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由 美食世界觀 發表于 舞蹈2021-06-16
簡介第二段穿插是抒情性的,帶有一點憂鬱和沉思的色澤,起先它由雙簧管和單簧管溫柔地呼應,有牧笛的效果,具有十足的田園風味,後來則轉為獨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答,更加富有表情,但最後這主題單獨由小提琴陳述時,又帶有一點深深的憂戚的印記:繼樂章的基本主

連德勒舞曲小提琴是什麼大調

柴可夫斯基的這首經典小提琴協奏曲在

1878

3

月客居瑞士的一座小城時,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寫成,翌年,在紐約首次演出。柴科夫斯基原先把這部作品題獻給當時在彼得堡音樂學院擔任小提琴演奏課教授的德國小提琴家奧爾

(L。Auer, 1845-1930)

,本來希望由他在俄國首次演出;但是,由於奧爾雖然高度評價這部作品的許多優點,同時又認為其中有一些地方不便於小提琴演奏,也有悖於絃樂器作品的形式,這部作品就此給擱置了兩三年。到

1881

年底,維也納小提琴家布羅茨基

(A。 Brodsky, 1851-1929)

克服了這部作品的一些技術難度,先在維也納、隨後又在倫敦和俄羅斯各地成功地進行演出,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這部作品的題獻,把它獻給熱情介紹這部作品的布羅茨基。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柴科夫斯基在這部作品中,把一些民族民間音樂的形象給以高度的藝術體現和典型化,其中一些不尋常的音調,深刻的戲劇性和感人的抒情詩,雖然一時不為人們所理解,甚至招來一些非議,但它終於還是逐漸地吸引了廣大音樂社會的注意和歡迎,成為俄羅斯和世界小提琴藝術的古典範作之一,它的地位足以同貝多芬、門德爾松和勃拉姆斯的同類作品相媲美。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01。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 I。 Al

01。 Tchaikovsky -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35 - I。 Al

17:46

來自美食世界觀

這首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結構特別宏偉,具有多樣化的旋律音調、精緻的動機發展以及豐富的概括性形象,它的中心內容可以說是活躍的生活現象和明朗的感情表達,充滿了一些傲氣盈滋的勇武樂句和肯定生活的激奮人心的力量。這一樂章基本上用古典協奏曲的嚴格形式寫成,樂章的引子由樂隊奏出:

這個主題純樸、安詳而宏偉,從容不迫地進行著它那動人的訴述,但是這流暢自然的進行並沒有維持多久,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節奏明快的動機,它的力量在不斷增長,可以明顯地感到一種緊張的活動,彷彿陷入沸騰的生活的旋渦中一般。這是為樂章基本主題的呈示預先進行的準備,當這種塵世的喧囂逐漸平息下來時,獨奏小提琴便羞答答地奏出一個宣敘性的樂句,直接把音樂帶入奏鳴曲形式呈示部的

第一主題:

獨奏小提琴奏出的這個主題,具有最多方面的特性,它的音調貫穿著整個樂章。特別是在連線段、發展部和華彩樂段中,使音樂有可能獲得了交響性的發展。起先,在樂隊輕淡的伴奏下,它顯得十分清新,像是一種抒情的即興獨白,氣息寬廣而溫暖,但它同時又含有節奏活躍有力的動機、更為柔和而圈順的歌唱性樂句、詼諧性的下行音調和舞蹈性的斷續音型

——所有這些,都有助於充分揭示主題所蘊藏的豐富內容,並使作者得以有時強調音樂形象的這一方面,有時又最大限度地發揮原來才只有一點暗示的另一方面。不難看到,這主題在最初的陳述中已經透過移高八度的方式,而使小提琴的音響更加明亮,還加進一系列和絃以增強音量,逐漸變得更加活躍而有力。之後,在活躍的節奏型的推動下,出現了典雅的小提琴樂句的急速賓士,主題中最活躍的因素這時候在樂隊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發展,音樂轉為熱情而衝動,掀起了一陣熱潮,待到它重又回到原來那誠摯的抒情詩中時,

樂章的第二主題也隨著出現了:

