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古建築、藝術節、博物館,歐洲城市,為何這麼有文化味

由 城市化新觀察 發表于 旅遊2023-01-20
簡介歐洲城市中以藝術為物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給城市文化增添了內涵

威尼斯城市為何教堂很多

字數統計:5855字 預計閱讀時間:約10分鐘

古建築、藝術節、博物館,歐洲城市,為何這麼有文化味

歐洲城市在自己的建設過程中善於利用特定的山水條件。從總體上看, 歐洲城市意象都離不開水。如威尼斯、聖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都是著名的水城, 佛羅倫薩、維也納、巴黎、里斯本、羅馬等都臨水而建。在城市道路的網路構成上, 歐洲大城市一般採取軸線式, 如巴黎和柏林, 而小城市則可能採取發散式, 如帕馬諾瓦、卡斯魯爾。

歐洲城市公共交通與軌道交通普遍發達, 但自駕車出行不方便。在區域分割上, 歐洲城市雖然也有功能分割槽, 但都服從於人性化與效率原則, 分割槽與分割槽之間有著有機聯絡。歐洲城市普遍重視綠化, 除了廣場、路旁、公園等大面積綠化帶以外, 一些庭院、路角構成了獨特的“城市空間”, 作為城市的細胞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意象, 巴黎、倫敦、阿姆斯特丹等在這方面做得不錯。

歐洲城市園林綠化與中式園林截然不同, 其修剪得很整齊的花床和花草組合成的幾何圖案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歐洲城市中的標誌物既有古代建築, 特別是古代留存下來的教堂, 也有現代建築, 還有大型廣場。此外城市標誌物也可以是紀念性雕塑, 如布魯塞爾的撒尿小男孩雕塑、羅馬的哺乳的狼雕像、多徹斯特的托馬斯·哈代雕像等。紀念性雕塑構成了城市特有的歷史文化內涵, 這是一般“小品”性雕塑所不能比擬的。當然這樣的紀念性雕塑太多也就失去了“標誌”的意義了, 如馬德里居然有1962座紀念碑和342座雕像, 遍佈全城, 但其文化底蘊卻由此得到了充分顯現。歐洲很多城市意象都有特定的色調, 如柏林是以白色為主, 綠色作點綴, 巴黎則比柏林多一些綠色, 羅馬則接近一種黃色, 在佛羅倫薩和布魯日等城市橙紅色明顯佔據了主導。

城市的意象貴在有自己獨特的個性, 而這種個性正是建立在對城市自己的歷史文脈的尊重基礎上的。對於歐洲城市來說, 一般都有較長的歷史, 因而在現代化的程序中, 如何保持自己固有的城市意象而又不至於顯得老態龍鍾、吸收現代建築的長處又不至於被現代高層建築吞併以至割斷歷史的文脈, 是城市建設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歐洲一些城市發展的程序中, 也曾有過盲目以美國的紐約、芝加哥等現代化城市為參照來改造老城的例子, 如巴黎的德芳斯改造就是一例。

19世紀70年代以後, 法國有關當局客觀地總結了德芳斯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認為這種超高層、高標準的辦法, 是美國紐約市中心曼哈頓區建設的路子, 並不完全適合法國國情。正是有這種自覺的反省和警惕之心, 歐洲城市在自己的發展中, 較少照搬美國經驗, 從而使得歷史的文脈得以傳承, 城市意象的“母體”作為現代城市生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仍然充滿活力。

建築被認為是藝術中的藝術, 在整個藝術大家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於歐洲這樣一個具有悠久城市文明的大陸來說, 建築尤其構成了城市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於歐洲的建築一般是以石頭搭建而成, 一些兩千多年以前的建築如古希臘的帕特農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等仍有遺存, 成為歐洲有著悠久傳統的文化的直接見證。從古希臘時代起, 歐洲的藝術活動就形成了建築和雕刻的中心地位。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在同一個城市的共存不僅彰顯出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 建築藝術本身就具有不可抗拒的藝術魅力。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 歐洲的城市建築是以宗教建築為中心的, 它們構成了城市天際線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 是一個城市的標誌性建築。英國最著名的宗教建築是聖保羅教堂, 它與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和德國科隆的使徒教堂一樣都是羅馬式建築。但在宗教建築中, 哥特式建築給人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堪稱基督教世界中最偉大的建築之一, 高157米的教堂雙尖塔頂始建於1248年, 直到1842-1880年間才修建完工。布拉格的聖維圖斯大教堂也是一座哥特式建築, 其持續重建的歷史居然斷斷續續將近600年, 直到1929年才完整地矗立起其雄姿。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作品還有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比利時的布魯塞爾大教堂、倫敦的威斯特敏教堂等。哥特式風格後來也向世俗建築滲透, 並形成一些經典之作, 如倫敦的國會大廈。在哥特式建築中, 由著名建築師安東尼·高迪所設計的巴薩羅那的標誌性建築——聖家殿 (又名薩格拉達教堂) 以其奇特的球莖造型而成為該市天際線中最醒目的建築, 具有極大的震撼力, 成為現代建築中借用哥特式取得成功的經典之作。

