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由 心徒使者 發表于 綜藝2022-12-05
簡介張向葵和田錄梅透過對自尊、抑鬱和焦慮的調查,發現自尊和另外兩個變數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高自尊的個體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情緒更少,高水平的自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個體出現的過高的焦慮情緒,個體在對社會環境逐步適應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自我價值感,隨著

學習易經文化好嗎

引言

自尊的概念

心理學中關於自尊,眾多研究者從不同的探究方向或觀察角度對自尊的定義發表了各自的看法。自尊的概念最早由美國人

W。James提出,他認為自尊可以看作個體所取得的成功和個體自身期望達到的成就水平之間的比值,比值結果越大,代表著自尊水平越高。Rosenberg認為,高自尊的人對自己的接受和喜愛程度更高,可以更加理性樂觀的看待自己身上體現出的價值。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自尊代表著個體對自我的重要程度的判斷,認為自己的成功的和價值在什麼層次,在多大程度上稱得上是成功的和有價值的。Branden認為,自尊應當包括對自己的自信心和對自身的尊敬態度,自尊代表個體對自身能力的肯定和對自己值得活下去的程度的確信。在Steflfenhagen看來,自尊應當有心理、身體和文化三個方面的因素,心理層面主要指的是自我概念;身體層面指的是對自己外貌的看法,即自我意象;文化層面指的是個體的社會概念。

我國學者黃希庭認為自尊指的是對自身內在價值的判斷和主觀感受,包括體驗到的情緒感受和客體自我對主體自我的認知和相應的評價。張靜對自尊的定義看重個體情緒感受當中積極的因素,認為這部分構成個體的自尊,特別是其中和自我有關的部分。綜上所述,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學者們對於自尊的理解由過去的偏向認知層面,開始關注個體的情感層面,注重個體的內心活動和切身感受,把認識和情感結合起來。所以本文將自尊定義為由認知和情感兩種基本成分構成,認知方面包括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情感包括個體所獲得的主觀感受。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自尊的測卷

(1)

自尊調查問卷

(SEI)該量表一共50題,內含8道測謊題,問卷使用兩點計分,有學校縮寫版、學校版和成人版三個版本。實際測驗中,問卷的得分普遍集中在高分部分,可能是被測試者受社會讚許性影響。此外,問卷當中兩點計分的方法會損失很多資訊,最終的結論是否能反反映被試的實際情況也是不能確定的。

(2)

自我描述問卷

(SDQ)該問卷現在共有三個版本,其中第二個版本被使用的最多,量表共有102道題目,釆用六級評分,在我國的適用性良好,可以用於評定自我概念,但主要用於中學生。

3

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S)該量表屬於自評量表,共10題,包含四個反向測試,採用四點計分,信度和效度都較好,該量表的a係數為0。88,重測信度0。82o可以用來測量個體的總體自尊狀況,優點在於題量少,施測方便省時間,題目的語言表述為陳述句,含義清晰,方便被試明白題意給出答案;對年齡層次沒有具體要求,施測範圍更廣。缺點回答問題可能受到社會期望值的影響。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自尊的相關研究。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在自尊屬於自我係統中比較核心的成分,有不少學者都曾經對自尊進行過研究。弗洛伊德透過觀察患有抑鬱性失調的成年患者,研究這些患者身上有關自尊的表現,結果發現他們具有的共同特徵之一是都具有一定比例的消極的自我評價。大量研究者都認為具有高自尊個體,身心發展的更好,對自身心理狀態的調節能力更強,能夠體驗到更多的愉悅感,因為個體的適應性比較強,因此擁有健康和成功的機率也更大。

相反,自尊水平比較低的個體,患有身心疾病的機率更大,他們體驗到的焦慮情緒更加明顯,加上個體心理調適能力不高,因此個體出現抑鬱、沮喪和不愉快等消極情緒的機率更高。對於不同性別大學生自尊水平的差異,不同學者的研究結果並不統一。蘇倩怡和曾偉楠、莫家琪發現男女性大學生的自尊水平上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但劉小珍等人對大學生群體進行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自尊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且男性大學生的自尊水平顯著高於女性大學生。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關詩情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女性大學生自尊上明顯低於男性大學生,並認為社會文化中有關性別的傳統觀念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張向葵和田錄梅透過對自尊、抑鬱和焦慮的調查,發現自尊和另外兩個變數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高自尊的個體出現焦慮和抑鬱的情緒更少,高水平的自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個體出現的過高的焦慮情緒,個體在對社會環境逐步適應的過程中可以獲得自我價值感,隨著自我價值感的不斷提升,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更高,所體驗到的焦慮也在不斷降低,所以個體適應環境的過程可以認為是焦慮體驗減少的過程。

