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美食首頁美食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由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發表于 美食2021-07-05
簡介魯菜起源的臨淄說和博山說一般認為,魯菜相容了齊魯大地的三類飲食文化精髓,濟南的省府菜、曲阜的孔府菜和福山的膠東菜

膠東菜是哪裡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黃帝內經·素問》之“異法方宜論”中記載了一段話,“

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古老的東方區域,是天地最初誕生的地方,這裡是漁獵和食鹽的產生地,在臨近大海的地方,這裡的百姓喜歡鮮魚海味,非常嗜好用鹽烹製食物。

它描述的地方,就是今天的膠東半島一帶,在上古時期,大陸的東極就是這個地方,當年的秦始皇東臨琅琊,在這裡尋求海上仙方,而琅琊臺也是最早的天文觀測臺,此處還供奉著太公望為周朝設立八神之一的“四時主神”。

齊魯大地,歷史悠久,物阜民豐,從古至今一直在北方地區的經濟實力中穩居前列。良好的經濟和社會環境,為食文化的發展打下基礎,山東菜系的形成,就得益於這裡的條件。魯菜,作為中國飲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位列四大菜系之一,名揚海內,並非妄言。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漫說魯菜的歷史

魯菜的誕生歷史極其久遠。在《尚書·禹貢》中,就提到“

青州貢鹽

”的說法,認為至遲在夏代,山東地區已經用鹽作為調料。五經之一的《詩經》中的“

豈其食魚,必河之鯉

”,是對當時食用黃河鯉魚的記載,如今糖醋黃河鯉魚不可否認是魯菜代表,可見其源遠流長。

很多史料和說法,都把魯菜的起源指向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始作俑者是齊桓公的寵臣易牙,他之所以受到王侯的寵愛,憑藉的是“善和五味”的精妙技藝。老子說,“

治大國如烹小鮮

”,齊桓公的“大國方略”與易牙的“小廚妙手”,惺惺相惜,相得益彰,所以成就了魯菜的發端,也就很正常不過了。

南北朝時期的科學家,高陽太守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烹飪技術有非常系統的總結,從文字上反映了當是魯菜的發展水平。比如,其中收錄的烹飪刀法計24類46種,切、斬、剔、割、劈、片、削、截、斫等一應俱全,又有造麯釀酒術、發酵作醬、釀造食醋、發酵豆豉、製作齏粉,還有脯臘、羹臛、炙法、餅法、飧飯等烹飪技術,如果當時有銅版紙和彩印技術,必然是一本不錯的烹飪教材。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盛唐穆宗時期的段文昌,歷經憲、穆、文三朝為相,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他祖籍山東臨淄,精擅飲食,頗有心得,自己創編了食經五十卷,是不折不扣的美食家。相傳某次他回鄉省親,當地宴請,席間有一道形如髮梳的“梳子肉”,塊大肉肥食之甚膩。席畢,段文昌找到廚師,對他提出改進意見,將肥肉換做三層五花肋條,調味花椒換為豆豉,並增加蔥姜佐料解膩,還親自示範分割肉的刀法。

數日後,段文昌返回京城,宴請鄉親回禮答謝,廚師照他的法子重做“梳子肉”,果然大不相同。新制菜品色澤金黃,肉質鬆軟,味道鮮香,肥而不膩,一端上餐桌,鄉親們爭相品嚐,一掃而光。鄉親們打聽,這是什麼菜如此美味,段文昌便隨口取名曰“千張肉”,因肉片多層且薄如紙而得名。此味從此享譽天下。

到了宋代,皇都卞梁將魯菜一系稱為“北食”,變成北方飲食的代名詞,以口味適應性強而受到民眾喜愛,至此已初具菜系規模。進入明清時期,魯菜作為菜系已經成形,發源於齊魯之邦的魯菜,海鮮水產、糧油牲畜、蔬菜果品、天材地寶一應俱全,提供了豐富的飲食原料和所需營養,也最能迎合大眾口味,因此,它的影響力遍及北方地區,盛行黃河流域、東北地帶,有著廣闊的群眾基礎。

在歷史長河的發展演變中,由於文化經濟的交流互通,魯菜不斷吸收融合兼有周邊地方菜系之長,膠東半島的海鮮、魯西魯北的禽蛋、泰安的豆製品素菜,以及魯中具有齊國遺風的肉、魚菜餚,兼收各地風味之特點加以發展昇華,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而成,終於展現出獨特的齊魯風韻。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關於魯菜比較普遍的分類

魯菜作為一個大的菜系,其本身也有很多細分類別,按照比較普遍的說法,將其分為三個小類,一類是省府菜;二類是膠東菜;三類是孔府菜。如果說把魯菜看做整體,那麼濟南菜的“兼收幷蓄”,佔魯菜一個“博”;膠東菜的“信手拈來”,佔魯菜一個“活”;作為孔府菜,則可說是“雍容華貴”,佔魯菜一個“精”。下面分別來說說。