比哥特式風格出現稍晚的文藝復興風格、巴羅克風格建築在歐洲城市中也隨處可見, 前者如威尼斯的聖喬治·馬焦雷寺教堂、馬德里的埃爾·埃斯科里亞爾宮、巴黎軍事學校等, 後者如羅馬的特雷維噴泉、巴黎的盧浮宮、維也納的卡爾教堂等。

在某種意義上, 一個有一定歷史的歐洲城市就是一座天然的建築博物館, 而有的城市甚至於特意強調這種充滿個性的建築的展示, 布魯塞爾就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兩棟相似的建築物比鄰而居。而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整齊論壇城市像座博物館”, “市中心6700棟建築物如同一個個受到保護的紀念碑”。

這裡自17世紀以來的所有重要建築基本上得到了完整儲存。至於威尼斯, 這座美麗的水上城市, 以其曾有的輝煌使得整個城市變成了一座大型博物館。至於像羅馬、雅典這樣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 從古代到現在不同時期的建築都有保留或殘留, 因而無疑也都是建築藝術博物館。

在歐洲城市的發展和改造中, 十分注重保護古代留存下來的建築, 如羅馬城內殘存著大量的古代建築的廢墟、斷牆和其他建築構件, 雅典城裡殘存的神廟和雅典衛城入口, 它們曾是古羅馬人、古希臘人的建築藝術品, 但現代羅馬人和希臘人並未去“修復”它們, 而讓它們以現有的形態繼續留存下去。對於這些城市市政當局來說, 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使這些“廢墟”能一如既往地傳承下去。

很多城市一直著力於解決城市的現代化與城市的歷史傳統之間的矛盾, 如果要在某座著名的古建築之前的空地上興建現代風格的建築, 則一定要考慮此新修建築是否能像此古建築一樣能成為新的經典, 正是這些挑剔的眼光使得古建築與當代建築獲得了奇妙的統一, 如法蘭克福新修的摩天大樓上的明亮的玻璃窗與相鄰的哥特式大教堂上的尖頂交相輝映, 相得益彰。而巴黎的盧浮宮和它入口處新修的由貝聿銘設計的玻璃金字塔隱含著一種古代與現代的對話, 但從體量上看仍是以舊統新。因而歐洲城市建築並不刻意追求“現代化的”摩天樓為其特色, 而考慮更多的是當代形態的建築與傳統建築的統一, 這種歷史觀點是歐洲在城市建設方面區分於美國及一些新興工業國家之處。

歐洲城市藝術中音樂和戲劇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 這與歐洲人熱愛音樂和戲劇的傳統有關。歐洲城市的劇院狀況折射出城市市民對音樂和戲劇的喜愛。馬德里市內有57家劇院, 50個音樂廳。倫敦的劇院超過100所, 由於政府補貼很多, 票價便宜而且劇目受歡迎, 因而沒有生存之虞, 古希臘“劇院政體”還在今天的倫敦可以找到歷史遺蹟。在音樂之都維也納, 著名的劇院和音樂廳就有音樂會大樓、演奏會大廳、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國民歌劇院、維也納劇院、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鹿泉宮宮殿劇院、霍夫堡音樂教堂等八家。柏林劇院眾多, 其中的德意志歌劇院、柏林國家歌劇院、考米歇歌劇院都具有世界一流水準, 柏林另有150家劇場、130家電影院和400家露天劇場。而且柏林更是幾乎每週都有節日、文藝會演和博覽會, 以音樂為主的有三月音樂節、柏林爵士音樂節、流行歐洲音樂節、音樂街節、青年·歐洲·古典音樂節、露天音樂會等, 可以說柏林人生活在藝術的包圍中, 柏林也因此被人稱為“音樂之城”。另外, 柏林以音樂為業的公司多達700多家, 從業人員多達5200多人, 而音樂出版社竟多達73家!德國的德累斯頓也是著名的藝術之都, 音樂家瓦格納、韋伯、舒曼都曾在此留下美好的記憶, 華麗的賽姆佩歌劇院顯示出該市市民鍾愛音樂的傳統。這些城市的劇場並不只是作為一個所謂“標誌性建築”讓人從外面來欣賞的, 其演出時間安排通常排得滿滿的。歐洲城市的劇院並不一定追求豪華和大氣, 有的小劇院只能容納二三十個觀眾, 而且一年往往固定演幾場戲, 但演員仍然全情投入, 觀眾也能獲得一次次愉快的精神之旅。

