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挑燈說儒(3)讀書有什麼用?孔子從三個層面給出了答案

由 楚風雋韻 發表于 綜藝2023-01-26
簡介”在這段話裡,孔子針對學生低層次的物質需求,給出了答案:只要做好學問,就有希望進入領導階層,吃“公糧”豈不比親自耕田種地體面

學生及幸福必拒是什麼

【原文】

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論語·衛靈公》)

【譯文】

君子謀求道業,不謀求衣食。耕田求食,“飢餓”卻在其中;好學求道,“俸祿”卻在其中。所以,君子只擔心道業沒有長進,不擔心生活貧窮。

挑燈說儒(3)讀書有什麼用?孔子從三個層面給出了答案

開啟的書

【挑燈說儒】

學生們有一個普遍性的疑問:學了有什麼用呢?

所謂“有用”,表層意思是能不能用所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深層意思是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資,過上好日子。

“學了有什麼用”,是一個古老的新問題,自有教育以來一直存在。學生投身學業,就像商人投資商業一樣,必然重視投資回報,以及回報率的高低。如果沒有回報,或回報率太低,就沒有投資的積極性。

早期的教育,始於原始社會,男人出去狩獵,女人出去採摘,孩子由部落的老人統一照管,順便教他們一些生活常識。

在成年人眼裡,孩子的時間不值錢,花時間學習,是無本生利的好事。即使學不到什麼,也沒有損失,還為大人省了心。

但孩子們可不這麼想,他們的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是沒有價值的,如果學的東西沒有用,還不如去掏鳥窩、捉蛐蛐呢,幹嘛要聽老年人嘮叨?

自從有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學生要完成學業,時間投入比較漫長。例如西周的官學,“八歲入小學”,學程約為七年;“十五入大學”,學程約為九年。從小學讀到大學畢業,前後十餘年,跟今天相當。學生投入這麼多時間,加上無數心血,自然關心回報。學而不知有用無用,豈不是盲目投資?成年人不喜歡盲目投資,怎能要求孩子們盲目投資呢?

從歷史和現實兩方面的經驗,可以得出結論:教育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問題是,怎樣讓學生相信這一結論?

這是家長、老師和社會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也包括解這一惑。

在《論語》中,孔子多次對這個問題作出解答,大致可分為低、中、高三個層面:

低階答案:學習能讓你過上體面生活。

挑燈說儒(3)讀書有什麼用?孔子從三個層面給出了答案

書中的能量

一次,弟子樊遲向孔子提出一個挑釁性的要求:請教我種田吧!

言下之意,您教的這些禮啊義啊信啊什麼的不著邊際,不知有用無用,不如教點實用的技術,還能看見現實的收穫。

孔子冷靜地說:“種田,我不如老農。”

“那您教我種菜吧!”

“種菜,我不如老圃。”

樊遲揚長而去,用無聲的語言表達了自己的反對態度。

孔子雖然修養好,鼻子都快氣歪了。他創辦的是一所頂級私立學校,教授的是成為君子、大人的高階學問,樊遲竟然認為他教的東西還不如種田、種菜技術有用,這是何等的貶低!

孔子對其他弟子大發感慨說:“樊遲真是個小人啊!上面的人好禮,百姓沒有不敬重的;上面的人尚義,百姓沒有不服從的;上面的守信,百姓沒有不愛戴的。假如做到這三條,四方百姓會扶老攜幼來追隨你,哪用得著親自耕田種地呢?”

在這段話裡,孔子針對學生低層次的物質需求,給出了答案:只要做好學問,就有希望進入領導階層,吃“公糧”豈不比親自耕田種地體面?

