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由 低霧空間 發表于 音樂2023-01-01
簡介英國觀眾終於明白了,那些出現在布拉格大街上的蘇聯軍人,與這些在演出大廳中的音樂家是兩種不同的人

只是我們一路上都在沉默什麼歌

S

p

o

t

i

f

y

A

p

p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這張偉大的專輯由BBC所錄製

S

p

o

t

i

f

y

S

v

e

t

l

a

n

o

v

S

h

o

s

t

a

k

o

v

i

c

h

S

y

m

p

h

o

n

y

1

0

i

n

E

M

i

n

o

r

A

p

p

S

p

o

t

i

f

y

S

p

o

t

i

f

y

使

西

B

B

C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

1

9

6

8

8

2

1

1

9

6

8

8

2

0

1

0

1

0

0

0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布拉格街頭上的蘇軍坦克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與蘇軍士兵爭辯的布拉格市民

生活在被核彈消滅的陰影下,是冷戰一代人心理上永遠揮之不去的噩夢。英國人對蘇聯並無好感,他們是曾經的大英帝國的敵人。即使在二戰中,蘇聯人成為他們打敗德國納粹的盟友,但在1946年,丘吉爾就已經在美國時向全世界發表講話,告訴包括英國人在內的西方盟友,“從波羅的海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降落下來”。英國人自認為幸運,因為他們站在鐵幕之外。對英國人來說,如果就此安好,鐵幕兩邊老死不廂往來,也是不錯的事,但是蘇聯並不僅僅是一個名字,甚至不僅僅代表著一個國家,這個名字的背後,代表著與英國人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代表著過去就與他們從未親近的東正教國家的後代。雖然在蘇聯,東正教早已被打垮。這種超越了國境與文化之外的力量,讓英國人感到恐懼。他們深信,紅色帝國的魔爪早已伸出,想要吞噬英國人所熟悉的一切。畢竟,英國人中間已經出了一個菲爾比了,下一步會發生什麼,沒人知道。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丘吉爾著名的“鐵幕演說”

蘇聯軍隊出兵的訊息,與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幾乎是同時出現在了英國人那裡。一邊是蘇聯人對歐洲所展示出來咄咄逼人的武力,一邊則是蘇聯人所帶來的當代音樂天才的著名作品。此時此刻的英國人,到底是恐懼、無奈、憤怒,還是期待、欣賞與渴望?這兩種情緒,共同包圍在觀看演出的觀眾心中。對肖斯塔科維奇,英國人是不會陌生的,他們在在戰爭年代也聽到過輝宏鉅著般的《第七交響曲》。肖斯塔科維奇還是布里頓的好朋友,並且深深地影響了後者的風格。他還親自到過英國訪問。英國的樂迷怎麼會不喜歡他?而在1953年之後,當越來越多的資料被曝光之後,他們又怎麼會不同情音樂家的遭遇呢?

在這種怪誕的背景下,演出終於開始了。在《 第十交響曲》之前,阿爾伯特音樂廳裡已經響起了抗議聲。被抗議的倒黴蛋是大提琴演奏家羅斯特羅波維奇,更為致命的是,他要演奏的曲目,來自於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協奏曲》,在支援抗議演出的觀眾看來,這種行為簡直可以看作是某種挑釁了。在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奏的過程中,抗議聲音一直未斷,他就像個孤獨的可憐蟲一樣,最終靠著高超的技巧和美妙的音樂贏得了觀眾,也贏得了掌聲。他甚至還加演了巴赫《無伴奏第二大提琴組曲》中的片段。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羅斯特羅波維奇

在他表演之後,登上舞臺的蘇聯國家交響樂團的樂手們。其實,與他們的英國觀眾一樣,這群音樂家也很迷惑。個別人剛剛知道蘇聯軍隊進入了捷克斯洛伐克,佔領布拉格的訊息,而一些平時對時政並無興趣的甚至還發生了什麼都還不知道。

在錄音中,我們依然可以清楚地聽到下面抗議的觀眾對著舞臺上的音樂家們大喊:“Go Home!”。抗議的人群雖然沒有羅斯特羅波維奇演出時多,但聲音依然嘈雜。不過抗議者們似乎找錯了物件,音樂家們並不是布拉格街頭上出現蘇聯軍人,他們的樂器也不是機槍或者坦克。他們只是在異域為外國觀眾表演一一首交響曲而已。為此,他們曾經多次排練,也受到過斯威蘭諾夫的批評。指揮家往往不是什麼好脾氣的主兒,他們都是樂團的客座皇帝。