歐洲的樂團和合唱團眾多。著名的樂團有德累斯頓國立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聖彼得堡國立愛樂樂團、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倫敦交響樂團、巴黎管弦樂團、捷克愛樂樂團、斯圖加特室內管弦樂團、羅馬合奏樂團等。在英國的威爾士, 有各種不同種類的合唱團, 其中男聲合唱團就有100多個。柏林有100多個古典音樂演出團體、1000多個搖滾、流行樂隊, 有多達115所的音樂學校, 在音樂專業就學的學生就多達4萬多名, 柏林歌手協會下面有多達220個合唱團, 會員多達1萬多人。歐洲還有很多著名的合唱團, 如德累斯頓合唱團、維也納男子合唱團、布拉格室內合唱團、法國軍隊合唱團等。在歐洲各大城市, 還有獨具特色的少年或童聲合唱團, 最著名的當然是維也納少年合唱團, 它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 現在仍在星期日和其他宗教節日裡高唱彌撒曲。其他像巴黎木十字童聲合唱團、法國佛蘭德斯男童聲合唱團、捷克童聲合唱團、維也納森林童聲合唱團、里昂童聲合唱團、哥本哈根的丹麥皇家少男合唱團等都具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在歐洲很多城市, 都有舉行音樂節的或音樂周的傳統, 如瑞士的盧塞恩、奧地利的林茨和埃森施塔特、法國的普羅旺斯、英國的愛丁堡、德國的多瑙厄申根、波蘭的華沙、義大利的聖莫雷、法國的普拉多。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整個夏季, 到處都有音樂節、戲劇節和藝術節。莫扎特的出生地薩爾斯堡則 (也是卡拉揚的故鄉) 分別在每年8月舉行音樂節, 1月舉行莫扎特周。德國的拜羅伊特音樂節則專門演奏瓦格納的音樂。在雅典, 每年6~7月都要舉行戲劇節, 上演的是古希臘的著名悲劇, 讓人們好像回到了歐洲文明的開端。

歐洲人尊重藝術, 雖然有人拿藝術來“為經濟搭臺”, 但更多的人願意看到乾淨的藝術表演。就在莫扎特的出生地薩爾斯堡, 人們因為不滿以商業利益為目的的音樂節, 於是自覺形成了一個叫“反音樂節慶季”的系列演出盛會與商業性音樂節對抗, “反音樂節慶季”成為了歐洲夏季最受歡迎的夏季青年系列演出之一, 共有多達約150場的戲劇演出、詩歌朗誦、音樂會和展覽會, 這些免費演出往往有著名的藝術家參與, 體現出歐洲人捍衛音樂藝術的純潔性的自覺。在歐洲城市中, 人們除了到劇院欣賞音樂和戲劇表演外, 街頭藝人和狂歡節、嘉年華等活動也為人們提供了欣賞藝術的機會。街頭藝術家是歐洲城市中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歐洲的藝術名城, 如維也納、巴黎、馬德里、哥本哈根等也是街頭藝術家最集中之地。街頭藝術家的大量存在, 正說明歐洲城市居民不僅熱愛藝術, 還具有寶貴的同情心。歐洲城市對這些街頭藝術家的容納, 使得其城市文化的內涵更加豐富。

歐洲城市中以藝術為物件的博物館和藝術館給城市文化增添了內涵。這些藝術館或博物館或者是專門紀念某個藝術家的, 或者以收藏和陳列某些藝術史上的經典性作品作為自己的特色。歐洲的博物館有的以藝術品 (包括設計藝術品) 的收藏和陳列為中心, 有的則以某個藝術家的生平事蹟及遺物的展覽和陳列為中心, 不論哪種情況, 遍佈歐洲城市的眾多的博物館都足以說明藝術對文化的核心作用, 德意志博物館副館長漢斯·馬丁·辛次先生有句話說得好:“一個城市若無博物館, 將會是一個貧瘠的城市。”

