鸝圖(石門二十四景之二十一) 齊白石 冊頁 紙本設色

34cm×45cm 1910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巴湖春水圖 齊白石 軸 紙本設色

73。2cm×40。3cm 1902年 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早年的齊白石山水畫還是從畫譜和臨摹中來,《石門二十四景》更多了一些實景和生活的靈動,技法更成熟,處理更簡潔到位,色彩運用更自如、鮮明。《棣樓吹笛圖》《龍井滌硯圖》中直接用色彩塗抹的饅頭狀的山峰是以前未曾見過的表現,《柳溪晚釣圖》《槐陰暮蟬圖》《仙坪試馬圖》《石泉悟畫圖》中天邊一抹晚霞,《湖橋泛月圖》中的月影天光,《石泉悟畫圖》類似石濤的荷葉皴,《春塢紙鳶圖》和《甘吉藏書圖》大面積留白的構圖方式……體現了他探索新畫法的嘗試。而且整個冊頁的色彩豐富明麗,間用石青、石綠、草綠,有的塗上紅色的晚霞或一片藍天皎月,可以看出力求擺脫前人技法的束縛,以表現自己真實的感受。其中還有幾開明顯帶有金農山水畫的影響(如《曲沼荷風圖》和《藕池觀魚圖》中的荷塘),這當是因為經過遠遊,見識與閱歷都有所增長。

當然,《石門二十四景》中仍能看到《芥子園畫傳》的影子。比如《霞綺橫琴圖》中的樓閣建築幾乎照搬了《芥子園畫傳》中的“平臺崇樓式”,《蕉窗夜雨圖》的芭蕉、《松山竹馬圖》的松樹、《古樹歸鴉圖》中的古樹與《芥子園畫傳》中的圖式非常相似。

《霞綺橫琴圖》與《芥子園畫傳》中的“平臺崇樓式”對比

《蕉窗夜雨圖》與《芥子園畫傳》的芭蕉對比

《松山竹馬圖》的松樹與《芥子園畫傳》的松樹對比

《古樹歸鴉圖》中古樹與《芥子園畫傳》的古樹對比

這種與前期作品相似的特徵和新語言並存的狀態,說明《石門二十四景》創作的時間早於1910年的《借山圖》,是齊白石開始遠遊後不久的作品。因此,筆者贊同董寶厚的看法,認為此畫“創作時間有兩個可能性,即1903年6月到1904年春第一次遠遊後家居之際,或1904年8月到年末第二次遠遊後家居之際,而以第二種可能性尤大”[6]。齊白石經過遠遊,《石門二十四景》的確比故宮博物院的四條屏用筆更顯靈動,筆法多變,頗有生活氣息,雖然仍然借鑑了《芥子園畫傳》中的一些圖式,但與實景有更多的關聯。一百多年過去,湘潭鄉間的地貌、民居已發生了極大變化,但仍能尋找到一些痕跡,一些地名也有儲存。比如石門嶺白衣寺旁有一片山石,與《石門臥雲圖》中的山石類似。《湖橋泛月圖》一景找到一些痕跡:此處原有一片較大的水塘,並有石橋,塘邊有柳樹,現在水塘已大面積乾涸,石橋也改為水泥公路,不復往昔的野趣。《雞巖飛瀑圖》或以“雞公山”為創作物件,夏季植被茂盛,鄉民也不知是否有飛瀑。

石門嶺白衣寺旁的山石與《石門臥雲圖》極為相似

石門嶺附近的雞公山或為《雞巖飛瀑圖》的來源

因為《石門二十四景》表現的是齊白石家鄉石門嶺一帶的風光,創作的時間也是遠遊初,故將之歸入第一階段。齊白石山水畫個人風格的建立要等到他“五出五歸”之後。

二、看山曾作天涯客(1902—1917)

1902年到1909年的“五出五歸”是株守家園的中年齊白石第一次走出湖南,他遊歷了半個中國,閱歷增長,見識真山實水。1910年齊白石整理遠遊畫稿創作的《借山圖》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他開始確立自己獨特的山水畫風格。

借山圖之五(獨秀峰)與實景(實景圖拍攝者為滕彬)對比

1。“五出五歸”

1902年,好友夏午貽邀請齊白石赴西安擔任其如夫人的家庭教師,這開啟了齊白石8年的“五出五歸”。8年的遠遊,齊白石遊歷了陝西、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上海、江蘇、江西、廣西、廣東、香港等地,跋涉過洞庭湖、長江、黃河、灕江、珠江,登臨或路過華山、嵩山、廬山,增長了見聞,結識了很多朋友,品鑑過八大山人、石濤、金農的作品,這對他的山水畫產生了深遠影響。更重要的是,遠遊使齊白石獲得身臨真山實水、對景寫生的機會,使他的山水畫擺脫了程式化束縛,取材豐富。