終於,在依然無法平息的呼喊聲中,大提琴拉緩緩拉響了第一個音符。與肖斯塔科維奇的其它交響曲不同,《第十交響曲》 的第一樂章始終是剋制的。從緩慢的大提琴開始,所有的樂器都是被作曲家緩緩帶入到合聲之中。這種組合風格,與雷霆貫頂般的《第八交響曲》 完全不同。

作者首先展現給聽眾的是一幅消沉無力的畫面,彷彿在陰暗的地下室中,一個鬱郁不得志的中年人,呆坐在破沙發上發愣。音樂就像一道從小窗外射進來的光線般,慢慢灑滿他的全身。從腳上的破靴子開始,到腿,到身,最後到蒼白的臉。這一幕讓我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記,想起那個公務員。不過肖斯塔科維奇並沒有完全放任音樂走向絕境。任何一個聽過第一樂章的人,都會被老肖手把著手地帶向另外一個場景,音樂在緩慢鋪墊的同時,逐漸地加強,越來越多的樂器開始匯入到整個音樂中,最後形成樂章的第一個小高潮,彷彿黑暗的屋子裡面終於迎來了全部的光明。

熟悉肖斯塔科維奇生平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幾次大起大落,從被稱讚為音樂神童,到被《真理報》 所批判的混亂製造者,再到被誇讚為蘇聯國家英雄般的作曲家,然後又被批判為“形式主義” 等等。他就像個可憐的玩偶,無論本身多麼精緻卑微,淘氣的主人總會盡情地捉弄他。一會兒細心地安撫,一會兒則憤怒地拍打。主人不會丟棄他,偶爾還會想起他,仔細地看上兩眼。肖斯塔科維奇的遭遇,引起幾乎所有評論、研究他音樂作品的人對他深深的同情。據說當他在受到《真理報》的批判後痛苦許久,最終以一首《第五交響曲》來作為回答。這部作品被稱為“一個蘇聯音樂家對批評的天才性回答”。不錯,那確實是一部好聽的作品,但是每個聽到第三樂章的聽眾,特別是生活在與他同時代的聽眾,哪一個人會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淚腺呢?《第五交響曲》首演結束時,觀眾整整鼓掌半個小時。他們明白作曲家內心,也聽明白他想在音樂中想表達什麼,一個翻版的《命運》。

在B站和某些音樂軟體的評論裡面,有人將第二樂章稱之為“罵人不吐髒字的典範”。這種評論看起來當然顯得刻薄,但是卻也能表現出聽眾的心理。Spotify上面從來沒有評論,聽眾只需要專注於音樂就可以了。一直以來,《第十交響曲》都被認為是為斯大林而作,這部作品寫在1957年。此時的領袖已經離開了他所發展壯大的祖國四年了。一年之前的那次大會,讓他徹底走下了神壇。他已經不是領袖,不是偶像,取而代之的是暴君,小人、屠夫、劊子手、來自喬治亞的野蠻人等等。對於斯大林,肖斯塔科維奇一定有無數的想法,也一定憋了一肚子的話。畢竟,那段時間是肖斯塔科維奇人生中最壓抑的年代。其實,不僅僅是他,每一個生活在斯大林治下的蘇聯人,哪個不想把心裡的話,對著已經死去的領袖好好地說上一番呢?死了的領袖就是一個死人,再也不會復活,再也不會下命令,不會在槍斃他們的檔案上簽字。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蘇聯領袖斯大林

而這段時間的蘇聯,是一個複雜的現象,它完成了從落後農業國家向先進工業國家的轉變。工業化的大步向前,其它的產業全部讓路於國家的工業化。整個國家政治體制從沙皇變成了蘇維埃,這當中有太多的衝突、對立、陰謀、流血,幾代人的精神傳統被徹底顛覆和轉變。這是一場偉大的鬥爭,也是一場偉大的變革。生活在其中的肖斯塔科維奇,內心是矛盾的。從他的音樂上就能看出來。如同這個國家一樣,充滿了實驗與變革的味道,直到中規中矩的《第五交響曲》 問世前,人們習慣於把他當作一個創新的天才來看待。