先說

省府菜

,又叫做濟南菜。泉城濟南,自金、元以後便設為省治,濟南菜兼收東路膠東地區、南路魯中地區的飲食特點,可以概括為“香、鮮、嫩、純”,花色樣式極多,素有“一菜一味,百菜不重”的美譽。它集合了魯菜的烹製技藝精華,爆、炒、燒、炸、塌、扒等諸法俱全。隨著食物基料的不同,都有相應的製作方法,絕不馬虎,也不重複。

濟南菜的另一個特點,就是食材的廣泛應用。在濟南大廚的手下,可以製作的食材許許多多,高檔的如山珍海味,常見的有時蔬瓜果,透過妙手加工,就是一道膾炙人口的美味佳餚。濟南菜的制湯也是魯菜一絕,其清湯、奶湯也各有特色。

在傳統省府菜的海參席中,有“參打頭,魚打尾”的講究,意思是以蔥燒海參作為席宴的開頭,而糖醋鯉魚作為全席的休止符。鱗介秋肥,最宜於秋天食用。這道菜的絕妙處,必須是用大明湖錦鯉所製作的“錦鯉三吃”,即紅燒魚頭、糖醋魚腰、清蒸魚尾。另外,按照傳統習慣,吃完魚肉後,還可叫店家將餘肉重燴,新增香醋胡椒,做一碗風味獨特“砸魚湯”,香氣撲鼻,又能醒酒,食之大妙。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再說

膠東菜

,膠東菜起源煙臺福山,傳播於青煙威三地,到了青島又有變化。膠東菜的取材,因地處濱海,以烹製海鮮見長,口感以鮮嫩為主,偏重自然鮮香,與傳統魯菜的重油、重鹽有些不同。膠東地區的海鮮烹製甚有功夫,大到參翅鮑貝,小到魚介蝦蟹,有繁複的技法,也有簡單的蒸煮,都是精彩鮮美的佳餚。

膠東菜的拿手功夫就在“一味百吃”。就說做魚,黃花魚、鮁魚、青魚、偏口魚等等近海的名產,透過刀工、技法的不同處理,輔助不同的烹調方式,轉眼可變幻出數十種不同味道的菜餚,色、香、味、形各具特色,容百般變化於一物,深得食中之妙。

膠東菜以烹製各種海產品見長,講究的是原汁原味,不用調料傷害它的鮮美。國人沒有像外國人,生食海味的習慣,但是在膠東地帶,當地人們修煉了對海鮮進行煮、蒸、煎、炸等烹製技法,來最大限度保持海鮮的鮮嫩清淡,滿足原汁原味的要求。

說起膠東菜,肯定少不了一道紅燒大蝦,也叫紅燜大蝦。這是魯菜最經典的製作方法,也是膠東風味中的當家菜。製作此味,要以青島大對蝦最好,每年春秋兩季往返於渤海和黃海之間的對蝦更是極品,此時的海捕對蝦,品相好的一對要上百元,等閒人家絕無口福。紅燒對蝦出鍋後,色澤紅潤油亮,蝦肉鮮嫩,滋味鮮美,真是天賜美味。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還有

孔府菜

。《論語·鄉黨》中,記載了孔子對待飲食的態度,“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孔府菜延續了祖先的觀念,做工精緻考究,烹調技法全面,技法上以燒、炒、煨、炸、扒見長,屬於正統的官家菜和內府菜。要吃上一道孔府菜,可得有些耐心,特別是以煨、炒、扒等技法烹製的菜餚,除卻製作環節,往往需要提前備料、預加工,真可謂慢工細活。

西遊記裡,金池長老向唐僧奉茶,唐僧讚歎說“

真是美食美器

”。內府菜歷來講究飲食器具的搭配,孔府菜用餐的盛具更是如此,何種菜品菜式用何種款式材料的餐具,都有一定的講究,更難得每一道菜都賦予了貼切而美好的名字,此時它已經不是一道吃食,而上升到藝術高度,把菜品的色香味最大限度體現給用餐者,怎一個“用心良苦”了得。

民間傳說,乾隆皇帝有一次造訪孔府,內府衍聖公招待用膳時,乾隆胃口不適,吃的東西很少。一旁待膳的衍聖公見到龍顏不悅,趕忙安排後廚,想辦法作一道既開胃又不漲肚的爽口菜餚。廚師想了想,便取綠豆芽,去頭去根,加花椒少許,用熱油炒熟後上桌。乾隆一見豆莛雪白如玉,就有幾分好感,一吃之後覺得豆芽嫩滑香脆,帶著幾許花椒味香,開胃爽口十分滿意,對此大加稱讚。如此一道普通不過的油撥豆莛,沾光龍顏便成了孔府菜的名品。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魯菜起源的臨淄說和博山說