清代末年,交通極不便利,齊白石在遠遊中,除極少乘火車和輪船,交通方式主要為騎馬、步行和在江湖中乘船,旅行的速度極慢,這為齊白石提供了一個在山水中飽遊飫看的機會。在旅途中,他畫了很多寫生,在日記中多有記錄。比如1903年的《癸卯日記》中記錄他三月由西安北上京師,一路走一路作畫:

六日,三十五里宿潼關,燈下作華嶽圖草,寄贈葆弟。

十一日……同登萬歲閣看華山,餘畫圖寄郭觀察葆蓀於長安。

十四日,八十五里宿潯溪灣,畫嵩山圖。廿二日,行二十里過柳園口渡黃河。

順風片時過去,快極。因桃花汛未發,故又二十五里宿井龍宮,燈下畫黃河圖。[7]

1903年6月,齊白石不願接受樊樊山的推薦,入宮為內廷供奉,從天津經海路,再從長江乘江輪迴湘。27日,過安慶後,早上“巳刻畫石鐘山圖。(問之同船者,未知山名確否?)午刻畫小姑山圖三:一從後遠望而畫之,一近側畫之,一從船上返望其正面畫之。船行六十餘里,回望小姑山,副山千疊,再畫圖一”[8]。之後,他數次路過小姑山,每次都寫生。其他如安徽的採石磯、金柱關,廣西欽州的三娘灣,以及在海山見到的海口之山等,這些寫生稿成為他以後山水畫創作的題材來源。

對其山水畫影響最大的遠遊還要算1905年7月中旬,友人汪頌年邀請他遊桂林,齊白石在此住了近半年,直到晚年,他還對好友胡佩衡說:

我在壯年時代遊覽過許多名勝,桂林一帶山水,形勢陡峭,我最喜歡,別處山水,總覺不新奇,就是華山也是雄壯有餘秀麗不足。我以為,桂林山水既雄壯又秀麗,稱得起“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生平喜畫桂林一帶風景,奇峰高聳,平灘捕魚,即或畫些山居圖等,也都是在灕江邊所見到的。[9]

桂林有著舉世無雙的喀斯特地貌,這裡的山一座座平地拔起,各不相連,奇峰羅列,形態萬千,四坡壁立峭峻。齊白石山水畫中那些兀然聳立的饅頭狀的小山或用折帶皴描繪的怪石嶙峋的石山,就來源於桂林山水給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雲:“畫家六法一氣韻生動。氣韻不可學,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學得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董其昌此處雖強調“行萬里路”,但並不提倡寫生,而是透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體悟“氣韻生動”之法。齊白石卻透過“行萬里路”,在旅途中隨時收集素材,畫過很多寫生稿,甚至在他的日記和詩稿中,都有寫生小畫稿。這些寫生稿大多以墨筆勾勒山石的大致輪廓形貌,並作一些標記,但不作色。這些不拘泥於細節的寫生稿,有利於齊白石以後創作中刪繁就簡,抓住景物的特徵。

2。《借山圖》

1909年回到家鄉後,齊白石以遠遊所得在家鄉置地買房,生活富足而閒適,他開始整理遠遊的畫稿,繪製成形制大致相同的一套冊頁,命名為《借山圖》(有時他也稱之為《借山吟館圖》)。老人自記道:

吾有《借山吟館圖》,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見,或耳之所聞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處也。……皆中國風景,為山水寫照。[10]

《借山圖》現存22開,珍藏於北京畫院,其最初的開數,說法不一。齊白石為弟子楊泊廬臨《借山圖》題記雲:

餘之借山圖原名“紀遊”,湘綺師曰:何不皆題為“借山”?可大觀矣。原圖五十六。丁巳(一九一七)春來燕京,友人陳師曾借去月餘,還時失去十圖。

但是張安治寫的《齊白石先生的山水畫》,在注中提道:

據白石先生致徐悲鴻先生書中提及“借山圖原有四十餘幅,為陳師曾借去失八幅,尚存三十三,皆中國風景,為山水寫照……”此次參加遺作展覽者二十二幅。[11]

《借山圖》到底有多少開,現在已無法考證,齊白石對這套冊頁十分珍視,常請師友題贊,北京畫院收藏有一套形制大致相同的題贊,從1903年到1932年,差不多有46開,有些友人稱此畫為“借山圖”,有些稱“借山吟館圖”,說明齊白石很早即開始將此類從實景中創作的山水畫歸入其中,並不斷補充,所以具體數量其實很難確定。但四五十開之數是沒問題的。

