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音樂首頁音樂

心理學: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還有自殺傾向

由 壹點靈心理 發表于 音樂2023-01-21
簡介愛思考的人群,常常有對完美的追求愛思考人生的人,有可能產生更極端的表現方式,就是完美主義

我天天思考人生怎麼辦

在我們身邊,常會覺得愛思考人生的人容易得抑鬱,這個結論不無道理。

然而,問題其實不出在“思考人生”,而是為生活擔憂的情緒,導致了抑鬱。

高智商人群中,情緒障礙者比例更高

曾經有學者對高智商人群的情緒障礙比例進行調查:

在對門薩協會(高智商俱樂部)的3700多名成員的調查中發現,心境障礙和焦慮症在他們當中非常常見。普通人群中情緒障礙的比率大約為10%,而在門薩成員中這個比例卻達到了27%。

思考也分為沉浸式的思考、分散式的思考。

心理學家米哈伊·奇克森特米哈伊創造了“心流”(Flow of Mind)一詞,去描繪完全沉浸在一件事當中的幸福感。

可見,思考本身並不一定是能會帶來抑鬱、痛苦的。

而他們之所以會產生抑鬱情緒,也是因為感到無法掌控人生。

過度思考,傾向聚焦於無法掌控之物

什麼是“無法掌控之物”?存在主義心理學中有四個根源主題:死亡、無意義、孤獨和自由。

心理學家認為,很多時候人之所以會罹患心境障礙,是因為沒有辦法擺脫這四個命題帶來的焦慮。

從這個角度來說,思考人生,其實就是在觸碰上述四個永恆的難題。當我們感到自己觸控到了生命的邊界,就會產生類似於抑鬱的情緒。

然而就像腳手架和牢籠都是鐵製品,思考人生所帶來的也不應當僅有擔憂——重要的是我們能把這些思考當做支援我們的工具,而不是自願困在思考的牢籠中。

心理學: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還有自殺傾向

一些臨床的案例給出了相同的理論:

(1) 對死亡的恐懼,可能會阻止我們享受生活

比如,一位患者在得了癌症之後,居然“奇蹟般地”自愈了神經障礙。治療師認為,是病人發現生命不能再拖延時,才體會到了當下的重要性。

同樣,當團體治療當中來了一位癌症病人之後,會讓整個團體對生命的體驗都更為深刻。因此歐文·亞隆在《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寫道:有時候死亡的觀念可以拯救人。

(2) 生命中的孤獨感,無法完全消除

很多人會為了消除孤獨感而尋求別人的陪伴,或是在不間斷的親密關係當中獲得安全感,然而他們最後總是發現,孤獨並不能被完全消除——總有些東西是我們無法從別人那裡獲得的。

因此,有時候治療師會鼓勵病人面對孤獨,探索新的安住於孤獨的模式,而非僅僅是在其中痛苦地掙扎。

愛思考的人群,常常有對完美的追求

愛思考人生的人,有可能產生更極端的表現方式,就是完美主義。

對於完美主義者而言,看起來他們事事追求做到最好,無法控制人生是難以忍受的事情。

而這種一昧地追求完美,會讓他們更容易抑鬱和焦慮,這些負面情緒,也是再多次的成功都難以磨滅的。

為了保持自己不敗的紀錄,他們甚至會選擇提前放棄——在一項研究中,實驗者為完美主義與非完美主義者提供了同樣的任務,在不告訴他們這項任務是不可能完成的情況下,兩組被試付出了相同的精力。

但是,完美主義者體驗到了更多的內疚、羞恥感,並更早放棄了任務。同樣,研究者們發現完美主義者傾向出現更早的死亡、更差的健康狀況、以及更低的生活滿意度。

心理學:喜歡「思考人生」的人,比較容易得抑鬱症,還有自殺傾向

有人說,“如果你永遠不失敗,那你就不會感到羞恥”,然而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所以一昧地追求完美,抑鬱和壓力感也隨之而來。

如上文所說,思考人生既可能讓一個人因失去掌控感而產生抑鬱情緒,甚至走向自殺;也可能讓他因有了更深的體悟而更好地生活,探索真正可以為自己“賦能”的思考方式,可以讓自我更好地發展。

如何正確運用“愛思考”的品質呢?

(1)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不難發現,很多作家、哲學家都曾經和我們為同樣的事情困惑。阿德勒曾經為自己的身高自卑、當把別人的思考作為自己的腳手架,閱讀就是在和作者的對話中找到自己人生困惑的答案。

所以,如果思考人生讓你感到困惑,不妨和那些哲學家和文學家深談。一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難免因他所處的環境和閱歷有所侷限,在書中我們可以和不同背景、不同閱歷的人交流,看問題的角度更多了,我們或許就不再會被困住。

(2)接納未知的懸念,聚焦於當下而不是未來

人生的發端、經過、終點中包含的論題太多太深刻,從古至今我們從來沒有停下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索。無論如何,“思考人生”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浪漫的事。

但與此同時,“經歷、體驗”人生也同樣重要。我們得承認有些困惑,是以當下的閱歷和知識無法解答的,但如果我們聚焦於當下,享受現在的生活,走過了這段路就可能發現,人生的困惑時間或許已經有了答案。

- THE END -

作者: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