一般認為,魯菜相容了齊魯大地的三類飲食文化精髓,濟南的省府菜、曲阜的孔府菜和福山的膠東菜。這只是說出了魯菜的兼收幷蓄、包容廣泛的特點,但是魯菜的起源究竟在哪裡,還得再說幾句。

有一個說法,魯菜的根在臨淄

。淄博由張店、博山和臨淄三個大的部分組成,為什麼說,魯菜的起源地在臨淄地區呢?這還要從兩千多年以前的一位廚藝高手說起。

易牙,是齊4國彭城人(今天徐州一帶),他其實是一個有才無德的奸佞小人。易牙為了晉身貴族,不惜把自己的兒子蒸熟,送給突發奇想要吃人肉的齊桓公,被桓公誇讚是“真正愛我”的人,當即留在身邊作為近臣。易牙貪圖權力,居然聯合奸臣豎刁、衛開方把持朝政,將齊桓公活活害死,操縱齊國王位更替,導致了齊國衰落,霸業終結。

拋卻人品不提,易牙的確是一位高明的廚師。在他的倡導下,齊國的飲食文化進入高峰,他擅長烹調,對制湯非常有心得,時人稱之為“易牙之味”。孔子甚至評價說,“把淄河和澠河裡的水摻和起來,易牙都能分辯出不同味道”。

另外易牙還發明瞭食療菜,治好了齊桓公寵妾的疾病。據說,魚腹藏羊肉的名菜也是易牙發明創造的,“鮮”字也由來於此。甚至孔府菜的形成,也是在夫子臨淄遊歷後,受到易牙廚藝影響的結果。

所以,想博得上級歡喜,總還要有些真本事。易牙發明的這些菜,應該是山東菜的起源,魯菜就是在歷史的傳承中,逐步形成了鮮嫩美味和技法繁雜的特點,魯菜因此標稱為貴族菜、宮廷菜,位列中國菜系之首。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另一個說法,魯菜的根在博山

。去過淄博的人都知道,博山的飲食文化堪稱三絕之一,另外兩件就是琉璃和陶瓷。據說,博山人三句話離不開一個吃,更有“博山男人半把刀”的民諺,可見博山人於烹飪一道的精熟。當然,單靠諺語不能證明什麼,耳熟能詳的苜蓿肉、酥鍋、炒三丁、硬炸肉、三鮮湯、酸辣湯等等家常菜,其實都屬於博山菜,並非濟南菜。

另外魯菜中的清湯、奶湯,固然非常考究,其實最講究用湯的卻是博山,博山菜多數都離不開老湯頭,可以說是博山菜的靈魂盡在一湯,很多博山老店的湯是私人秘方,每天只有一鍋湯,湯用沒了,今天的生意也就結束了,想吃明天請早,第二天湯做好,再開始納客。

博山著名的菜品非常之多,比如豆腐箱、酥鍋、魚肚參湯、炒肉片、栗子雞、炸春捲、卷煎、蛋包、熗皮肚、汆丸子、汆裡脊等等,採用的爆、炒、燒、炸、塌、扒等技法一應俱全,這些還都是大眾菜,幾乎博山飯館都有售賣,更何況博山的蒸菜也是一大特色,這些特點在魯菜中都有體現。

《顏山廣記》記載,“

博山過去盛行三臺席,即六碟、六小碗、三大件,'聚樂村'在此基礎上,改進為四四席,即四盤、四碗、四行件、四大件、四花和兩道點心

。”所謂聚樂村,是在1919年夏,博山創辦的一家聚樂村飯店。兩個老闆,一位精通北京公館菜,另一位通曉濟南飯館菜的烹製方法,兩人總結烹飪經驗,創造出了更具科學性、更有博山特色的筵席格局,這就是“四四席”。

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筵席的上菜方法總結為,“

上菜之法鹹者宜先,淡者宜後,濃者宜先,薄者宜後,無湯者宜先,有湯者宜後。

”四四席的上菜順序深得其法,所謂頭菜,也叫第一大件,為全席食材之最尊貴者,所謂一菜定乾坤,席宴名稱也由這頭菜的菜式定名,頭菜是魚翅,即為“魚翅席”,頭菜上海參即為“海參席”。

博山四四席的排菜規則,要把筵席中貴重的菜品放到前面上,低廉及清淡的菜品放到宴席後面,這樣也是符合“鹹濃者先”的傳統飲食習慣。其實想想也對,先把普通菜吃得七八成,再吃好東西也吃不下了不是?

由此可見,博山菜以菜品和技法取勝,菜餚鮮鹹醇厚,自成一格,在魯菜中佔據一席之地,甚至作為魯菜源頭,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民間又有“

待要吃好飯,圍著博山轉,吃了博山飯,圍著天下轉

”的諺語,盛讚博山菜之妙。

魯、川、粵、淮,魯菜為首。關於它,還有哪些是你不知道的?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網際網路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請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