從現存於北京畫院的22開《借山圖》來看,完全看不出臨摹的痕跡,而是將遠遊所見真山真水進行剪裁和提煉,用非常獨特的方法表現出來,初步確立了自家面貌和風格,而此時,齊白石的花鳥畫還主要是學習徐渭、八大山人的風格,雖有一些寫生,但還未能將寫生得來的東西靈活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之中,人物畫也未見成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在齊白石的繪畫中山水畫最早形成個人風格,在當時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難怪陳師曾看了《借山圖》後曾對胡佩衡說:“齊白石的《借山圖》,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畫家能畫得出來的。可惜一般人不瞭解,我們應該特別幫助這位鄉下老農,為他的繪畫宣傳。”[12]

《借山圖》的藝術特色和獨特性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畫有所本

《借山圖》都是以齊白石遠遊及家鄉的景物為表現物件,可以稱為具名山水。大概太珍視《借山圖》,他僅在畫上鈐蓋印章,未做任何題記,因此,現存的22開,我們只能參考他1925年以寫意筆法重畫的《借山圖》和其他一些作品的題款來進行推測。現在尚能判定名稱的有11處,分別是:祝融峰、洞庭君山、獨秀峰、雁塔坡、灞橋風雪、華嶽三峰、滕王閣、梅公祠、小姑山、竹霞洞、柳園口。這些畫作與實景相對應,仍能尋出某些相似性,表現出各自的地貌和景觀特色。有些畫作雖無法確定具體的名稱,但可推斷所畫為何處之景。比如第八開,畫連綿群山下,桃花夾岸而開,燦若雲霞,不正是他晚年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憶的“三月初,我隨同午貽一家,動身進京。路過華陰縣,登上了萬歲樓,面對華山,看個盡興。一路桃花,長達數十里,風景之美真是生平所僅見”[13]又或是他在《癸卯日記》中所記之詩:“天涯何處異塵寰。三月東風出漢關。十里碧桃花不斷。潯溪流水畫嵩山。潯溪問之於土人。”[14]第十六開近處也畫河岸連綿數里的桃花,對岸崇山下,山谷間有一座巍峨的關城,讓人聯想到函谷關一帶的地貌。

借山圖之十六 齊白石 鏡心 紙本設色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2)大膽剪裁、巧妙構圖

雖然畫有所本,但齊白石對實景都進行過大膽的剪裁和提煉。比如畫洞庭湖,一般人都會畫岳陽樓,他卻畫君山日出。齊白石每次離家或回家,幾乎都要路過洞庭湖,八百里洞庭,浩渺壯闊,帆影片片。齊白石多次乘船過湖,卻似乎未能登臨岳陽樓,但洞庭帆影和君山日出卻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後來常以之入畫。《洞庭君山》構圖極為簡潔,中景為君山島,近處一艘帆船,遠處一輪紅日從雲層中噴薄而出,大面積的空白,更顯湖水遼闊之感。此畫他後來又畫過多幅變體畫,如在狹長的立軸上,還是三個景物,但空間拉得更開。

借山圖之四(洞庭君山) 齊白石 鏡心 紙本設色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祝融峰是南嶽衡山的最高峰,海拔超過1000米,祝融日出也是一勝景。同樣是畫日出,齊白石將山勢蜿蜒如龍的祝融峰繪於畫幅右側,左側留出大面積的空白,將紅日繪於左下方的雲氣之上,既符合山間看日出與湖上看日出的不同觀感,也突顯出祝融峰的險峻。

《借山圖》中的《華嶽三峰》與1903年為恩師胡沁園畫的《華山圖》團扇相比也有很大的進步。齊白石1903年從西安出發到北京,路過華山,但行旅匆匆,他並未登臨這座天下奇絕的山峰,只在山腳下的西嶽廟遠望華嶽三峰。1903年所畫《華山圖》比較忠實地表現從西嶽廟遠望華嶽三峰之實景。三座高聳入雲的山峰直插天際,山間縈繞白雲,山下還畫有叢樹掩映的萬壽閣,這座建造在高臺上的樓閣是西嶽廟的制高點,站在閣上可以遙望華山。《華山圖》從實景出發,山峰以齊白石早期慣用的線皴表現,無論結構、皴法、用色,都顯然受明代吳派大師沈石田的影響。雖有來自實地觀察的新鮮感,但與《借山圖》中的《華嶽三峰》相比,還是顯得新意不夠。《華嶽三峰》中,山腳的樹木、樓閣全部略去,只用深淺不一的墨團直接在畫的上部畫出屹立於雲端的三座高峰,下面大部分畫面用流轉的線條勾畫出鋪天蓋地的雲海,形象簡化到不能再簡,山之巍峨奇險撲面而來。

借山圖之十三(華嶽三峰) 齊白石 鏡心 紙本墨筆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華山圖 齊白石 團扇 絹本設色

