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攝影首頁攝影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由 哇哦黑科技 發表于 攝影2023-02-03
簡介在如此多問題需要解決的狀況下,臺積電依舊選擇赴美建廠,背後的緣由就很難理清了,但臺積電也是給自己留有後手的,關於即將量產的3nm工廠臺積電建立在了總部的附近,而美國則是在之後的2026年左右才排上3nm工廠的建立計劃,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並不能

手機待機服務怎麼關閉

引言:

前段時間臺積電赴美建廠可謂是引起了全球廣泛的關注,要知道一開始臺積電的創始人之一張忠謀是並不是很贊同赴美建廠,如今不但計劃5nm工廠的建立,未來3nm工廠建立計劃也已經排上日程。其中我們也不難看出美國邀請臺積電來美國本土建廠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完善當地的晶片產業鏈,振興晶片產業鏈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臺積電在晶片工藝製造技術非常厲害。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但當初張忠謀不同意的原因也很明顯,首先在美國建廠成本很高,無論是材料還是人力成本都比在臺灣當地的成本高出50%,其次是在赴美建廠並不能像在總部那般有完善的生產鏈,現在卻態度轉變選擇赴美,建廠勢必不會很順利。

如今臺積電在美建廠依舊獲得大家的廣泛關注,狀況頻發,很多問題都急需解決。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臺積電在態度變換選擇赴美建廠後,包機數架帶著晶片製造裝置和近千名高階技術人才飛往美國,陣容浩大一時間引起了大家熱烈的討論。並且臺積電從開始的120億美元投入建廠,到後來又加了280億美元進去,合計超400億美元的投入,未來可能也還會增加。

以上的各種做法似乎解決了當初臺積電猶豫赴美建廠的問題,但現實情況往往沒有那麼容易。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在美媒的報道中就看到了臺積電建廠時給美國商務部寫的信,其中就提到了臺積電在美建廠後面臨的諸多問題,比如一開始就提到的建廠成本過高,人才資源不足,還有當地的聯邦法規等等六大問題。

但這些問題早在臺積電選擇赴美建廠就已經思考過的了,如今現實問題出現了該如何去解決主要還是得靠自己。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為了解決這些已經出現的大問題,臺積電外派了許多總部的人才。

因為要在美建立的工廠不是成熟的工藝晶圓廠,而是先進製程晶圓廠,並且除了5nm工廠已確定建立,未來的3nm工廠建立計劃也排上日程,這將會成為美國最先進的晶片技術工廠。

如此先進的晶片工廠必然要匹配高階的技術型人才

,而這些人才都將是由臺積電帶領過去。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要知道臺積電能有如今的發展是離不開背後強大的技術研發團隊,正是背後的團隊不斷努力的突破晶片技術,讓臺積電的晶片工藝製造技術在近些年從7nm到5nm再到如今準備量產的3nm不斷的有所成就。現在要將這些人才從技術成熟,產業鏈完善的臺積電帶往美國,也是提出了許多吸引人才的福利條件的。對此許多人表示臺積電“這是讓人才都流向美國了。”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對於臺積電赴美建廠,帶去了裝置和諸多人才,美國作為交換也是招募了一批工程師送往臺灣接受技術交流

,但是因為工作環境的差異,這些美國派來的工程師紛紛表示難以習慣臺積電的加班文化,畢竟臺積電是靠人才不斷努力的研發而突破技術難關,兩者間的工作習慣自然有所差異。

而在美的臺積電工程師則表示美國的工作人員和臺積電前來的工作人員直之間的待遇是不一樣的,不論是薪資還是假期等待遇都有所差別,其中美的工作人員按照考核指標是更容易得到晉升空間。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如此的差異性很容易讓前來的臺積電工程師選擇跳槽到其他當地的公司去工作,這樣臺積電辛辛苦苦培育的人才真的有可能會流向美國了。而臺積電選擇赴美后很大程度上的客戶都是美企,在美國當地建廠後幾乎是更好的服務於美國客戶,從而也失去了國內的大市場。但我們要知道,儘管美國的晶片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但是全球晶片消耗最大的市場卻是我們國家。

早知情況何必如此?臺積電赴美建廠後狀況頻發,6大問題需求救

在如此多問題需要解決的狀況下,臺積電依舊選擇赴美建廠,背後的緣由就很難理清了,

但臺積電也是給自己留有後手的

,關於即將量產的3nm工廠臺積電建立在了總部的附近,而美國則是在之後的2026年左右才排上3nm工廠的建立計劃,

這也就意味著美國並不能第一時間獲得臺積電研發的最先進的技術

不管怎麼說,我們也在大環境的競爭下明白了自主研發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人才的重要性,對於科技領域的發展是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資金投入,人才培育非常重要,這將是我們在未來技術突破的關鍵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