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綜藝首頁綜藝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由 一老沈一 發表于 綜藝2021-07-22
簡介《論語》,是學生們記錄編成的孔老師語錄,也有個別好學生的話記錄在內

超級發燒友是誰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說起孔子,大概都覺得是一副敦厚溫和、文質彬彬的樣子。

其實,孔子還有另一種形象——"超級音樂發燒友",而且如醉如痴,專業水準蠻高。

孔子一生,短暫做過官,大部分時間是辦學。

但不論做什麼,好像能夠證實的,孔老師的最大愛好,就是音樂。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

這是說,孔子因為參加了葬禮而哭泣了,這一天就不唱歌了。

那麼,換個說法——是不是凡不是弔喪的日子,孔老師都會唱歌呢?

大概可以這樣理解。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之反,而後和之。(同上)

孔子與別人唱歌,假如唱得好,一定會讓她反覆唱,然後和他一起唱。

這有點兒像小孩兒哈?誰要是“被纏住”,大概也很麻煩。

孔子對音樂不但痴迷,且很有激情,甚至瘋狂。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同上)

孔子在齊國欣賞了《韶》樂,有相當長的時間,吃肉都嘗不出肉的滋味。他說:“想不到《韶》樂的美妙竟然能達到這樣迷人的程度。”

《韶》樂,據說是舜帝下令製作的音樂。所謂"三月",是古人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不一定限於"三個月",是表示時間很長。

孔子,不止一次讚揚《韶》樂,絕不吝惜溢美之詞。

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論語。八佾》)

孔子說:“《韶》樂在藝術形式上美到極致了,在內容上也完善到極致了。”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發燒友",最初是"港語",用以描繪一些人對音響裝置的狂熱喜好。後來,擴充套件到指對某種事情有特別的愛好。這個詞,所表達的"高度迷戀"色彩似乎更重,而並不強調專業水平高低與否。

孔子,對音樂的喜愛,不僅僅是"狂熱",而且專業水準絕對不低,所以,才說他是"超級音樂發燒友"——超過了一般非專業的等級。

前面說,孔子感嘆《韶》樂的“盡善盡美”。接著,他又說——

《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武》樂,據說是周武王所作的音樂。孔子為何說《武》樂藝術形式上完美至極,而內容上不夠“盡善”呢?

《史記.樂書》引了《禮記》的一大段內容,是孔子和一個叫賓牟賈的對話,講解分析了《武》樂內容上的"不足",文字太多,不多贅述,大意是,武王打敗紂王之後,決心不再用武了,為了把這個資訊傳達給百官百姓,就改動了《武》樂的內容,以致後人反而覺得不完美了。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孔子說:“《關雎》,曲調歡樂但不放蕩,內容憂愁但不哀傷。”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千萬別小瞧了孔老師,他可不僅僅是音樂作品的"文藝批評家",或者說,只是有資格當"評委"或曰"導師",更重要的,孔子還能自己動手,對音樂作品進行修改。

子曰:“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

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以後,就開始整理音樂,把《雅》《頌》都恢復到原來的曲調了。”

《關雎》,是《詩經.周南》的第一篇,也就是《詩經》的開篇之作。《雅》和《頌》,都屬於《詩經》,共一百四十五篇,佔了總數三百0五篇的將近百分之五十。

工作量相當大,孔老師很厲害。

說到《詩經》,在孔子時代叫《詩》,或《詩三百》,那個"經"字,是約三百年後被漢儒們加進去的。

《詩》,其實是唱的。現在的人,看到的,只是"歌詞"而已。

《論語。子路》篇載,“子曰:‘誦詩三百’”。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如果只把"誦",解釋為"背誦",就錯了。

《說文解字》曰:“誦,諷也。”又曰:“諷,誦也。”這是許慎用了“互訓”的方法——“誦”和“諷”二字相互訓解。

段玉裁註解說,“誦”和“諷”,是指古代“大司樂”這種官員,教授學生音樂。教音樂,是不拿書本的,後來才有了“背誦”一詞。他還說,“誦”,與“吟”、“詠”是一個意思。