26cm×24cm 1903年 遼寧省博物館藏

《借山圖》的《滕王閣》也是大膽剪裁的絕佳典範。1904年,齊白石與張仲颺隨侍王湘綺遊江西,過九江,遊廬山,在南昌住了近半年,常遊滕王閣,對其結構形態當十分熟悉。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中最高的建築,齊白石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滕王閣放在畫面最下端,只畫出兩層屋簷,而且還作傾斜狀,旁邊的附屬建築甚至只露出一點屋頂,整座建築似乎將被滔滔江水淹滅。不僅如此,齊白石還在畫面的上方描繪一排如牆的巨石直插江中,與下方的樓閣形成一強一弱的鮮明對比。最後,他巧妙地在江中隨意描繪幾段沙渚,上面點綴數株高高低低的樹木,既完美地分隔了畫面,又成為激越樂章中幾個婉轉的音節,輕鬆調節了緊張的氣氛,令人拍案叫絕。不完整的物象表現成為齊白石山水畫中的獨特語言,後來他常在畫中運用,即使畫狹長的立軸,也將不完整的屋頂置於畫面的最下方,引人聯想。齊白石這種巧思經營常常使他的山水畫獲得一種出其不意的視覺效果。

借山圖之十四(滕王閣) 齊白石 鏡心 紙本設色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3)形式新穎,圖式獨特

《借山圖》第二開畫蕉林掩映書屋,這叢芭蕉與早年《石門二十四景》已大不同。1907年他隨好友郭葆生遠遊到廣西東興時,東興對面就是越南的芒街,中間由一座鐵橋相連,齊白石平生唯一一次出國經歷便是跨過這座鐵橋到達北侖河南岸,遊覽越南山水。他見到野蕉數百株,映得滿天都成碧色,便畫了一張《綠天過客圖》,收入《借山圖卷》之內。從此,齊白石便特別喜歡畫成片的芭蕉。在《借山圖》這幅《蕉林書屋圖》中,齊白石用白描的手法勾畫出寬大舒展的蕉葉,並不施以綠色,反倒是蕉叢中的書屋用重墨勾勒後略施淡墨輕赭,成為線與面、墨與白的對比。

《雁塔坡》表現西安城內的大雁塔。在齊白石筆下,這座唐塔位於遠處一座土坡之上,近處一段彎曲的城牆,塔與城牆之間用墨和花青渲染,似雲又似水,西安古城空闊悠遠之感躍然紙上。

齊白石是構奇造險的高手,但《借山圖》中某些畫面又顯得極為平淡。如第一開,僅以墨筆隨意勾畫山坡上一間被竹木環繞的村舍,屋後一段疏落的籬笆。畫面極為簡單,甚至有點單調,猛然間讓筆者想起星斗塘邊的白石老屋,一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鄉間民居,這正是齊白石誕生之地。難怪陳師曾在此畫上題寫了“平淡見奇”四個字。

借山圖之一 齊白石 鏡心 紙本墨筆

30cm×48cm 1910年 北京畫院藏

星斗塘白石老屋

《借山圖》創作於1910年,此時齊白石基本確定了自己山水畫的獨特風格,而當時的畫壇還盛行臨摹“四王”的風氣,齊白石無疑走在了時代的前沿。他對這套冊頁十分珍視,後來請很多名家題跋,和1933年出版詩集時找名人作序寫詩一樣,是想以此來擴大知名度,這在齊白石的其他題材中是沒有的,說明他曾經特別希望以自己的山水畫來確立在畫壇上的地位與影響,不過後來的發展卻有些事與願違。

收藏書畫,就找“白石傳人”的齊白石書畫院,版權所有,現場創作,齊白石畫派,百年傳承,一脈相傳,只做真跡書畫,集聚眾家之長,現場創作,可根據藏家要求定製字畫,可合影!常年售收高階書畫,尋找合作高階書畫經紀人、合夥人、大區負責人,主要運作齊白石生前的同款畫畫毛筆、齊白石畫蝦專用宣紙、齊白石墨塊、齊白石自制顏料配方、齊白石畫工筆草蟲秘法、齊白石小女齊良芷藏父親齊白石書畫遺作真跡展及齊白石小女齊良芷自藏書畫名家專場拍賣、齊白石傳人、中國齊白石書畫院院長湯發周致敬齊白石誕辰158週年重現齊白石筆下的微觀世界書畫展等專案,還有運作齊白石、齊良芷、齊良遲、李可染、李苦禪、婁師白、郭秀儀、王森然、王雪濤、盧光照、王漱石、湯發周等齊白石傳人價值百千萬以上的書畫、印章真跡作品,亦可接受NFT、數字藏品、元宇宙等操作,歡迎有實力的網路公司競標。(圖文選自:齊白石傳人書畫網)

(本文圖片素材源於:北京畫院、齊白石書畫院、齊白石傳人書畫網)注:以上圖文節選自講座《少白公子趣說齊白石》 主講人:湯發周壬寅年 【虎年】編撰於華東齊白石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