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石榴紅裡說家鄉·苗族】楊發獻:好日子比黃粑還甜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美食2023-01-30
簡介化屋村,又叫化屋基,意思是“懸崖下的村寨”,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位於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東風湖北岸,屬二水(鴨甸河、六圭河)交匯、三縣連界的河谷地帶,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間,素有“雞鳴三縣”之稱,景觀壯麗,清代成寨

碼包穀是什麼意思

編者按: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才能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民族團結進步之花才能長盛不衰。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黨的十八大以來,居住在貴州的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各民族同胞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譜民族團結情,創造了意義非凡的“黃金十年”,創造了屬於貴州的發展奇蹟。大家共同感受新時代的新生活,期待新時代的新發展。

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創造明天。多彩貴州網推出“石榴紅裡說家鄉”系列口述類融媒體報道,請出貴州18個世居民族中的18位青年學子,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眼中的家鄉變化,展現新時代的奮進貴州。

·

【青年名片】

姓名:楊發獻

民族:苗族

家鄉: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化屋村

我叫楊發獻,土生土長的95後苗族小夥子,我的家鄉在化屋。

化屋村,又叫化屋基,意思是“懸崖下的村寨”,隸屬於貴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鄉,位於百里烏江畫廊鴨池河大峽谷、東風湖北岸,屬二水(鴨甸河、六圭河)交匯、三縣連界的河谷地帶,海拔870米至1360米之間,素有“雞鳴三縣”之稱,景觀壯麗,清代成寨。全村總面積8。2平方公里,居住著苗、彝、漢三個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比96。7%,是新仁鄉乃至黔西市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

【石榴紅裡說家鄉·苗族】楊發獻:好日子比黃粑還甜

湖中心視角的化屋碼頭、同心廣場、苗寨

2006年前,化屋村還是一個“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村寨。

我清晰地記得,有一次陪姐姐一起去新仁鄉鎮趕集,徒步走了將近3個小時。必經的手扒巖是一段很陡很窄、沿山上行的山路,剛下過雨的路上,低窪全是積水、黃泥和甩滑的足跡,每一步都只能選擇好一點的落腳點才能艱難前行。路上來往的趕集人,有用揹簍背肥料回來的,有從家裡背柑橘、小黃姜、雞鴨鵝到集市去賣的。

還有一次,嘴饞的我為了一碗想吃的糯米飯,要求爺爺帶我去隔壁鄉鎮大關趕集。那一次走水路。坐著轟鳴震耳的客船,花上1小時才到八仙洞碼頭,再走走停停爬過八仙洞的臺階,到達大關鎮街上,路途耗去兩小時。

自從化屋村的盤山公路通車以來,我們去往新仁集市的時間只需半小時。2016年7月貴黔高速通車後,化屋去黔西市區的時間也從原來三至四小時縮短到1小時,去貴陽的時間則從原來七八個小時縮短到一個半小時左右。

路通了,村裡來的人多了。

【石榴紅裡說家鄉·苗族】楊發獻:好日子比黃粑還甜

化屋村盤山公路

來化屋村旅遊的、創業的……隨著這個美麗鄉村的神秘面紗被一層層揭開,走進村子的遊客越來越多,在外務工的返鄉青年也越來越多,化屋村開始“火”了起來:目前,39家農家樂、21棟民宿、42艘遊船,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化屋、仁慕、東風、群益等四個村成立聯村黨委,透過發展黃粑、黃姜、黃牛等“三黃”產業,建成2個日產1000公斤的黃粑廠,種植黃姜400餘畝,養殖商品黃牛400頭,還發展起苗繡、蠟染等產業。

隨著產業發展,我們的幸福感也大大增加。2021年,我們村累計接待遊客70多萬人次,人均純收入達到1。9萬餘元,比2012年的2450元翻了近7番。

【石榴紅裡說家鄉·苗族】楊發獻:好日子比黃粑還甜

化屋村易地搬遷安置點

村民房屋從漏風漏雨的茅草房,變成了一棟棟漂亮的小洋樓。以前夜間照明靠煤油燈,做飯靠燒柴禾或煤,吃的頓頓是“包穀飯”“酸菜”和“土豆”,傢俱是幾塊不成樣的木板隨意拼接而成,衣服是大的穿了給小的穿,如今吃穿不愁,水電通到家家戶戶,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樣樣俱全。以前,村裡沒有一家買得起摩托車和汽車,如今很多村民“呲”地一溜煙,騎上心愛的小摩托,開起小汽車。

山鄉鉅變,我們的日子比黃粑還甜。

原標題:《【石榴紅裡說家鄉·苗族】楊發獻:好日子比黃粑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