樂章的這第二主題轉入屬調,它充滿溫暖的柔情,但有點傷感。不過,同前一主題一樣,它的抒情的基調又帶有一種內在的戲劇性的巨大緊張度;在它的三次反覆呈示之後,便以不可遏制的力量急速向前;小提琴聲部的一些技巧性樂句,使這沸騰的毅力在這裡得以佔居優勢地位。隨後,呈示部以樂章第一主題的再現作為結束,這時,它具有全新的形貌,由全樂隊強有力地奏出,充滿著趾高氣揚的歡樂感情,像是一首凱旋進行曲,又像是一首莊嚴行進的波羅涅茲舞曲。

樂章的發展部從獨奏小提琴重新進入並以變奏的方式發展樂章的基本主題開始,這時候,由於主題在連續不斷的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中進行,顯得特別勻稱、輕快,它編織出的似斷似續的典雅樂句,顯然具有詼諧曲的許多特點。不多久,隨著力度的不斷增漲,重又引出樂隊全奏的第一主題,然後轉入樂章的華彩樂段。

柴科夫斯基在這部協奏曲中,並沒有仿照一般的習慣把這個樂段放在樂章的近結束處,而是用以作為發展部到再現部之間的過渡;而且,他在保持華彩樂段的技巧性外貌的同時,又有機地結合進樂章的所有素材。在這裡,樂章的基本主題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體驗的一些新的歷程,特別是當第二主題以全新的面貌出現時,好像表現出一種惱人的痛苦似的。但是很快地,情緒又轉明朗,這是再現部的開始——樂隊柔和地奏出樂章的第一主題

長笛

,而獨奏小提琴起先只是以一些顫音為之陪襯,稍後才接奏這基本主題,讓它重又寧靜而莊重地放射出它原有的明朗的光輝。最後出現的一段尾聲,生機勃勃,飽滿有力,小提琴的技巧性樂句和整個樂隊的強有力的音響匯合成一首莊嚴的頌歌,為這一樂章作出樂觀的結論。總的說來,從戲劇性的衝突和發展,透過一些折磨人的沉思和猶疑,以及小心翼翼的探索,一直到意志的衝動和得意揚揚的勝利情緒的表達,這就是這一樂章的基本內容。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第二樂章一共寫過兩稿,作者認為第一稿過於冗長,而且過於嚴肅、深沉,它那崇高而悲慼的形跡也未能同前後樂章構成必要的對比,因此柴科夫斯基把它作為一首獨立的小提琴獨奏曲處理,取名為《沉思》。現今這首協奏曲所採用的第二稿,叫做”小歌”,它像一首美妙的小型浪漫曲,一篇真率、樸質無華的抒情詩。

如果說,第一樂章的音樂的特點,在於柔和、抒情的形象同活躍和時而是英雄性的形象的輪番交替的話,那麼,相反地,這第二樂章則保持著情緒的統一,整個樂章滿是溫柔和抑鬱,雖然有點傷感,但它始終是非常親切的。這一樂章用三段體結構寫成。樂章開始時有一小段簡樸的樂隊引子,接著獨奏小提琴(帶弱音器

,便在樂隊的非常透明的伴奏背景上,格外輕柔地奏出樂章的基本主題,它的旋律進行悠緩而情深,一直流入聽者的內心深處

這支旋律由獨奏小提琴連續反覆三次,在它第三次陳述中因有絃樂器聲部的一些襯腔加入,產生了一些新的色彩,最後這第一大段便以長笛和單簧管接奏主題作結。在樂章中段,情緒好像變得稍徽激越一些,獨奏小提琴的旋律也變得更為寬廣、多樣,併為一些朗誦式的音型所豐富,但是一般說來,這種對比並不強烈,它依然完全保持原有的抒情氣質,也不喪失優鬱的色彩。

當樂章基本主題再現時(第三段

,樂隊中個別聲部有更大的獨立性,獨奏小提琴的憂鬱的旋律在同單簧管和長笛的對答中又進一步豐富了音樂的形象。最後,獨奏小提琴靜息下來,引子中木管樂器的旋律又出現,音量逐漸減弱,但是音樂並沒有結束,它不間斷地轉入最後樂章——就好像是個人的內心體驗

