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舞蹈首頁舞蹈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由 小妖人物誌 發表于 舞蹈2021-08-31
簡介不管是陶淵明還是梭羅,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相同的生活方式

瓦爾登湖有幾部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創作的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這篇文章寫於陶淵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這篇文章除了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更表達了陶淵明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汙的精神。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所寫的一本散文合集。這本書共由18篇散文組成,在四季迴圈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

《歸去來兮辭》成書時間在公元405年,而《瓦爾登湖》的成書時間是在1854年。相差了一千多年,中國和美國兩個不同的國家,卻有人有著相似的歸隱念頭。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雖說,山川異域,中國和美國有著不一樣的文化背景和習俗,而且成書時代也有差別。可是這兩本書在“歸隱”的這個選擇上都表現了極大的相同。這就不能說是一種極大的巧合了。

或許,在面對同一種生活方式的時候,是少部分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以及為了遠離社會所做出的一種妥協。

一、不同的成因,相同的選擇

不管是陶淵明還是梭羅,兩個人都在某一段時間裡選擇了離開原有的生活節奏,去重新選擇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在我看來,其實這更像是在面對不喜歡的生活方式的時候,選擇遵從內心,走另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1、

陶淵明"被迫"選擇田園生活,並在田園生活中度過餘生

陶淵明經過重重的難關,經過了一系列的考試,終於成為了官員。可是,在任上十三年,他發現他內心的理想卻並沒在官場上實現,反而看到了官場上一些黑暗的地方,因此,他內心萌生了辭官的想法。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從這可以看出,陶淵明為了逃離不喜歡的環境,而選擇了另外一種不合大流的生活方式。在眾人眼裡看來,在朝裡謀個一官半職,已經是一個極好的差事。而不管哪個朝代,肯定也會遇到讓自己不開心的事,不至於辭官。

可是陶淵明就如同在職場被壓迫已久的員工一樣,不辭官就要崩潰。因此,辭官後的他回到家裡,猶如小鳥出籠一般的歡快。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遊。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特別是體驗在家彈琴讀書的日子,陶淵明感受到了田園的美好。更不願回那個讓他心煩的日子了。從此,他的餘生,就在讀書、彈琴中度過,而他也被稱作是遠離官場的“隱士”代表。

2、

梭羅主動選擇田園生活,卻待了兩年迴歸城市

《瓦爾登湖》成書的時間在1854年,剛好是19世紀中期。那個時候,美國正處於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轉型的初始階段。那時候大部分人都追求工業的大力發展,因此許多人會砍伐樹木來充作工業的發展。

久而久之,人們的心開始浮躁了。他們一心只追求經濟和金錢的發展,聚斂財富成為了人們生活的唯一目標,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可以不顧一切。人們的瘋狂、貪婪、霸佔有限的自然資源,開墾荒地的同時,卻忽略了大面積的森林也隨之消失。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因此,不滿於當時的梭羅,來到了瓦爾登湖旁邊。自己動手搭建屋子,過著不隨大流的“隱居”生活。而他的目的除了是實驗人可以脫離工業社會多久,更多的是想呼籲人民不要忘記往前奔跑的時候,因為一時的私慾,造成了日後的後悔。

可惜的是,梭羅在瓦爾登湖旁住了兩年就回到城市。隨後,他的餘生是在城市裡度過的。而那段瓦爾登湖旁邊的美好時光對他來說,或許也只是一個實驗般的呼籲。

有時候,我會覺得,梭羅雖然選擇在瓦爾登湖旁邊生活。可是他的初心卻和陶淵明不一樣。陶淵明因為忍受不了官場生活,所以選擇終身不再進入官場。梭羅討厭工業社會,卻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理論而選擇自給自足。雖說,都是歸隱,可梭羅卻依舊難逃城市繁華的誘惑。

二、不同的時代,相同的不滿

梭羅和陶淵明生長在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國度。可是,在面對著逐漸發展,並且已經成型的社會。陶淵明和梭羅都採取了相似的舉動。而這種舉動,其實是他們對所處社會的一種不滿和抗議。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1、

陶淵明不滿當時官場的政治黑暗,選擇"採菊東籬下"

先說說當時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魏晉時期。而陶淵明則出生在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的鼎盛年代、。那時候,高門士族壟斷了高官要職,庶族寒門則遭到無理的壓抑。

雖然陶淵明的曾祖陶侃以軍功作過晉朝的大司馬,但因為本身並非高門士族,陶侃在朝堂經常被辱罵嘲諷。而到了陶淵明時代,家道衰落,他自然更得不到社會的重視。恰巧,這時東晉政治又極端腐敗,王公大臣忙於爭權奪利,不斷地互相傾軋和殘殺。

