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明星首頁明星

中國歷史上享年最長的王朝是哪個?從誰開始算起?

由 國家人文歷史 發表于 明星2021-07-05
簡介《史記·周本紀》給出了一個詳細的世系表,截止到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在前面拼搏的祖宗有這些人:始祖棄(又以農官后稷為稱)、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瑜、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剛好15代人

宋令公是什麼官職

作為中國歷史上享年最長的王朝,周朝的建立和毀滅,並非朝夕之力。它滅亡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興起時,自然也是經歷了祖先們累世的積攢。那麼,周朝這個800年的古王朝是憑藉什麼興起的呢?他們的祖先又是如何櫛風沐雨、朝乾夕惕,為周朝打下牢固的地基的呢?

根據《國語·周語》記載:“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意思是,周朝的興起,自他們的始祖后稷(棄)開始算起,一共經過了姬周家族15代人的努力。他們都是誰呢?

《史記·周本紀》給出了一個詳細的世系表,截止到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在前面拼搏的祖宗有這些人:始祖棄(又以農官后稷為稱)、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瑜、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剛好15代人。每一代人之間都是父子關係。

那麼,《史記》的記載準確嗎?

中國歷史上享年最長的王朝是哪個?從誰開始算起?

/后稷事蹟畫像,出自 《帝王道統萬年圖》 (冊),明,仇英

答案是,即使作為中國史書界的天花板,《史記》中關於先周的記錄,也有著很大的紕漏。這些世系細算下來,其實是嚴重缺頁的。

周朝的始祖叫棄,傳說他是上古高辛氏帝嚳的孩子,與堯同時,也與另外兩位上古賢君舜、禹同時,儘管一個人與上古三代聖王同時的時間跨度已經夠大了,但是,以他一己之力還是難以彌補這中間的時間差——從堯舜到周武王伐紂時,按文獻記載,少說也有千載時光,假設我們粗略地把古人的年齡設為30年一代,千年裡周人的先祖也至少更迭了30多代,所以,從棄到周武王不可能只經歷了“十有五”代人。

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毛詩疏》也對此提出了疑問:“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歲。每世在位皆80年,乃可充其數耳。命之短長,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許載,子必將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信也。”即使周人的15代祖先個個活到80歲,也難以拉滿從虞舜到夏、商這極長的1200年歲月。因為,如果想填滿這中間的時間差,周人這15代祖先必須每個都到80歲才剛剛生子,這樣方能達到年齡的接力。而這顯然是有悖現實的。因此,原因只能是,世系出錯了。

那麼,世系表的問題出在哪裡,從誰那裡開始漏人了呢?

通常情況下,離我們越近的歷史,人們的資料和代代相傳的素材自然更豐富一點,比如,如果有人問你,爸爸的爸爸叫什麼,爸爸的爺爺叫什麼,我們也許能很準確地說出來,可是再往上追問,大多數人就要啞口無聲了。離得太遠的,總逃不了被遺忘的宿命。周人的祖先中,也是從最早就開始缺代了。

根據《史記·周本紀》:“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以及《國語·周語》:“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虞夏,及夏之衰也,棄稷不務,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於戎狄之間。”兩段記載顯示,不窋是后稷的兒子,而不窋的時代已經到了夏朝末年。也就是說,從與堯舜禹同時代的后稷,到兒子不窋兩代人,竟然就直接橫跨了堯、舜、禹以及整個夏朝數百年的時光。這道誇張的數字,恐怕數學老師也編不出來。究其原因,自然是周人的某些祖先在口耳相傳中有不少被弄丟了。

三國時期蜀漢的著名史學家譙周也看出了問題,他在《周本紀》和《國語》的記載中劃了一個重點:“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即是說,自從棄被封為稷官,管理農事以後,他的子孫世代都承襲了這個官職。

這是很符合當時子承父業的靜態社會現象的。當初,管仲在齊國改革時,方案中就規定了家族基業代代相傳這一原則,木匠的兒子世代為木匠,開染坊的世代開染坊,農民則世代務農。棄的子孫在虞舜、大禹和夏朝一直充任農官後,便都以官名被統稱為“后稷”,因此,他們本身的名字就消失在了歷史長河裡,而只剩下“后稷”這個官名傳世。也就是說,“后稷”是一個世系稱呼。這種以官名或部落名稱呼家族世系是古史裡常見的寫法,比如,炎帝也並不是一個人,而是炎帝世系,其中有炎帝神農氏、炎帝榆罔等,他們是炎帝部落的不同首領。

《周本紀》還有一句:“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一個“皆”字,點明“后稷”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世系,他們在堯、舜以及夏朝繁衍興盛,“皆”對當時有貢獻。

因此,回頭再看周人的祖先,不窋的父親,只是夏朝的倒數第二任“后稷”(最後一任是不窋自己),而並非他們的始祖棄。從棄到不窋中間,至少還有十幾任“后稷”。

曾為漢朝定下和親計策的劉敬也說過這樣的話:“周之先自後稷,堯封之邰,積德累善,十有餘世。公劉避桀居豳。”這裡的“公劉”應該是“不窋”。不窋生活在夏桀時代,為了避開夏桀而丟棄農官奔戎狄之間的,是不窋而非公劉。也就是說,從第一任后稷棄到不窋之間,中間還有“十有餘世”。因為不窋生活在夏朝末年,他幹了一件改變自身和家族命運的事,因此,他沒有繼續被“后稷N號”的官銜掩蓋,而以本名被記錄在了史冊。

那麼,周人的先祖世系完整而正確的開啟方式應該是這樣的:棄(后稷1號)、后稷2號、后稷3號……后稷N號、不窋、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瑜、公非、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至少有三十多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