在一些西方出版的《第十交響曲》的唱片,在封面上直接印上了“Under Stalin’s Shadow”(在斯大林的陰影之下)的文字。對於音樂家來說,這種做法是不公平的,強行將他們的作品與政治劃上符號也是粗暴的。與文字相比,音樂最偉大的地方,也是最軟弱的地方,就是音符不會明確地說話,他們所表達的含義會被聽眾內心所獨立地解讀。這也是音樂家最大的幸福,與他同時代的作家相比,肖斯塔科維奇算是一位幸運兒,起碼他沒有像伊薩克巴別爾那樣被匆匆幹掉。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專輯上寫著“在斯大林陰影下”

第一樂章中,黑管和號表現出彩,在絃樂的襯托下,這些吹奏類的樂器就像是水中藏匿的生命,時不時從平靜的水面下探出頭來,呼吸上幾口維持生命的空氣,然後便再次潛入水下,為之後到來的第二樂章做好準備。指揮家捷傑耶夫在採訪中,曾經用生硬的英文來形容第二樂章,稱它為“Bold”。我們能從音樂中聽出來音樂家內心的譟動和不安。從一開始,樂器的配合就是錯位的,不同樂器進入的時機也是刻意的,顯得粗糙而凌亂。這種人為營造出來的效果,突出了第二樂章的主題。如果像中國聽眾所解釋的那樣,似乎也並不全無道理。的確,如果是一位領導者聽見這曲調,第一感覺一定不是振奮與激動,反而會被錯亂的節拍弄得心煩意亂。也許是從這種混亂中,英國的觀眾們聽出了什麼東西,在第二樂章響起後的大廳,已經聽不見任何抗議者的聲音和咆哮了。似乎舞臺上的音樂家們,用樂器表現出來比他們更大的憤怒和不滿。唯一讓人感到一些輕鬆的,是第二樂章篇幅不長,在短暫的喧囂之後,樂曲終於又回覆到了寧靜的狀態。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指揮家捷傑耶夫

第三樂章用略帶嘲諷和音調反覆進行鋪墊,給聽眾營造了一幅怪誕的畫面。肖斯塔科維奇想表達什麼?一種在沉悶生活的自嘲?他猶如棄世自憐的隱士,坐在自家小樓的庭院裡,遙望遠方的世界。他似乎想說很多的話,但是卻一直在忍住,控制著嘴唇不要亂動。沒有直接的命令讓他閉嘴,但是他知道只能閉嘴,絕對不敢說什麼。言多必失,東方人的智慧,在他生活的年代也並不失靈。也許不經意的幾個字,就要了他的小命。對於他們這些人,即使他是某個領域的最優秀的人才,在無情的力量面前,也許僅僅是機關中一個出身小混混的公務員,就能把他像螻蟻一樣踩死,就像三體人面前的地球人。不同的是,三體人不會撒謊,會直接了當地告訴地球人全都要被幹掉。可是老肖面對是什麼人呢?他們會說出什麼呢?也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也許他們就是口口聲聲說最愛你最關心你的人,只是他們愛你的方式是用繩索把你牢牢地捆住,讓你不能說話,不能呼吸,直到死亡。就像把一朵鮮花放置在陽光下暴曬。如果第三樂章真的如這般聯想,那麼這個隱士最後也一定逃不出死亡的怪圈,他會死於瘋癲、死於憋悶,他會在沉默中走向暴躁與憤怒,最後永遠歸於平靜。

長期以來,《第十交響曲》都被認為是肖斯塔科維奇最為重要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在向過去的他告別,也是在向一個時代告別。這種說法情有可緣。在這首交響曲裡,又出現了極具肖斯塔科維奇特色的DSCH動機。也許他就是在暗示,這是一部寫給過去、寫給未來、寫給自己的作品吧。在這首作品之後的幾年,他甚至還成為了蘇共黨員。雖然一向懦弱的他在向那些憤怒不已、將他視為與外力鬥爭的精神偶像的後輩音樂人們解釋時,說是因為喝多了才在檔案上面籤的字,但這個說法蒼白無力。也許在那裡,或者就在《第十交響曲》創作時,他就已經想好後面的路,也選擇了與過去的自己、過去的生活、過去的心靈來完成一次和解。1968年8月21日的演出, 如果肖斯塔科維奇本人在場,那麼攝影記者們一定可以拍到他驚慌失措的照片。他的音樂,是他的珍寶,是他用來逃離痛苦的依託,而當依託,成為了被抗議的物件時,作曲家本人,又是什麼心情呢?1968年,他已經62歲了,並且有8年的黨齡。一輩子的經歷,讓謹慎和小心成為了他的生活習慣。他不是政治家,他只是個倒黴蛋,一個在特別時刻被當成蘇聯某種象徵的倒黴蛋。也許,在他知道自己的作品被抗議時,只能坐在鋼琴前面,輕輕地彈上一首什麼歌曲。讓他們去抗議吧,只要他們高興。有時他連鋼琴都不想再彈了,疾病讓他難以忍受長時間的坐姿。接下來一年,他將創作《第十四交響曲》,在裡面帶上人聲和唱詞。就像他年輕時寫《第一交響曲》時一樣,用玩樂的心情來看待音樂,看待自己。