陶淵明29歲出仕,在以後的10多年裡,他幾次做官,卻不過是祭酒、參軍一類的小官。對陶淵明來說,他的抱負沒有辦法在官場上發展的同時,還必須委屈自己,和別的官場人物周旋。甚至還要討好他們。這種骯髒的情況使他感到十分痛苦和恥辱。因而幾次辭官回鄉。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公元405年秋天,由於叔父陶夔的引薦,他成為了彭澤令,當彭澤令八十多天的日子裡,剛好他的上司要過來巡查,屬吏告訴他應束帶接迎。陶淵明感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問鄉里小兒。”於是當天就解緩去職,結束了仕途不定的生活,重新堅定的走上了歸隱的道路。

由此可看出,陶淵明從當官,到辭官,再到決意歸隱,他猶豫了很久。而這,也是他在《歸來去兮辭》中,描寫的一段對於是否辭官猶豫的情景。

對陶淵明來說,他沒有辦法接受當時已經腐敗的環境。而這種環境和他從小受到的教育和理念是截然相反的。因此,他只好選擇迴歸田園。

2、 梭羅不滿當時工業社會的快速發展,選擇"迴歸初心"

《瓦爾登湖》成書時間大約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讓許多人沉浸在機器代替人工的愉悅中。而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為顯著的發展就是“電”。許多工廠利用電來製造了許多機器。可是,內燃機等工業機器的使用,離不開石油。也因此,開採石油成為了當時的重要事情之一。

雖然石油在當時比較容易開採,可大肆開採石油,卻會導致環境的汙染。大量的石油開採和環境破壞,導致森林覆蓋率急逸下降,水土流失日益嚴重,生物的多樣性不斷減少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使得整個自然生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與汙染,而人類自身的生存環境也變得岌岌可危。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梭羅不滿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他決意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人們,我們大多數現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種物質需求所困,失去了精神追求,過著物慾的生活。我們有許多人幾乎很少去關注在那些瑣碎的個人利益和活動之外的事物。許多人的精神活動過於侷限,只關心物質生活和感官享受,而用梭羅的話來說,我們這樣的生活不能稱為“真正的生活”。

總結說來,我們為了所謂的金錢和名利,而每天想著賺錢。可是,我們賺錢是為了讓自己生活的更好。但賺了很多的錢的我們卻忘了,我們的初心是讓自己活得更好。可我們卻在金錢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

三、“歸隱”的背後,所代表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不管是陶淵明還是梭羅,他們都選擇了一種相同的生活方式。可是,這種相同的歸隱方式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卻是不一樣的。

而這種殊途同歸的生活方式背後,其實是當時的人們對這種方式不同的看法,而這種看法也築造了不一樣的文化內涵。

1、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們的精神歸宿

說起陶淵明,他對後世的影響,除了是在詩詞上,更多的還是後世許多士大夫們的精神歸宿。

對後世來說,陶淵明除了是一個詩人之外,更是當時典型計程車大夫形象。而他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士大夫們的精神歸宿。

對後世來說,當他們對現實感到失望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並用陶淵明安慰自己。白居易、辛棄疾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不僅如此,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也成了士大夫們保護自己的精神堡壘,在這座堡壘裡,士大夫們可以擁有自己的小世界,擁有著自己人生的自由權利。

2、 梭羅是工業社會人們對曾經慢生活的嚮往

其實梭羅更接近於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李子柒。在工業社會的我們,一直努力想著讓自己的生活更方便,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去賺更多的錢。但是,我們已經習慣了忙碌,也逐漸在忙碌的過程中忘記了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可是,《瓦爾登湖》的出版,讓人們重新開始思考,到底什麼才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是生活、還有我們生存的環境。錢,永遠都賺不完。可是,如果我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我們可能連最寶貴的生命都要失去了,更不要說賺錢了。

我想,梭羅的出現,是為了重新提醒大家,不要為了金錢而忽略了自己。也不要忘了我們賺錢的初心。這,或許是梭羅告訴我們的哲理。

《歸去來兮辭》《瓦爾登湖》:相隔千年中西文化下的“歸隱”

結語:

《歸去來兮辭》和《瓦爾登湖》雖然都是不同國籍和不同年代出版的作品。可是相同的“歸隱”,卻是兩個作者對於當時社會的黑暗,而委婉發出的抗議和無奈。而這些抗議和不滿的背後,卻也值得讓我們反省,我們是否受到了現實世界的誘惑,而丟掉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