所謂"賦",本義也是"吟唱"。

孔子說的"誦詩",也就是"唱詩"。因此,"對詩",亦稱"唱和"。

叔兮伯兮,唱予和女。(《詩。鄭風。蘀兮》)

叔伯二人,你“唱”他“和”。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史記。樂書》還引了《禮記。樂記》中的一段話,叫《子貢問樂》。子貢是孔老師的得意門生,他問樂官師乙,不同稟賦的人,各自適合唱什麼歌,大意如下——

師乙說:“我就是個低賤的樂工,哪有資格回答您的問題。但請允許我說出孤陋之見,然後先生您自己判斷。性情寬厚、平靜溫且正直的人,適合歌唱《頌》;心胸寬廣、平和豁達而守信的人,適合唱《大雅》;為人恭謹、儉樸而又好禮的人,適宜唱《小雅》;為人正直、清正廉潔又謙虛的人,適於唱《風》;性格豪放爽直又心慈友愛的人,適宜唱《商》;性格溫順、良善且做事果斷的人,適合唱《齊》。云云。

你看,師乙所說適宜唱的歌,全是《詩》裡的。

說回到孔老師。

孔子酷愛《韶》,也喜歡《武》,還熱衷於唱《詩》。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這是孔老師迷戀唱《詩》的根本所在。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孔子是"超級音樂發燒友"不假,可他絕非毫無原則,見音樂就追。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注,同《武》)。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

顏淵問老師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用夏代的歷法,坐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樂舞則只能選《韶》和《武》。禁絕鄭地的樂曲,疏遠奸佞的小人。鄭地的音樂淫蕩,奸佞的小人危險。

孔老師是個"古典主義者",堅決排斥鄭地的"流行音樂"或"先鋒派"。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對於何時何地奏什麼樂、唱什麼歌,孔老師也原則性極強。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孔老師談到季氏,說:“他用天子規格的六十四人在庭中奏樂舞蹈,如果這樣的事情可以容忍,那還有什麼其他事情是不可以容忍的嗎!”

他氣憤至極。

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闢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同上)

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在祭祖典禮上,演奏天子之歌《雍》。孔子說:“‘助祭都是諸侯,天子嚴肅靜穆地主祭’,這樣的音樂,怎麼可以用在你三家祭祖的廟堂裡呢?”

孔老師就差脫口而出——你們三家是什麼玩意兒!

因此,孔老師很悲哀。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

孔老師感嘆:“禮呀禮呀,僅僅是玉帛那些禮器嗎?樂呀樂呀,就只是鐘鼓之類的樂器嗎?”

好傷感呢!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候出。自諸候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孔老師說:“天下處於正常軌道,制禮作樂、出兵征伐的大事,由天子決定;天下偏離正常軌道,制禮作樂、出兵討伐的大事,由諸侯決定。政出於諸候,傳到十代很難不喪失;政出於大夫,傳到五代很難不喪失;家臣掌握國家命運,傳到三代很難不喪失。天下政治清明,政權就落不在大夫手中;天下政治清明,下等人也就不會議論參政。”

可是,春秋戰國之際,諸侯群起,不但是禮樂出於誰的問題,他們已經完全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

《禮記。樂記》說:“鄭衛之音,亂世之音也。……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

透過《韓非子.十過篇》的解讀看,所謂"鄭衛之音",大概屬於秦腔一類的腔調,因此稱"怨以怒";桑間濮上,約為申淮一帶的綿儂唱腔,即所謂"靡靡之樂",所以稱"亡國之音"。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樂器上,變化也不小。

《史記。樂書》說,舜帝善彈五絃琴。

西周,主要樂器是琴、瑟、鍾、鼓。春秋,則新增了鼗(tao)、磬、祝、敔(yu)等等木石樂器。戰國,則又新增了竽、箏、築、缶等等絲竹樂器。

春秋之前,音樂主要用於為舞蹈伴奏。春秋末期和戰國初期開始,各類樂器的發展,使音樂走向獨立,單獨演奏逐漸成為趨勢。

生產發展了,諸侯、大夫們逐漸富裕了,有更多閒暇了,民間的音樂人也越來越多了,變化的發生似乎是必然的。

大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海。(《論語。微子》)

