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由 汽車商業評論 發表于 音樂2023-01-20
簡介2022年12月7日,“BMW中國文化之旅”釋出了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和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編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寶馬愛心基金資助的《大美中國:非遺保

班子軒繁體字怎麼寫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撰文

/ 塗彥平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師玉超

2006年6月10日是中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從此,“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成為時代聲音。

一年以後的6月,由15輛BMW汽車組成的車隊從北京出發,一路尋訪華夏文明發展的足跡,途經山西、陝西、甘肅,最終抵達敦煌。這正是BMW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專案——“BMW中國文化之旅”的發端。

這一走,就是16年,“BMW中國文化之旅”先後探訪中國24個省及直轄市,遍訪中國傳統文化和非遺傳承人,打造出一個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可持續性公益平臺。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2022年12月7日,“BMW中國文化之旅”釋出了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基地)和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編纂、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寶馬愛心基金資助的《大美中國:非遺保護創意創新案例集》(以下簡稱《案例集》),以及由創新基地清美師生與非遺傳承人合作開發設計的系列非遺文創品。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堅定守護者,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心得,都藏在《案例集》這本書裡。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16年積澱,持續創新探索

2016年是“BMW中國文化之旅”十週年,這一年,專案發生了一個重大轉折:由過去對非遺傳承人“

授人以魚

”的捐助模式,升級為“授人以漁”的賦能模式。

同時,寶馬引入更多社會資源,搭建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社會橋樑。這一年6月,寶馬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非遺保護創新領域正式合作,建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探索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的創新路徑與創新模式。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從2016年至今,“BMW中國文化之旅”資助了來自四川、湖南、青海、海南、遼寧、雲南等地的非遺傳承人進入創新基地進行研培,致力探索傳統工藝走進現代生活的可能性。

到2019年,創新基地合作模式進一步升級,以一對一“做中學”的模式,與非遺傳承人共同設計並開發具有市場需求的非遺文創品。

從2016年到2022年,創新基地舉辦了6場社會創新成果展以及超過20場企業高管講座和創意工作營,有近500位來自全國各地、各民

的非遺傳承人在這裡完成了學習、培訓,乃至與大師的“一對一”共創。

《案例集》正是雙方合作階段性成果的集結與彙報。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原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在該書序言中寫道:這本書“梳理專案多年來探索的非遺傳承、保護、發展的創新路徑與創新模式,展示創新基地在助力非遺傳承人走進現代生活過程中的系列探索,以‘可持續、可複製’為目標,為社會各界提供借鑑及正規化”。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高樂先生在該書序言中回憶起自己與魯曉波教授共同為創新基地成立揭幕時兩人的約定:“BMW與清華美院,作為各自領域的領先者與創新者,要強強聯合,做一些前人未做之事,做一些有利於文化傳承的事情。”

事實證明,他們都做到了。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設計師+非遺傳承人

《案例集》涵蓋多年來創新基地的創新成果,集結了具有創新代表性的29位非遺傳承人與清華美院導師一對一合作的案例,記錄了“設計師+非遺傳承人”合作的歷程、經驗與心得。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海南東坡笠、海南椰雕、錫雕、撫順琥珀雕刻、松花石硯製作、瑪瑙雕、楚式漆器髹飾、楚地斫琴等非遺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新思維發生碰撞之後,生成了兼具歷史文化內涵與現代藝術氣息的作品。

創新基地黎錦專案組作品《和·合》是由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符林早和清華美院教授王悅共同完成的。

黎錦技藝是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製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傳統手工技藝,用它製作的織物用品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王悅感覺與跟其他傳承人相比,符老師並沒有從事過多商業化的專案,而更多地專注於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和技藝的探索。

