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影視首頁影視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由 愛讀書的林小西 發表于 影視2023-01-03
簡介但凡你願意盯著“改變數”去閱讀,即使你讀的書很少,你的成長也會非常快

感覺學習枯燥乏味怎麼辦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作者 | 林小西

林小西(ID:mrlinxiaoxi)

本文共計3445字,預計閱讀9分鐘。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這個月以來,彷彿有一股神奇的力量,讓我產生了一個頓悟。

就是關於讀書這件事啊,我忽然發現,我之前的很多做法,都是不太對的。

以前我每天閱讀3-5個小時,幾乎全天都耗在書裡。

如今我每天只有1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但是感覺收穫比之前更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忽然頓悟了讀書的重點應該是什麼。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在我讀完了200多本書之後,發現自己曾經陷入過的讀書誤區有哪些。

也希望幫助大家避免這些誤區,更加愉悅地讀書、進步和成長。

01.

誤區1:貪快。

因為喜歡讀書,我加了很多書友圈子。

今天看這個人讀完了某本書,明天看到另一個人讀完了另一本書……

比較之間,就產生了焦慮感:

怎麼辦這本書我還沒讀?怎麼辦那本書太好了我還沒開始看?……

另一方面,我也想透過快速閱讀,讓自己更快地成長起來。

總覺得自己讀得越快,知道的東西也越多,便能夠更快地成長。

所以很容易就陷入追逐快速的流水式閱讀中。

在我的閱讀書架上,有一個分組,名稱叫作「學會閱讀

裡面的書大都是講快速閱讀方法的,比如如何速讀、跳讀等。

這個階段的我,會天然地認為讀書越快效率越高,讀得越多就越厲害。

不自覺地成了一個“眼睛掃視文字”的閱讀機器。

所以即便我每天閱讀3-5個小時,但仍然感覺讀了很多書什麼也沒有記住。

自己的生活也沒有發生切實的改變,這使我越發焦慮了。

後來,我看到李笑來老師的一個觀點,幫我破除了這個誤區。

他在《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中這樣說到:

我認為“閱讀速度”是個偽概念,在我眼裡,只有“理解速度”。

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閱讀量。

這個解釋讓我醍醐灌頂——如果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讀得再快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我開始放棄“速讀”的執念,主動降低閱讀速度,實踐他提倡的“隻字不差”的閱讀模式。

當然,有些書如果用“隻字不差”的閱讀模式,確實會感覺枯燥乏味。

弗朗西斯·培根說曾經說:

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所以,我們在選擇一本書的時候,可以主動挑選適合自己的書。

什麼是適合自己的書?

周嶺先生在《

關於閱讀,這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全的

》中提到一個

“三匹配原則”

意思就是:

選擇那些“需求、興趣、難度”都剛好在你舒適區邊緣的書。

如果一本書是你感興趣的,又能夠解決你當前最迫切的問題,同時易讀不燒腦,那你讀完之後一定會非常愉悅。

同時集齊“需求、興趣和難度”三個要素,只要它們都在你的舒適區邊緣,那這本書對你來說一定是本好書。

這樣的書,可以從頭到尾隻字不差地去讀,你的收穫一定也很多。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02.

誤區2:貪多。

俗話說:貪多嚼不爛。

其實這一點,和誤區1貪快很相似。

一方面,讀得越快,單位時間內你所能讀的書當然就越多。

這也是周嶺先生在《

認知覺醒

》中提到的,我們的大腦天性之一:

急於求成

凡事都希望立即看到結果,對不能馬上看到結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棄。

另一方面,就是我之前在《

事實是:我的書架有5000本書,也無法緩解我的知識焦慮

》裡面提到的:

貪多,容易陷入

“松鼠模式”

什麼是松鼠模式?

就像松鼠為過冬做準備,一顆一顆蒐集松子的過程,也就是隻有輸入,缺少加工和輸出。

這樣做會造成資訊的囤積。

這種收藏、收藏、收藏的方式,L先生新書《

開啟心智

》中將其稱為:松鼠模式。

讀了很多書,報了很多課,但只是把它們存在筆記裡,從來不去思考或行動。

時間長了,筆記本確實越來越厚,但你從中真正獲取到了什麼,得到什麼改變了嗎?

事實可能是:並沒有。

《知識的錯覺》一書中,作者史蒂文·斯洛曼提出一個概念:

解釋性深度錯覺(ioED)

解釋性深度錯覺(ioED)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高估自己的知識量,自以為掌握了許多常識,

但實際上,我們真正知道的、懂得的、瞭解的,可能遠遠低於自己的想象。

這和松鼠模式有什麼關係呢?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喜歡收藏乾貨,這種收藏的行為,會欺騙我們的大腦:看!我是在學習!這個知識我懂了!

在如今資訊爆炸的時代,很容易讓人養成一種思維慣性,一種

“只要我收藏了,我就會了”

的錯誤認知。

這樣的學習方式,只是將碎片化知識“囤積”起來,卻可能從來沒有真正利用過它。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03.