當音樂被抗議——紀念被Spotify上下架的肖斯塔科維奇

晚年的肖斯塔科維奇

所以,就還是剋制與安靜下去吧。

第四樂章在此種氛圍下起頭,依如第一樂章的平靜,甚至在平靜裡面,還加入了些恐怖的風味,也許這就是隱士死後所到的仙境吧。不知道剛才在臺下大喊“Go Home”的人會怎麼想,也許此刻他們已經被征服,能從這些音樂片斷中,讀出來作曲家所經歷的事,讀出來他的痛苦和無奈。或者他們終於能理解作者的一片苦心,原來他與他們一樣,已經被現實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逼到無路可退。他在作品裡大聲地喊出來怨恨和不滿,似乎在告訴臺下所有的聽眾,“聽著,這就是你們所反對的和討厭的,記住,我和你們一樣,也同樣反對和討厭著,但是我只能寫出奇奇怪怪的音調。我沒有別的辦法,毫無辦法。至於你們剛才在演出開始前所抗議的玩意,關我屁事?我又能決定什麼呢?”整個第四樂章在這種詭異的情緒中一直持續發力,直到完成最後的昇華。雖然在第四樂章中,也出現了類似於《第九交響曲》中那種小調,但是第四樂章要嚴肅得多。這種對非常明顯 。

肖斯塔科維奇應該慶幸自己沒有在《第九交響曲》公演後被槍斃。這部用來慶祝勝利的獻禮似乎有點過於歡樂了,以至於發展成某種輕浮的感覺,輕浮到足以讓被獻禮者身心不適,特別是第一樂章中類似於街頭流氓口哨風味的小調,顯然不適合出現在功勳卓著的將軍和政治家們面前。因為即使是個白痴,也能聽出當中出現的戲謔音調。不過好在第四樂章被帶入了剋制的高潮,音調起伏之中,卻始終都沒有離開主題,而是在不斷的加強中,實現音樂最後的昇華。

在最後一個音符落下時,在場的英國觀眾終於從這段不尋常的夢幻之旅中回過神來,對樂團致以熱烈的掌聲和歡呼。音樂開場時所出現的抗議與憤怒早已一掃而空。英國觀眾終於明白了,那些出現在布拉格大街上的蘇聯軍人,與這些在演出大廳中的音樂家是兩種不同的人。前者使用武力來征服他人,後者則用音樂來感動他人。在音樂的世界裡,在藝術的世界裡,沒有絕對的對立,沒有你死我活,沒有一方需要完全控制一方的衝動,沒有拳頭,沒有鋼鐵履帶的流動聲。在音樂的世界裡面,有的是彼此之間的珍愛,有的是生活在核戰爭陰雲下面東西方人民共同的痛苦,有面對死亡恐懼的共情,有在黑暗中握住雙手的感動和幸福,有在無助下苟活的確幸。

很多年之後,在BBC所錄製的現場唱片裡,聽到在場觀眾們的聲音和表現,聽到他們從開始的不滿到最後深深的祝福,我依然感動不已。這是音樂的勝利,也是人性的勝利。這版錄音,記錄了音樂在變幻莫測的政治形勢面前,所處的絕對弱勢地位。與政治家相比,音樂家需要小心翼翼。即使他們的音樂沒有被強行賦予的含義,依然會在特定的時刻,被打上“空洞”、“無物”、“違反道德”、“支援侵略” 等等他們從未想過的詞彙和感情。音樂家們何其無辜!每次聽到這版錄音,我都會為作曲家感到悲傷。他們用盡全力,為無助的人提供一小塊可以逃避的空地,但是即便如此,那裡依然不是淨土,依然要夾雜著音樂之外的其他東西。

寫了這麼多, 依然期待這版錄音可以重回Spotify的曲庫中。好在目前,國內的App裡面,也能搜尋到這場演出。比如某Q音樂,在這家雞賊的公司產品中,這版作品竟然還是免費,不需要Vip,真是燒了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