孔子的話,絕非輕視農民和農業,只是針對學生心理,投其所好,透過對士、農兩種生活方式進行比較,讓學生產生向學之心。

中階答案:學習能讓你成為棟樑之材。

挑燈說儒(3)讀書有什麼用?孔子從三個層面給出了答案

插上肢膀

人的需求處於不同層次,有的人很物質,有的人則不然。例如,一個窮怕了的人,可能滿腦子想的都是賺錢賺錢賺錢、發財發財發財;而一個生活優渥的人,賺錢發財的衝動就沒那麼強烈。

當然,人的需求不是由貧富簡單區分,志向遠大、心懷天下的貧家子弟很多很多,貪圖享樂、不思進取的富家子弟也很多很多。一個人的需求層次,主要取決於其志向修養。

在物質需求之上,有歸屬需求,也有尊重需求。當一個人衣食無憂之後,就希望活得有愛、有面子,希望“活出個人樣”。對這類人,需要對症下藥,提高激勵層次。

孔子開導說: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意思是說:君子不能憑小道受到賞識,卻能承擔大任;小人不能承擔大任,卻能憑小道受到賞識。

孔子傳授的是大學問,主攻意識形態、基礎理論,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孔子學校四門主課。雖然也教射箭、御車等實用技術,但它們只是“小道”,是副課不是主課,孔子學校的教育目標也不是為了培養老司機和狙擊手。

在社會上,搞意識形態的,搞基礎理論的,往往不如搞技術的吃香,工作也不好找。學生為飯碗考慮,可能覺得學這些高大上的理論,還不如學點實用技術,畢竟當待業青年的滋味不好受,裡子、面子都沒有。

孔子開導弟子們:雖然專業技術人才更容易得到老闆青睞,但有智慧、有道德、有使命感的君子,才是社會的棟樑之才。透過學習,插上思想的肢膀,你會飛得更高。

高階答案:學習能讓你成為精神富豪。

挑燈說儒(3)讀書有什麼用?孔子從三個層面給出了答案

無題

孔子學校以培養高階人才為目標,“為政”是儒學的重點課程。但社會就業形勢不好,大部分領導崗位被貴族壟斷,管理崗位也被其親信所瓜分,寒門子弟的擇業空間很小。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走上領導、管理崗位的人寥寥無幾。在“孔門十哲”中,仲弓、子有、子路都做過季氏宰,也就是季氏封邑的主官。子我做過臨淄大夫。子貢是大商人,曾擔任魯國使者。子夏做過莒父宰,子游做過武城宰,也就是莒父、武城的縣令。子騫“不事大夫”,是有機會做官而主動拒絕的人。其餘兩位,顏回早死,伯牛身患惡疾。從“十哲”的情況看,入職率很高,但擱到三千弟子裡,個位數的百分比都不到。

當然,也有一些賢弟子像孔子一樣,成為傳道授業的儒學宗師。

那其他人怎麼辦?學了好多年,找不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只能重操舊業,或務農,或做工,或經商,或從事雜業。

在這些擇業無門的人心裡,“學了有什麼用”的疑問特別強烈且真切,絕非無病呻吟,不識愁味強說愁。

對此,孔子給出了終極答案:

讀書是為了豐富思想、改善觀念、調養性靈,提升素質

,不是為了找飯碗。種田能填飽肚子,卻難免精神的飢餓;讀書能充實精神,收穫自在其中。

對孔子的說法,後人形象地概括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讀書本身就是收穫,讀書的樂趣,就像愛財的人撿到金子,好色的人遇到美人。

如果你感受不到讀書的樂趣,是因為智如幼童,不瞭解“金子”的價值,不懂得欣賞“美人”。那更應該讀書益智。孟子說,“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把書讀好了,治好了蠢病,再開啟書本時,自然一眼識得黃金屋、顏如玉。

富有,從來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只不過物質的一面被人們過分強調了,精神的一面被忽略了。這種忽略,在短缺經濟時代問題不突出,餓肚子的時候感受不到精神的飢渴。而一旦物質豐富了,肚子填飽了,精神飢渴就成了主要問題。

據權威媒體反映,我國精神類疾病人數已經超過一億。

對很多人來說,

窮不死,餓不死,空虛無聊,生不如死。

當“精神乞丐”越來越多的時候,“集體焦慮”這種社會病也出現了。

怎麼辦?

對社會來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對個人來說,在學習中求知,在實踐中求智,讓精神充實起來,才能真正活出高品質、高幸福指數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