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旅遊首頁旅遊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由 豆豆老師poping小課堂 發表于 旅遊2021-08-25
簡介“角抵百戲”是漢代的典型藝術,它所囊括的各類表演是中國古代表演藝術的大匯聚,透過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匯融,既為中國戲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更為古代表演性舞蹈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角抵的角怎麼發音

秦朝(前221一前206),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雖然只統治15年時間,但在歷史演變的長河中佔有重要地位。秦始皇在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的同時,將多姿多彩的七國樂舞也彙集京城咸陽,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這種彙集,客觀上深刻地影響了古代樂舞文化的發展,尤其是直接影響了漢代樂舞的發展。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漢代分西漢、東漢,分別定都長安、洛陽。西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又一強大的封建王朝。在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洪流中,項羽和劉邦各自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參與了反秦鬥爭。秦滅亡後,項、劉之間展開了近四年的楚漢戰爭。公元前202年,該下一戰,項羽在“四面楚歌”中潰敗,最後,“霸王別姬”,自刎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劉邦取得了勝利,重建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一政權漢王朝。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鑑於秦的酷政和連年戰亂造成的國敝民窮、生靈塗炭的社會現象,漢初的統治者實行無為而治,採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緩和了階級矛盾,促進了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經過幾代努力,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文景之治”。漢武帝時,為了適應封建統一國家的需要,他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採取了許多措施,並進行一些制度改革,使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他還連年征戰,擊敗飯奴,開疆拓土,大樹國威,為後來漢王朝的延續發展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在政治、經濟穩定的社會背景下,文化藝術也得到了很大發展。當時出現的《史記》、

“賦”、“樂府詩”等都是那一時期的文化代表。同時,漢代的樂舞藝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強大的國威與富足的生活,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的樂舞藝術的追求。漢代的俗樂舞文化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四夷樂”“胡樂”、“胡舞”風靡漢代。兩漢的樂舞融匯了各民族民間樂舞的內容和表演技巧,舞蹈藝術水平大為提高。構成了我國樂舞歷史發展的新高峰。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漢代盛行的俗樂舞

先秦時期就有俗樂和雅樂之分。俗樂多為表現民間習俗的歌舞,形式活潑多樣,沒有嚴格等級之分。雅樂則是朝廷規定的各種禮儀樂舞,有直接的承繼性和政治需要,等級森嚴,表演規範,形式莊重,音樂和諧。兩漢是俗樂舞的時代,盛行各種俗樂舞蹈,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是“角抵百戲”。各種雜舞、相和大麴、邊境民族的民間樂舞等,也是漢代俗樂舞的重要內容。

角抵百戲廣為流傳

“角抵”在秦代就有了,它是一種展示“角”技藝的戲樂比賽形式。因受牛羊用角相抵的形象啟發,故名“角抵”。《史記·李斯列傳》載:“是時二世在甘泉,方作毅抵優俳之觀。”“優俳”是一種歌舞小戲。說明秦代已經把“角(毅)抵”和歌舞夾雜在一起演出。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到了漢代,“角抵”的規模不斷增大,“角抵”的樂舞表演內容逐漸豐富,增加了假形舞蹈和幻術。“角抵”進一步擴充發展,其內容幾乎包括了當時的各種表演技藝和音樂舞蹈,因為名目繁多,所以又稱“百戲”或“角抵百戲”。張衡的《西京賦》描述了一場角抵妙戲”,其場面之大,內容之多,節目之妙,在東漢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整個演出共分五場:第一場《百戲》、第二場《總會仙倡》、第三場《魚龍曼延》、第四場《東海黃公》、第五場《倀像程材》,每場又分若干小場。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第一場《百戲》,基本上是雜技表演,節目有:《烏獲扛鼎》《都盧尋樓》《衝狹燕港》《胸突鑽鋒》《跳丸跳劍》《走索)。《烏獲扛鼎》,烏獲是古代的大力士,此節目是大力士烏獲舉鼎的表演。《都盧尋棒》,是都盧國人爬杆的表演。《衝狹燕濯》,衝狹是指雜技表演中的鑽圈,燕濯是指表演者翻跟頭掠水而過水盤,然後坐在水盤中如同燕子浴水一般。《胸突鑽鋒》,是人赤腳踩著用利刃紮成的階梯,踩到最高處時,用胸、腹抵在刀尖上,四肢懸空的技藝。