《和·合(裝置)》展現了整個絣染技術的過程,將絣織工藝的美透過裝置藝術的形式呈現出來。《和·合(靠墊)》《和·合(家居)》則是以黎錦為核心的產品設計轉化。這些作品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做了不少創新,比如傳統絣染是藍白色調,作品嚐試多色絣染效果,還在棉線的基礎上加入了金屬線,使區域性產生金色效果。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王悅認為,傳統手工藝走進當代日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商業品牌的介入,品牌設計師與傳承人合作,根據品牌的定位和市場需求,將非遺元素有效地應用到品牌及產品系列中。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昕、遼寧省非遺傳統錫雕專案傳承人石巖合作作品《流觴曲水》,選擇寶石刻面琢型作為主要題材,運用符合當代審美的幾何切面造型對傳統錫器工藝進行當代轉化和創新實踐,使刻面寶石的造型形式美與茶具的實用功能相結合,尋求傳統錫器工藝向當代轉化的創新點。

石巖還與其他非遺傳承人進行了聯手創作,實現了多材質跨界合作創新,比如,與汝瓷傳承人創作了錫與汝瓷結合的作品“翠雲壺承”,與琥珀雕刻傳承人陳煥升合作“手卷香筒”,與楚氏漆器傳承人鄒傳志合作“楚漆茶倉”。

他表示,“這次在清華學習讓我在視野、美學、設計、實用功能、市場營銷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創新基地專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讓具有傳統文化核心的傳承人與熟知現代流行審美的清美師生合作,共同開發非遺文創產品。這些實踐成果,意味著在“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過程中邁出了重要一步。

《案例集》將於2023年1月正式出版發行。這份“BMW中國文化之旅”奉上的非遺傳承人創新成果檔案,也將為非遺行業及社會各界相關人士提供有效借鑑與啟發。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家在中國,守護中國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創新基地還發布了系列非遺文創品,由創新基地的清美師生和非遺傳承人共同創作設計,將在2022“BMW中國文化之旅”非遺保護創新成果展上展出。這次展覽由寶馬中國、華晨寶馬、清華美院及中國科學技術館聯合主辦,將於2022年12月底至2023年3月6日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面向公眾展出。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這次成果展彙集的非遺文創精品是首次在國家級展館面向公眾長期展出。它們在保留傳統非遺的精湛技藝及其文化內涵的同時,更契合現代消費者市場消費習慣及偏好,是“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鮮活展現。

成果展還將首次把“有味道的非遺”設計帶入科技殿堂。清華美院師生以海南非遺作品為創意源泉,將大海、火山灰、黎錦的植物原料的味道,透過嗅覺設計裝置,與非遺作品形成視覺、味覺、觸覺的多層次共融展示,沉浸式體驗將參觀者帶至非遺技藝誕生的原生態環境之中。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寶馬攜手清華美院聯合打造的“華彩輝耀典藏版”7系也將首次在國家級展館面向公眾展出。整車設計選取漢代玉環紋樣、霽藍瓷、降真香等中國文化象徵元素,並結合刺繡、大漆、螺鈿等製作技藝,用創新思維展現出寶馬對於中國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也為“非遺走進現代生活”創造了一個經典案例。

十六載非遺保護,碩果累累,一系列創新成果是華晨寶馬即將20週年之際向中國社會的非遺保護事業的一次獻禮,再度詮釋了寶馬集團“家在中國”的理念。

寶馬十六載非遺保護的創新經驗,都藏在這本書裡

寶馬集團大中華區總裁兼執行長高樂表示:獨具特色的《大美中國:非遺文化創意創新案例集》是寶馬集團在中國積極聯結利益相關方,攜手共同貢獻於切實的社會需求,共同創造“美麗中國”的完美明證。

華晨寶馬總裁兼執行長戴鶴軒博士表示:“對於華晨寶馬而言,‘家在中國’意味著,我們不僅透過拉動產業鏈發展促進中國汽車工業及遼寧老工業基地的高質量發展,更要把我們的責任拓展到工廠之外。”

“BMW中國文化之旅”就是寶馬透過廣泛的社會協作,最大化創造社會價值的典範。16年漫漫歷程,寶馬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和技藝的堅定守護者,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助力非遺走入了現代生活。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絡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