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動漫首頁動漫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由 樂山小城大事 發表于 動漫2022-12-25
簡介在武聖鄉羅山村4組,筆者見到傳統手工製作麻糖技藝的傳承人陳伯定,現年51歲的陳伯定24歲便跟隨父母學做麥芽糖(麻糖),擔起籮筐走鄉場,敲著“鐺鐺”賣麻糖

吃糖果發出的聲音怎麼形容

在樂山沐川,

多年來一直有小販挑著籮筐

或推著腳踏車走街巷,

一邊走一邊敲打鐵片,

耳旁傳來清脆悅耳的“叮鐺”聲,

人們大老遠一聽,

便知道是賣麻糖的來了。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吃白糖就是吃麻糖了。麻糖,又叫麥芽糖,以大米、紅薯、麥芽為原料,經過十餘道工序加工而成。麻糖色白如霜,軟糯甜鮮,香味撲鼻,甘甜可口,風味獨特。

兒時,物質條件不如現在這樣豐富,糖果還是奢侈品,麻糖成為孩子們解饞的首選。聽說在沐川縣武聖鄉還有人採用純手工製作天然麻糖,11月27日,筆者憑著記憶中的味蕾,探尋兒時的味道,探秘傳統手工製作麻糖技藝的傳承人。

在武聖鄉羅山村4組,筆者見到傳統手工製作麻糖技藝的傳承人陳伯定,現年51歲的陳伯定24歲便跟隨父母學做麥芽糖(麻糖),擔起籮筐走鄉場,敲著“鐺鐺”賣麻糖。之後20多年的時間裡,陳伯定打過工、挖過煤炭、種過莊稼,一到冬季做麻糖的傳統始終沒有丟。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說起做麻糖,陳伯定有說不完的故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麻糖的製作工藝複雜且利潤空間小。因此,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麻糖製作工藝。“因為工序繁瑣,多數人改行做別的了,我一直在改進做麻糖的工藝,覺得還是做麻糖風險不大,效益還可以,在家還可以照顧妻兒老小。”陳伯定說。

做麻糖,首選顆粒飽滿的新鮮小麥,因為這樣才能保證小麥能正常發芽,產生足量的澱粉酶,便可以產出更多麥芽糖。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麻糖的製作原料——麥芽”

走進陳伯定家,一股濃濃的麻糖香味撲鼻而來。為了騰出製作空間,陳伯定投入10餘萬元在樓頂建起了“生產車間”,小麥培育發芽,大鍋慢熬出色都在這裡完成。

幾十年來,他依然堅持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手工製作麻糖技術:先把小麥培育發芽至黃色,打碎麥芽後,按一定比例分幾次入鍋同糯米煮熟、熬成糖稀,當糖稀漸漸變軟成膠狀,接著便徒手抓起滾燙的糖膠,像扯拉麵一樣反覆拉長增加韌性。然後將麻糖壓平攤開,將炒制的花生芝麻放在上面,像包餃子一樣合攏封口,再將麻糖一點一點拉長至手指粗細,切割成段,放在有米粉的簸箕裡,冷卻後糖膠會變得堅硬酥脆,此時麻糖便製作成功了。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陳伯定說,熬糖是製作麻糖最關鍵的一步。因為是兩種原料混合熬製,需要按照特殊的比例下鍋,比例不合適,口感就不對。大鍋熬煮,必須掌握好火候,火大了易糊,火小了熬不成絲。一般來說,從切碎麥芽到麻糖剪斷成節大約需要10小時。經常凌晨3點就起來生火,一日三餐不能按時吃,當天製作的麻糖要成形裝袋,一氣呵成。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原糖熬成後,陳伯定徒手將20多斤重的黃色原糖打個結後套在木質的工具上,開始拉扯。每次拉扯,陳伯定都會後退幾步,身體向後仰,把麻糖拉成水袖一般後又重新把糖套在木頭柱子上,如此反覆,直到麻糖變得酥軟蓬鬆,顏色也由黃色逐漸變成乳白色。從父輩那裡繼承的手藝,傳承幾十年來沒有太多變化,也沒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淘汰。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在如今講究效率的時代,陳伯定依然堅持純手工製作麻糖。他告訴筆者,有人建議用機器做麻糖,但無論是攪拌,還是最後的拉扯,很多“火候”是機器不能掌握的。“我堅持純手工製作,就是為了留住千百年來的麻糖味道。”陳伯定說。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因用材純天然,陳伯定製作的麥芽糖吃起來很香脆,口感甜度適中,有助於消化,受到消費者好評。陳伯定雖已年過50,仍然很“潮”,註冊了自己的抖音號,目前已有2000多名粉絲,最多一條影片觀看量達200萬。

“叮叮鐺”的叫賣聲 探尋樂山人兒時的味道!

依靠良好的口碑相傳,陳伯定透過網路平臺開啟銷路,手工麻糖賣到了湖北、上海等地,去年累計賣出3000斤,實現收入6萬餘元。

堅持傳統手工製作,出產的麻糖受到市場歡迎,陳伯定開始圍繞麻糖做文章,註冊商標,改進包裝,增加人手,壯大傳統產業,讓更多村民參與其中,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如今,各類零食琳琅滿目,傳統麻糖受到衝擊,但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還會時不時響起“叮叮鐺”的叫賣聲,那聲音總會引來顧客,去追尋記憶中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