“大師”、“亞飯”、“三飯”、“四飯”,都是周朝樂官的名稱,大師是主管。幹嘛這麼叫,就不必去管了。孔老師這是說,這些朝廷掌管音樂的命官,都離職下海各奔東西了,包括鼓手、副樂師、擊磬的樂師,都走了。

真是無奈呀!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孔老師看到了這種巨大變化。他也試圖適應這種變化。

比如,他原來會彈瑟(見《論語.陽貨》),後來又嘗試著學習新的樂器。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習“鼓琴”,“十日不進”——十天沒有進步,孔子所學的,可能是箏一類的樂器吧。

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徑徑乎!莫已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論語。憲問》)

孔子在衛國的時候(按:請注意,就是鄭衛之音的發源地),一次正在擊磬,一位揹著割草筐的人從門前走過,說:“這個擊磬的人心事重重!”又接著說:“聲音哽哽的,可真聒噪呀。沒有知己,就只好自顧自了。就像涉水,水深,就穿著衣服過去;水淺,就撩起衣裳蹚過去。”孔老師說:“真直率!沒啥可說的了。”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論語。微子》)

楚國一個叫接輿的狂人,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經過,歌曰:“鳳凰啊,鳳凰啊,你德運怎麼這麼衰落呀?過去的無可挽回,未來的還可以去追。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統治者危乎其危啦!”孔子下車,想和他理論,接輿談也不談繞開走了,話都沒搭上。

《論語》,是學生們記錄編成的孔老師語錄,也有個別好學生的話記錄在內。上面這幾段,真是足令孔老師尷尬的記錄,不過,確實也該為這種坦率和真誠點贊。

那個揹筐的人說孔老師心事重重,確實是。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論語。陽貨》)

孔子說:“真可惡!紫色取代了正統的紅色!真可惡!鄭地音樂攪亂了典雅的音樂!真可惡,能言善辯的人使周朝傾覆!

對這個"鄭聲",他可謂念念不忘、深惡痛絕了。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孔子鼓琴、擊磬學得怎樣,後續情況不得而知。

但他在感情上扭不過彎兒來,是確定的。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論語。雍也》)

孔老師很生氣,他說,酒器不像酒器,這是觚嗎!這是觚嗎!

周朝,誰使用什麼酒器,酒器什麼造型,是有嚴格等級規定。這也是禮樂制度之一項。

他反覆告誡自己的學生——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複利,天下歸仁焉。“(《論語。顏淵》)

剋制自己,一切都按照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都歸於仁了。

就是說,必須要恢復西周初年那些禮樂制度。這當然包括他禁絕鄭衛之音,倡興典雅音樂的主張。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

孔老師說,如果他克己復禮的主張不能實行,他就乘一葉扁舟,出海了。

當然,他最後沒出海。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了老先生的最後歲月,譯成白話如下——

第二年(注: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子路去世於衛國。孔子生病,子貢來看望。孔子正拄著柺杖在門口悠閒散步,看見子貢說:”賜呀,你來得怎麼這麼遲啊?“孔子接著嘆了一ロ氣,唱道:”泰山就要倒了嗎?樑柱就要斷了嗎?哲人就要死了嗎?“一邊唱他一邊流下淚來,告訴子貢說:”天下失去正道已經很久了,沒人能遵從我的主張。夏人死後停棺在東廂的臺階,周人在西廂的臺階,殷人在堂屋的兩柱之間。昨夜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我的祖先是殷商人啊。“七天後孔子去世了。

足以讓人唏噓。

知道嗎,孔子還是個“超級音樂發燒友”

孔老師克己復禮,恢復西周禮樂制度的願望終究沒能實現。

他確實熱愛音樂,大概錯在把音樂、禮制與舊時的政治制度捆綁得太緊了。

歷史會發展,音樂也會發展。這一點,任誰也不可能改變。

不過,《史記。樂書》講了很好的音樂”理論“,或者,稱為音樂”美學“更為準確。難說這些話是孔子說過的,但屬於儒家的觀點則毫無問題。

論述其實還蠻精彩的,有興趣者,不妨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