歐洲很多城市的博物館和藝術館吸引著遠道而來的遊人。至於那些以文化和歷史著稱的中心城市, 更是以博物館和藝術館的數量和質量而形成城市文化的獨特個性。在荷蘭這個面積僅為41526平方公里、人口僅1480萬的國家裡, 其博物館數量多達600多個。但與瑞士比起來, 荷蘭就顯得要遜色了:在人口只有700多萬的瑞士, 博物館有近900座, 其人均佔有博物館的數量高居世界之最, 在蘇黎士、日內瓦、洛桑等城市, 都有幾十座博物館。倫敦有300多座博物館和美術館, 聞名遐邇的有大英博物館、國家美術館、國家肖像畫博物館、泰特美術館等。柏林有170座博物館, 300家畫廊。馬德里也有79個博物館, 構成這個城市的最大財富的是所謂的“藝術走廊”, 那裡集中了享譽世界的三大美術館:普拉多美術館、提森美術館和索菲亞王妃藝術中心, 是瞭解西班牙美術的必經視窗。在義大利的托斯卡納, 有399座博物館, 數量可謂驚人。就博物館的水平來看, 巴黎的盧浮宮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甚至於也是最有價值的藝術博物館, 其鎮館之寶米洛島的維納斯雕像、勝利女神像、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堪稱藝術的“聖蹟”, 是到巴黎的遊客的必去之所。巴黎不僅有盧浮宮, 還有包括奧賽美術館、蓬皮杜美術館、畢加索美術館、羅丹美術館等在內的180家博物館和紀念館, 2006年6月又新開了一個原始藝術博物館, 而這個館的揭幕是由希拉剋總統主持的, 法國人對藝術的尊重由此可見。雅典的博物館相對數量不多, 但其國家考古博物館卻是世界十大博物館之一, 這與雅典曾經是古代文明的中心有關。

歐洲的博物館種類繁多, 任何凝聚著人類創造力的物件都可以當作藝術品來進行收藏, 對藝術的寬泛理解正是各種專門收藏某類物件的博物館大量出現的原因。布魯塞爾市內博物館林立, 除美術館外, 還有樂器博物館、古代藝術精品博物館等。在維也納, 擁有一些設計藝術方面的博物館, 如武器盔甲博物館、鐘錶博物館、菸草博物館等。在里斯本, 則有馬車博物館和航海博物館。而在倫敦, 則有倫敦交通博物館、戲院博物館、設計博物館、帝國戰爭博物館、茶與咖啡博物館等。所有這些都反映出人們對生活中的藝術元素的重視。

歐洲很多重要城市都是與一些著名藝術家的活動聯絡在一起的。如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是畫家魯本斯的故鄉, 波恩是貝多芬的故鄉, 紐倫堡是畫家丟勒的故鄉, 阿姆斯特丹是凡·高的故鄉, 在這些地方都無一例外地建有紀念大師的博物館。而在一些大師曾經生活過的地方, 也有不少紀念性博物館, 如維也納的貝多芬博物館, 布拉格的莫扎特博物館等。至於像佛羅倫薩這個文藝復興的發源地, 更是因為達·芬奇、米開朗基羅、但丁、多羅太羅、波提切利、喬託等一大批藝術天才在此活動而獲得世界性的聲譽。可以說沒有藝術家曾經在此的活動, 這些城市的文化將黯然失色。

一些不為人所熟知的中小城市也因收藏有重要藝術家的作品而獲得文化上的聲譽。如比利時的布魯日因為佛蘭德斯藝術的代表凡·代克在此留下了珍貴的作品而享譽天下, 根特市因收藏了凡·代克之兄及魯本斯的作品而著稱, 梅切倫的兩個教堂也因收藏魯本斯的兩幅作品而為人所知。

在一些藝術大師的故鄉, 人們在感恩心理和自豪感的雙重驅使下盡其所能地紀念著逝去的大師。在彭斯生活過的格拉斯哥以南的艾洛威, 這個小地方的20多所博物館中的大多數均與他的生活經歷有關, 而彭斯俱樂部更是擁有10萬會員。而在薩爾斯堡, 因為是莫扎特的故鄉, 整個城市幾乎成了一座主題公園。

以藝術為中心的博物館為所在城市增添了魅力, 正是從此意義上說, 有文化底蘊的城市其實就是有偉大的藝術家活動於其中的城市。

部分資料來源:

張黔,歐洲城市文化與城市藝術,甘肅社會科學。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