誤區3:讀完就忘。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樣,在讀書的當下,對書本內容有很多感悟。

但是為了快速讀完一本書,任憑靈感和感悟溜走,沒有及時記錄下來。

最後雖然一本書畫了很多筆記,但是讀完之後,馬上就將其扔在一邊,換下一本書了。

我讀書的習慣也是這樣,讀的時候劃線標記了很多地方,讀完之後統一將它們匯出到筆記中。

然後呢?

然後就讓它們在筆記裡吃灰了……

我們總覺得,只要自己每天堅持閱讀,就會有所成長。

但是卻忘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輸入、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輸出,那麼這條迴圈就是不完整的,更談不上讓自己有所收穫和成長。

事實上,對於成長來說,閱讀還有更快的心法,那就是盯著“改變”去閱讀。

也就是周嶺先生在《

認知覺醒

》中談到的

“成長權重比

從權重上看,閱讀量<思考量<行動量<改變數。

即相比起閱讀,閱讀之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行動,行動之後的改變更重要。

只有緊緊盯著改變數這個關鍵指標,讀書才真正有效果。

如果只是抱著

我要讀完一本書

的心態去閱讀,會很容易把

持有

當作

擁有

,把閱讀的行為,當成學習的效果。

而真正的學習和成長,都是在舒適區邊緣一點一點地擴充套件自己的能力範圍。

但凡你願意盯著“改變數”去閱讀,即使你讀的書很少,你的成長也會非常快。

這也是為什麼我目前每天只閱讀1個小時左右,因為我更多的關注是在“改變數”這個指標上。

那麼,如何只盯著

“改變數”去閱讀呢?

《精進》的作者採銅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我看一本書絕不會期待它從頭至尾都能啟發我、對我有用,我只是想,

如果這本書裡面有一個小點,兩個小點對我有用的,這本書就是好書!

我把從不同書上找到的各種有價值的碎片記錄下來,再彙總在一起,就可能建立我自己的體系。

認知覺醒

的作者周嶺先生的讀書方法也是如此:

先通讀一本書,讀完後將它放在一邊“晾”上幾天(通常間隔一週左右),然後

在合上書的情況下問自己“現在還能想起什麼?”

如果此時還能想起,

說明這個知識點一定是真正觸動自己的,

這樣的知識點不用多,哪怕只有一兩個都非常珍貴。

之後,

再圍繞這一個或兩個知識點去關聯、去實踐,直到自己的生活真正發生改變。

你可能會認為一本書只記住或做到一個知識點太少了。

其實不然。

如果你每個月只讀一本書,每本書都讓自己發生一點改變,那麼一年下來就會有12個改變點。

每年積累12個,5年之後,你將會與那些不讀書或每年讀100本而沒有發生改變的人產生天壤之別。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透過實踐,我們可以會把所學融入到身體裡面,可以隨時提取並終身難忘。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04.

誤區4:盡信書不如無書。

這一點,是我從逆熵增者的朋友圈看到的,剛好解決了我當前的一個困惑。

我就是一直讀書、但總覺得自己沒什麼成長和變化,所以經常會產生是不是自己方法不對的疑問。

有一天我看到逆熵增者的朋友圈:

如果要學習如何快速成長,除了看書,還要觀察周圍的優秀之人,

看看這些人是如何做事的,有什麼獨到之處,是如何學習的,

都在學習什麼,

學習方法有沒有不同於自己的地方,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這些優秀之人就是一本本值得研讀的書。

書本不是知識的唯一來源,真實的生活也是。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值得花時間琢磨,他們是一種新的智慧源泉。

當下我就想清楚了:盡信書不如無書。

周圍的人、事、物也是值得學習和借鑑的。

比如:

逆熵增者持續700天每天閱讀3小時,堅持日更700+天,每日早起、運動、理財、覆盤……

號主繩繫累計500+天每天4:00早起,閱讀、運動、寫作,日更公眾號;

以及還有很多號主每天寫作2-3000字,堅持日更公眾號。

這也是為什麼這個月開始,我每天的閱讀時常縮短至1個小時。

我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學習他人的經驗、用來思考、寫作、日更公眾號。

模仿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如何去思考、學習和行動。

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堅定前行。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寫在最後

以上就是我在讀完了200多本書之後,逐漸意識到並走出的讀書誤區。

如今的我,當然還在堅持每天讀書,但是不會再過度焦慮。

不會只盯著讀書的數量,而是緊盯著讀書的質量:

自己有多少收穫、有多少思考、有多少成長、有多少改變……

不會標榜和炫耀自己每個月讀完多少本書,而是一本好書反覆閱讀、咀嚼和消化。

充分利用自己過往的讀書筆記,深度思考和付諸行動,真正改變自己的生活。

真正地將一本書為我所用。

參考資料:

1。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書?

》李笑來

2。

關於閱讀,這是我目前能想到最全的

》周嶺

• End •

『往期文章』

11月看的3部電影和13本書

一週原創文章精選丨2022.12.11

《認知覺醒》:成長,就是不斷克服天性的過程

讀完200本書之後,我才逐漸走出的讀書誤區

作者:林小西。滿地都是六便士,你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圖片:《側耳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