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由 科普中國 發表于 綜藝2023-02-05
簡介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我們可以發現,與原版對比,無論是哪種任務中,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記憶偏差,研究者認為這不僅僅是知覺和短時記憶導致的,曼德拉效應還會在長時記憶的回憶過程中發生

星座準確嗎?

最近網路上掀起一股記憶大爭論,很多網友堅信早年在語文課本中學習的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而教材上卻清清楚楚地寫著“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人教社也出面迴應,

自從 1961 年收錄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課文以來,歷套教材文章一直都是“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為此番疑問蓋棺定論。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圖片來源: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語文

但這不禁引起網友們的思考,為什麼這麼多人會集體性出現記憶錯誤?

我記錯了?

其實是“曼德拉效應”!

實際上這種集體性出現記憶錯誤並不是一個新鮮的現象,心理學上將此稱為

“曼德拉效應”

(The Mandela Effect),指的是大眾對歷史的集體記憶與史實不符,來源於 2013 年南非總統曼德拉去世時,許多人表示在自己的記憶中,他早已在 20 世紀 80 年代已經在監獄中離世。而當 2013 年曼德拉去世新聞釋出時,世界各地的人都發現自己對曼德拉的記憶出現了混亂。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納爾遜·霍利薩薩·曼德拉,圖片來源:nationalgeographic

此外,曼德拉效應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廣泛出現,例如

《愛我中華》的歌詞“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但很多人認為是“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

在埃及,法老圖坦卡門的面具上是一條眼鏡蛇和一隻禿鷹的頭,但很多人都記得是一條或兩條蛇;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相簿版權圖片,不授權轉載

歐美國家的專業術語“日光節約時間”,很多人記得是“day light savingstime”,但實際上是“day light saving time”,後面兩個單詞是不一樣的……

為什麼會出現曼德拉效應?

我國心理學專家汪辛東認為,曼德拉效應是由於一個人發生記憶偏差並口口相傳,導致其他對事件事實並不瞭解的人因此受到誤導,時間一長,眾多被誤導者由於記憶偏差,將聽說的訊息誤作為自己的親身經歷。

而 2021 年一篇發表在國外《心理科學》學術期刊的研究論文則

用實驗的方式證明並解釋了曼德拉效應

(英文縮寫為 VME,Visual Mandela Effect)。

這項研究由一系列的實驗組成,研究者先是證明了相似的圖片確實會引起曼德拉效應,亦即被試在很確信的情況下,依然選擇了錯誤的目標圖片。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MouseView”的知覺實驗方法,類似於刮刮樂,把一張呈現在電腦螢幕上模糊圖案,用滑鼠塗抹,逐漸使其變得清晰,接著觀察 5 秒後,從 2 張圖片中選出剛剛看到的圖片。

研究者透過對比不同圖片的特徵,發現圖案的相似性和其中含有的背景故事,是引起曼德拉效應的原因之一,跟我們所知道的一樣,往往

發生記憶偏差的資訊,都是大部分一致,只是在細節上有所差異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但曼德拉效應只是因為知覺和短時記憶的原因導致的嗎?研究者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用一系列被大眾廣泛熟悉的圖案,繼續設計了一個基於熟悉度的繪畫回憶測驗。例如,如果被試對皮卡丘的熟悉度較高,就要求被試者直接畫出一個皮卡丘,如果熟悉度較低,則先看一張皮卡丘圖片,再畫出一個皮卡丘。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者對影象資料進行了分析,結果如下圖所示:

“是人”還是“斯人”?到底是誰“篡改”了你的記憶?

可以從箭頭處看到一些細節上的錯誤。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我們可以發現,與原版對比,無論是哪種任務中,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記憶偏差,研究者認為這不僅僅是知覺和短時記憶導致的,曼德拉效應還會在長時記憶的回憶過程中發生。

最後,研究者總結認為,曼德拉效應不太可能只用單一的原因來解釋,其中一種解釋是由於人們所接收到的資訊本身就

存在一些細節容易被混淆或忽略

,而這些容易被混淆或忽略的細節就變成了大腦中的認知與事實之間的資訊差,人們只能用大腦中已有的圖式資訊來填補資訊差,從而導致了曼德拉效應。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們對事實或物品本身的記憶,在一段時間後

與其他事實或物品的記憶整合在一起,形成了記憶源頭的混淆

,導致人們在提取記憶時,提取的已經不是當初記住的事情,而是經過多方資訊整合以後的事情,這才導致了記憶偏差。

但需要注意的是,

“曼德拉效應”是一種集體記憶偏差,不是個體記憶偏差

。在一些問題上,如果只有個人記憶出現錯誤,並不能被稱為“曼德拉效應”,一定是像“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這種

集體性記憶偏差才可以被稱之為曼德拉效應

總的來說,曼德拉效應確實是存在的,而且是人類所共通的一種特點,但這種記憶偏差的真正發生原因還需要未來科學的驗證。

曼德拉效應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曼德拉效應是我們很難避免的一種現象,因為大腦並不能準確地記住全部的事實和細節,在當今的網際網路時代,每天的資訊量非常龐大,相比之下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容量和記憶時間顯得極為有限,甚至我們的記憶都在被所謂的“熱榜”所佔據,這也是“網際網路的記憶只有7秒”說法的一種由來。

我們不僅記不住那麼多,而且還會遺忘,記憶還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大腦自動整合修正,不斷更新,這就給謠言和以訛傳訛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們要

注重求證

,不僅是在自己在引用經典知識的時候要尊重原文,並且在參與事件討論時更為審慎,對於他人的觀點要有質疑的態度、求證的思想,避免以訛傳訛,防止曼德拉現象。

你有遇到過哪些曼德拉現象?請留言告訴我們吧!

參考文獻:

[1] Prasad, D。, & Bainbridge, W。 A。 (2021)。 The Visual Mandela Effect as evidence for shared and specific false memories across peopl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 Bainbridge, W。 A。 (2017)。 The memorability of people: Intrinsic memorability across transformations of a person’s fa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43(5), 706。

[3] Bainbridge, W。 A。 (2019)。 Memorability: How what we see influences what we remember。 In Psychology of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Vol。 70, pp。 1-27)。 Academic Press。

[4] French, A。 (2019)。 The Mandela Effect and New Memory。 Correspondences, 6(2)。

作者|陳宇峰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研究生

稽核|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