吳明證和楊福義透過對心理健康和自尊的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胡軍生、李長庚和王登峰對師範學校大學生的研究中也發現了同樣的相關,自尊水平高對於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有益的,可以幫助個體擁有和保持一個良好的身心狀態,有助於減少各種不良的身心症狀。黃敏兒認為自尊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在和周圍事物和人的互動中體驗到的事物或他人對自己的重要程度和價值感,擁有一個較高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自身的焦慮。她也同樣認同個體在適應社會環境的同時可以逐步減少焦慮的看法,並認為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體會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感,同時可以使自身的自尊水平得以提升或保持。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社交焦慮的概念。

焦慮是個體在社會活動中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的體驗,焦慮對於現代社會的人們而言是一個普遍存在的情緒體驗。適當的焦慮水平可以提高解決問題,完成目標得動機水平,激發個體的創造性思維等,有助於正常的心理和社會功能的維持,但是焦慮水平一旦長時間超出個體可以承受的範圍,對於正常的社交和生活都是不利的,包括身心健康水平下降和社會適應功能受損。

過高的社交焦慮,如果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能得到緩解,嚴重的有可能演變為社交焦慮障礙,對個體的正常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會帶來很嚴重的阻礙。即使是低水平的社交焦慮,如果持續時間過長,也會對個體的生活、學習帶來一些輕微的損傷,不利於個體身心的發展和維持正常的生活狀態。郭曉薇認為,社交焦慮是參與社交活動的時候所產生的一種情緒反應,個體之所以會有焦慮情緒的出現,是因為某些社交情境引發了個體的焦慮情緒,此外,這些情緒還有可能伴隨一系列的行為反應。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彭純子認為社交焦慮除了情緒反應以外,還會導致個體極力因為懼怕而避免處於可能引發焦慮的社交情境,所以經常會引發個體的迴避行為,它指的是個體在面臨或者即將要面臨一個或者多個不同類別社交場景的時候,產生的不同程度的梯級狀態的過渡焦慮,產生這種過渡焦慮的原因是個體害怕被他人審視或者評估,同時傾向於認為這種可能的評估大多是負面的。李波等人認為社交焦慮水平高的個體非常害怕出現在陌生的社交情境中或被他人特意觀察,因此當個體感覺到自己可能被他人的著重觀察或者必須要出現在陌生情境中時,個體的焦慮值就會上升,並且對自己的行為表現會非常擔憂,害怕自己會丟臉。

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

在國外的研究中,

Capan。S。E認為社交焦慮水平比較高的個體會盡力去給其他人留下一個好印象,因為這樣可以使緩解自身的焦慮程度。WhitePlains認為焦慮水平比較高的人會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行為方式,刻意壓制自己的一些不良行為,這樣就可以迴避掉很多可能出現的問題。孤獨也和社交焦慮有非常密切的關係。Weber。Hannelore等指出有社交焦慮水平比較高的人會避免主動和他人產生聯絡,也會盡力避免出現在很多社交情境中,如果個體可以在自己的身邊得到更多的支援,他們面對社交情境下的社交焦慮的水平很有可能會降低。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Halford&Foddy為個體之所以有社交焦慮,主要原因是缺乏社交技能,對於社交情境中可能出現的一些複雜情況無力應對,所以會對未知的社交情境產生恐懼感並極力避免出現在未知的社交情境當中。Halford的說法雖然對強調了社交活動中社交技能的重要地位,但是並沒有深入討論引發社交焦慮的更深層次來源。社會交往和互動行為對於個體的日常生活是必要的,但是一定程度的社交技能缺乏和個人性格特質等因素,都會引發個體不同水平的社交焦慮。

大學階段銜接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大學生的人格和價值觀等在這個時期也逐漸完善,對於一些缺乏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更容易在社交活動中受挫,並且事後不能給自己客觀理性的評價,相比於其他同學產生焦慮情緒會更多。郭曉薇經研究認為社交焦慮是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產生的情緒感受,焦慮水平高的人在社交活動中會比低焦慮水平的個體更容易體驗到焦慮、緊張、惶恐、忐忑不安等消極情緒。個體體驗到的焦慮可以分為狀態型焦慮和特質型焦慮,前者是因為聯想到了某些曾經引發焦慮的事件從而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是暫時性的,後者是由於個體的性格特點導致的,比如膽小謹慎性格的人更容易引發焦慮情緒。

高自尊水平對個體的自我心理和諧是否有益?

結語

李波等研究發現產生社交焦慮的原因有可能是因為面對的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比較陌生,陌生情境更容易引發個體產生焦慮情緒,原因是個體會感到自己無時不在接受來自陌生人的評價。對於男女大學生社交焦慮水平的差異,學者蘇倩怡和曾偉楠、莫家琪發現男女性大學生在社交焦慮方面的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而劉小珍等人、王倩芸進行的研究,結果則顯示出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社交焦慮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且女性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水平顯著高於男性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