《跳丸跳劍》,跳丸是展現表演者雙手拋接木球的技藝,即把木球拋向空中,一手拋。另一手接,最多可以連續拋起7個木球。跳劍如同跳丸,只是把木球換成了劍,展現表演者雙手拋接劍的技藝。《走索》,即踩鋼絲,兩人相對而走,走到中心相讓而過。第二場《總會仙倡》,是扮演仙人、仙獸的歌舞會演,即表演者戴著仙人和仙獸的面具奏樂共舞。第三場《魚龍曼延》,是奇形怪獸的舞蹈表演,其中有猴戲、象舞、魚舞、雀舞等,均由人戴假面具裝扮表演,表演時還製造了各種神秘的氣氛加以襯托。第四場《東海黃公》,是有情節、有人物的歌舞戲。第五場《倀值程材》,倀懂是指幼小兒童,由少兒在人舉的檀杆上做各種驚險體操動作的表演。上述《西京賦》所載“角抵妙戲”的五場節目,其中二、三、四場,即《總會仙倡》《魚龍曼延》《東海黃公》都是歌舞。第五場《張僅程材》雖屬體操技巧,也是古代舞蹈的基本功,可見在漢代的“角抵百戲”中,舞蹈藝術是主要內容。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舞蹈藝術和多種民間技藝融合表演,是古代舞蹈發展的特點和必經之途徑。漢代角抵百戲盛行,在各地發掘的漢畫像磚石上可見一斑。僅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上的角抵百戲圖,就有雜技、舞蹈等十來個節目。分別為《挪劍跳丸》《尋檀》《七盤舞》《七龍畫瓶伎》《魚舞》《梧桐引風舞》《戲車》《走索》《豹麵人與童子》《馳馬伎》。“角百戲”在漢代成為一種大型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廣泛流行在皇廷後宮、貴族官僚和民間之中,是漢代最主要的樂舞表演藝術形式,也是漢代廣大人民最喜愛的藝術形式之一。《漢書·武帝紀》記載:“作角抵戲,三百里內皆觀。”城內一演出角抵百戲,人們就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足見“角抵百戲”深受漢代百姓歡迎的盛況。山東濟南出土的樂舞百戲組俑也能看出樂舞與雜技藝人同臺獻藝的盛況。

秦漢時期的舞蹈盛行,以供統治者盡情享樂

漢代統治者經常在重大活動中上演“角抵百戲”。《漢書·西域傳》記載,西漢文景帝時期,為了招待來京都的四夷之客,舉行盛大演出,用“角抵之戲以觀視之”。漢代皇帝先後把細君公主(江都王劉建女)、解憂公主(楚王劉戊孫女)嫁給鳥孫王,送行時,舉行盛大的百戲演出。漢武帝接見大宛諸國來賓,“令外國賓客遍觀各倉庫喊之積,欲以見漢廣大,傾駭之。及加其眩者之工,而角抵奇戲歲增變,其益興,自此始”(《漢書·張蜜傳》)。由此看來,漢代統治者向外國炫耀大漢帝國財富之時,除了囤積倉庫的物品之外,便是“角抵百戲”,足以證明角抵百戲在漢代社會的重要地位。“角抵百戲”是漢代的典型藝術,它所囊括的各類表演是中國古代表演藝術的大匯聚,透過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匯融,既為中國戲曲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營養,更為古代表演性舞蹈藝術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