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動輒“取消學位”、直接“開除”?處理學生失德,當心被輿論“牽鼻子”!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綜藝2023-01-15
簡介因此,當類似事件發生時,高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應首先反思事件發生的深刻原因,對症下藥,改進大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與管理方式,對相關學生進行批評教育

學位學歷怎麼分

「本文來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 | 董立平

近日,雲南某職業學院女生辱罵外賣小哥是“送外賣的狗”的事件在網路傳播後,一時間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目前該事件的最新進展是,法律機構已經介入調查。而就在該事件發生的前幾天,安徽某職校女生剛剛被曝出辱罵外賣員。

對於此類事件,目前公眾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觀點:一是認為這是職業院校的學生所為,職業院校的學生素質就是差;二是認為學校對此類學生應從重處罰,予以開除,以純潔大學生的隊伍;三是現在的高校教育與管理太成問題,今天的大學生怎麼都會變成這樣子?

面對社會上的種種輿論非議與衝擊,高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應該深刻反思此類事件發生的深層次原因,並理性對待與處理涉事大學生。

面對不當事件,高校不應推卸責任

首先必須明確,當下出現的大學生失德失範事件只是極少數個案。

對於這一點,我們應該給予客觀、公正的看待,不能想當然地認為當今大學生的整體文明素質都是如此,更不應因此便對院校產生等級歧視的偏見,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道德素質就是低,名校的學生素質就是高。

誠然,上述兩次事件的肇事者都不是名校的大學生。

但如果聯想到幾年前,北京某知名高校大學生“向熊潑硫酸”事件、上海某名校學生“虐貓”事件,以及浙江、湖北、江蘇等地國內名校發生的類似事件,我們就會發現,此類事件的發生與學生所在學校的所謂“等級”並沒有必然聯絡。

試想,我國有近3000所高校、近3000多萬在校大學生,每年在全國各地不同高校發生極個別的違紀違法與失德失範事件在所難免,不應以偏概全、以小放大,否定多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的整體人才培養質量。

更重要的是,面對此類事件的發生,高校應理性依法依規對待與處理,不應該被社會輿論牽著鼻子走,為了迎合社會輿情而作出處罰失當或過度處罰的處理意見。

當前,國內高校在處理學生違紀違規事件時存在一種需要引起警惕的傾向,即不管事件的性質與程度如何,動不動就對學生採取“取消學位”甚至直接“開除”的手段,以此在最短時間內將高校與相關事件進行切割。

這是高校簡單處理、推卸責任,甚至是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所在。

因此,當類似事件發生時,高校管理者與教育工作者應首先反思事件發生的深刻原因,對症下藥,改進大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與管理方式,對相關學生進行批評教育。

至於其應受到的處罰,目前我們已經有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制度體系,包括教育部層面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高等學校學生行為準則》,以及學校層面的《大學生日常行為規範 》《大學生紀律處分條例》等,高校完全可以依據相關規定予以適度處理。

對違反國家法律的學生,則可以移交併積極協助司法機關進行相應的處罰。

在這方面,高校既不能為了片面維護自身聲譽,抱著“家醜不可外揚”的態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任和縱容學生的不良行為,更不能為了迎合社會輿情壓力,作出過度處罰或處罰失當的處理決定。

學校對涉事學生處理結果的背後,不僅涉及到公允、公正,以及是否負責任的問題,更是高校對黨是否忠誠、對國家是否盡職、對家長對社會是否盡責的體現。這也是高校依法管理、依法治校與高校治理能力現代化程度高低優劣的衡量標準之一。

大學生教育需要全鏈條發力

當前,大學生違法違紀與失德、失範現象的屢屢發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某些高校在教育教學與管理考核評價方式上的嚴重缺失與不足。

大學生的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長期過程。

但多年來,在大量國內高校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重道德說教、重理論知識傳授、重書面考試、重分數績點考核,輕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輕視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培養、輕視課堂外全面表現、輕視生活自理與勞動、輕視社會公共志願服務等現象。

這些現象突出表現在學生評優選模、獎助學金獲得、推薦研究生以及學歷證書獲得與學位授予等過程中,往往是“分數決定一切”“績點決定一切”。

這就造成了許多大學生一味追求考試分數與學分績點,忽視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學習與修養。

需要注意的是,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這種傾向是與目前高等教育的整體評價體系一脈相承的,畢竟雖然目前國家層面已經提出破“五唯”的要求,但由於“五唯”破除後的新標準並不明晰,不管是有關部門對於高校的評價標準,還是高校內部對於教師或科研人員的評價,依然傾向於量化性的考核,而高校對於學生的評價與考核也只是這一考核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如果將這一鏈條向外擴充套件,我們也會發現,目前大學生的成長與教育並不僅僅是高校自身的問題,更是全社會都需要共同關心、共同努力的問題。

比如,在學生接受中小學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同時,作為家庭的成員,家庭教育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但在當下的許多家庭教育中,還存在著家長對學生“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溺愛,以及背後所謂“富養”教育理念。此外,片面追求知識、追求分數、追求名校的“虎媽”式教育也在當下擁有一定市場。這一現象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

總之,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需要明白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深刻的道理——真正的高貴是深入靈魂與刻入骨髓的高尚精神與文明修養,真正的成功是成長為有愛心、有責任、有貢獻的人,而不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擇手段或為了個人美好生活追求而違法違紀者。我們相信,一個身處風清氣正的良好家庭與良好社會中的大學生群體,一定會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成為一代全面和諧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

(作者系廈門理工學院高等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教育學〉基金專案〈BIA170239〉研究成果之一)

《中國科學報》 (2022-01-04 第3版 大學觀察 原標題為《高校處理學生失德事件不應迎合輿論》)

編輯 | 趙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