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由 曇草中醫 發表于 攝影2021-07-04
簡介基於此,我們把養生概括為以下20個字: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互涵、正氣為本、辨體施養

養生是什麼意思

各類養生理念五花八門,說多了,朋友們也記不住。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養生理念,大家看過放在心上,隨時警醒多多注意養生,長久堅持下來,定能收穫頗多。

養生,從孫思邈和一盞油燈說起…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您知道孫思邈嗎?孫思邈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的醫學家和藥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醫神”,同時他又是著名的養生學家和道家。您知道孫思邈活了多少歲嗎?

孫思邈的年齡有多種說法,從102歲、141歲到最高的168歲不等,說明他至少活了102歲,要知道,那可是在唐代哦!

孫思邈將人的生命比喻成一盞油燈。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油燈裡的油隨著“生—長—壯—老—已(死)”這一生命過程而“產生—增加—減少—耗盡”,油耗完了,我們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如果我們呵護它,那它就能少消耗一些;如果我們能採取積極的措施去保養它,就能為油燈加油,使生命之燈綻放出絢爛的色彩。養生,就是呵護人類的生命之燈。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些基礎的養生知識吧!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什麼是中醫養生?

養生又稱攝生、道生,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莊子》

。“生”的意思就是生命、生存、生長,而“養”則指的是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

養生是透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寒溫等各種方法去實現的

,是一種綜合性的強身益壽活動。

傳統中醫養生理念有哪些?

俗話說“醫易同源”,養生理念雛形在經書之首《易經》中就已經存在了,比較系統的中醫養生理念源於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著作《黃帝內經》(分《素問》和《靈樞》兩部分,下簡稱《內經》),其中關於養生的論述集中在《素問·上古天真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及《靈樞·天年》三篇,有興趣又有一定古文基礎的讀者不妨可以仔細地拜讀一下。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內經》中說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意思是:上古時代的人,懂得養生之道,能適應自然變化的規律,飲食有一定的節制,起居有一定的時間,不做過分的勞作,所以能使肉體與精神都互相協調一致,而活到其生命能夠達到的年齡。

基於此,我們把養生概括為以下20個字:天人相應、形神合一、動靜互涵、正氣為本、辨體施養。

天人相應

在很多人眼中,“天人相應”似乎是個非常玄妙的修煉方法,與普通人無關。事實上,

“天人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和中醫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中醫學用醫學、天文學、氣象學等自然科學材料,論證並豐富了天人合一說,提出了“人與天地相參”,強調“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內經》)。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所以,“天人相應”說白了就是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對人體有影響,還有人與社會的統一性及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

自然界中,四時氣候、地土方宜等對人的生命活動與疾病有深刻的影響,

如:季節氣候與人體;晝夜晨昏與人體;地區方域與人體。中醫學的天人相應觀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一致,人和自然有著共同的規律,人的生長病死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的生理病理也隨著自然的變化而產生相應的變化。

清代醫學家徐靈胎更是強調了醫生如果不懂得“天人相應”就不配做醫生

(“不知天地人者,不可以為醫”)

。醫生治病是如此,我們養生也是一樣,所以,人應透過養生等手段,積極主動地適應自然。

形神合一

1977年WHO (世界衛生組織)是這樣給健康下定義的: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軀體健壯。這與中醫學的形神合一不謀而合。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中醫學的形神關係,實際上就是物質和精神的關係,形,是指人的形體、肉體,包括構成人體的臟腑、經絡、精、氣、血、津液、五官九竅、肢體以及筋脈、肉、皮、骨等。神,即神情、意識、思維為特點的心理活動現象,以及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

兩者相互影響,密不可分。

中醫養生學要求“形神共養”,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既要重視形體的保健,也要重視心理和精神上的保健。

就是要求我們思想上安定清靜,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要有貪慾和妄想,不亂髮脾氣、不大喜大悲,即儘量能減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過度的情緒波動,以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內經》說道:“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這對於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功利心重的現代人來講顯得尤為重要。

動靜互涵

運動和靜養是中國傳統養生防病重要原則。動和靜缺一不可,運動能促進精氣流通、氣血暢達,增強抵禦病邪的能力,所以適當的運動是有益的。但並不表示運動越多越好,運動量越大越好。

中醫養生學強調靜養的作用,認為軀體和思想的高度靜止才是養生的根本大法,以靜養生的原則更符合人體生命的內在規律。彭祖就是典型的例子,相傳殷商大夫彭祖活了126歲,其長壽的秘訣就在於靜坐。靜養主要強調的是心神宜靜,心神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十分密切。

在精不在多,養生理念只在於這20個字!

靜養並不是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或臥床多睡,而是要求精神專一,摒除雜念。所以,建議大家選擇傳統的“五禽戲”、“八段錦”、“太極拳”、氣功(含靜功)等健身運動,也推薦現在熱門的由印度傳入的“瑜伽功”,這些運動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運動強度不大,同時能放鬆心情。

正氣為本

中醫所說的“正氣”即現代醫學的抵抗力,正氣的強弱,由體質所決定。一般來說,體質壯實者,正氣充盛;體質虛弱者,正氣不足。《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意思是如果我們人體有足夠的抵抗力,邪氣即現代醫學所說的細菌、病毒等就侵犯不到我們。所以說,增強體質,是提高正氣抗邪能力的關鍵。

保養正氣,根本在於保護脾腎。因為腎為先天之本,與人體的生長髮育和衰老的關係極為密切;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即人體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脾胃強弱也是決定人的健康和壽命的重要因素。

辨體施養

源於祖國醫學的精華之一“辨證論治”,既是中醫學認識疾病和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又是診斷和防治疾病的基本方法。體現在中醫養生學上,就叫辨體施養。因為並非每種方法都放之四海而皆準,也並非人人都適合所有的養生手段,必須根據不同的年齡、體質、季節及所患疾病的性質等情況,而採取的適當的方法,即所謂的“三因制宜”——因時、因人、因地。辨體施養正好體現了中醫養生學的價值和特色。

中醫的養生理念既有大局觀、又強調個體化、更具有操作性,故能起到明顯的防病強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