第二樂章

融入人民生活的寬闊場面

第三樂章

似的。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最後樂章以其大膽的、技巧高超地發展的畫面,作為整部協奏曲的終結,整部作品的構思正是在這裡才完全披露在聽者的面前。樂章一開始,音樂便突然加快速度,在各個不同樂器中出現一些節奏明快的短小動機——這是終曲的前引,樂章的基本主題就是從這裡的節奏核心孕育出來的。像第一樂章那樣,在獨奏小提琴帶出樂章的基本主題之前,先出現一小段即興演奏式的樂句,但是第一樂章的這一樂句是嚴肅、若有所思和從容不迫的,而在這裡則是快速度的,明顯帶有民間節日即興演奏的特點

這裡有引子中的節奏型,有響亮而寬廣的小提琴和絃,有長時間幾乎圍繞著同一個音上上下下的音型,但就是樂章的基本主題遲遲不肯露面。不過,正也就是因為這樣,當主題終於出現時,聽者也就特別感到喜悅和滿足

這一樂章用迴旋曲形式寫成。樂章的這一基本主題是——首俄羅斯舞曲,描繪一種嘈雜喧囂的歡樂景象,從它的舞蹈節奏和聲音的激流中好像就可以聽到人群的喧譁和舞步的響聲一樣,或者換句話說,這就是活躍的節日遊樂本身。當時德國一些評論家對這首協奏曲的一些刻薄的非難,顯然也是針對這一樂章的特別濃厚的俄羅斯鄉土氣味而發的,不過,像這樣的民族特點,儘管有人認為鄙俗,但它卻為許多進步藝術家所器重和珍視。這首迴旋曲還有兩個插段,其中一個也是舞蹈性的,也是純粹斯拉夫的形貌,它的旋律的前半部分以模仿民間樂器風笛的五度持續低音為背景,具有一種剛勇、強悍的特性,後半部分是一個短小的動機的不斷反覆,有一種俏皮的詼諧性格。總的說來,這個旋律更像是烏克蘭的,它同柴科夫斯基用入他的《第二交響曲》和《第一鋼琴協奏曲》中的那些烏克蘭民歌有很多共同的特點。

第二段穿插是抒情性的,帶有一點憂鬱和沉思的色澤,起先它由雙簧管和單簧管溫柔地呼應,有牧笛的效果,具有十足的田園風味,後來則轉為獨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的對答,更加富有表情,但最後這主題單獨由小提琴陳述時,又帶有一點深深的憂戚的印記:繼樂章的基本主題和兩個插段之後,又是這些主題素材的依序再現,但是都有一些變化和重新整理

第一個插段的主題不但從

A

大調轉為

G

大調,而且其中那歡快的舞蹈曲調的變奏也相當多樣而有趣,獨奏小提琴有時出現主題的酸澀的八度進行,有時突出民間樂器表演的變奏特點,有時用泛音來表達笛聲的效果;至於第二個插段,除了原先互相呼應的雙簧管和單簧管外,還加進了長笛和大管,而且旋律在獨奏小提琴聲部的訴述,也比前哀怨、深沉,好像在訴說人世間的苦難似的。最後音樂掙脫了這暫時的徘徊,重又回到歡樂的舞蹈主題上來,並直接轉入技巧輝煌的尾聲,以此結束這節日歡騰景象的生動描繪。

上次介紹了多名著名小提琴家演奏的版本,今天是Leila Josefowicz

約瑟芙維茨在1994年錄製的版本,她成名較早,十歲便上美國

NBC、PBS電視表演,1994年16歲與馬里納、聖馬丁合作,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的精彩絕倫至今仍讓很多人印象深刻。

約瑟芙維茨跟隨名師林肯(Kafhy Linke)學琴。

後從裡普謝夫(Robert Lipseff)學習5年。

隨後進科蒂斯音樂學院、師從布勞斯基(Brodsky)及拉雷多(Laredo)。

在古典音樂界素以令人驚歎的技巧、表現力而有“女海菲茨”美譽。

柴可夫斯基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